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央广网发 张掖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张掖市锚定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市、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打造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改整治的“研究生版教科书”“国家级博物馆”、将张掖建设为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的目标,举全市之力整治修复生态环境,绘就了生态美、人气聚、效益增的生态文明新画卷,奏响了绿色发展的最强音。
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大见成效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拥有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里祁连山近700公里在张掖境内,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6.4%,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形成了总面积4.1万公顷的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近年来,张掖市立足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部走廊绿洲区和北部荒漠戈壁区三大基本形态,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项目,统筹推进生态保护治理修复。
位于民乐县的西南部的海潮坝水库,因其松林如海、松涛如潮、山水一色、碧波荡漾而得名,早在1998年就被认定为省级A等森林公园,曾是民乐县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民乐县海潮坝水库(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保护好祁连山的绿水青山,民乐才能永续发展,为了保护生态,有时候也要做一些减法。”张掖市生态环境局民乐分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昊介绍,为进一步保护海潮坝的生态环境,2017年民乐县申请注销海潮坝“省级森林公园”称号,游客服务中心变更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河口自然保护站海潮坝生态监测站,并全面封闭林区道路,设置阻车路障和摄像头进行24小时监控。同时,建立值班人员交接班制度和出入人员登记检查制度,严禁游客和车辆进入。
如今,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绚丽多姿的生态景观,成为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有力佐证。“原始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固碳释氧作用,目前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海潮坝附近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狍鹿、马鹿、旱獭等珍稀动物频繁出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河口自然保护站副站长毛锦说。
为坚决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张掖市制定印发《张掖市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意见》,分年度制定实施方案,扎实推进祁连山和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治理和修复。制定《祁连山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管暂行办法》,全面推行“专人专责专企业”和“行业专班+区域执法监管”的执法模式,采取“双固定、双督查”方式,强化全过程、多层级监管执法,2022年以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14起。
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张掖市既承担着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的重任,同时也是林草植被高质量提升的重点区域。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打响以来,张掖市科学谋划,分区施策,取得了积极进展。
巴丹吉林沙漠延伸至高台县境内,辐射形成了多处内陆沙地,位于高台县城西北的西沙窝是最大的一块,也是高台县重点风沙口之一。
2024年10月31日,位于高台县黑泉镇的西沙窝防沙治沙项目现场,来自高台县各单位的700余名干部职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俯身铺草、挥锹压埋、填沙整型,大家团结协作、干劲十足,用实际行动“织网”锁沙,用汗水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高台县开展“三北”工程攻坚战秋季义务压沙活动(央广网发 高台县委宣传部供图)
“西沙窝沙化总面积23.5万亩,我们计划在这里通过采取人工造林、植物固沙等措施,营建平均500米宽的沙障和复合林网,实现重点沙区有效治理。”高台县治沙推广站站长黄步青说,全县干部群众每年都在西沙窝开展义务压沙。如今,在连绵的沙丘上,一块块两米见方的草方格渐次铺开,金黄色的大网牢牢锁住了“黄龙”。
据介绍,高台县编制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规划》《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先后投资1.02亿元,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规模化防沙治沙、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项目34个,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8.26万亩,北部荒漠区得到有效治理。
目前,高台县已建成黑河南北岸绿化、胭脂堡滩、黑泉西沙窝、许三湾林业综合科技示范基地、南部绿色通道、合黎镇八坝滩等一批高质量治沙造林绿化样板工程,形成了2条南北宽0.8公里、东西绵延137公里的绿色屏障。
近年来,张掖市依托三北工程、“双重”规划、国家储备林等重点项目,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完成林草生态修复建设852万亩,其中营造林97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755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050万株,综合治理沙化土地466.62万亩。
生物多样性“家底”日渐丰厚
山更绿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野生动物种群增加了……得益于多项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实施,近年来,张掖市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家底”日渐丰厚。
据民乐县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显示,2024年以来,继雪豹、岩羊、黑鹳、荒漠猫等相继在民乐县境内频繁“出镜”,成为民乐县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凸显的最好“代言人”。
近年来,民乐县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居住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内的农牧民从沟壑纵横的山谷里搬迁出来,为野生动物“腾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呈现出“人退物进”的局面,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包括荒漠猫、雪豹在内的珍稀野生动物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甚至大群岩羊经常在居民区附近活动。
奔跑的岩羊群(央广网发 王晓泾 摄)
目前,民乐县分布有野生动物兽类58种、鸟类142种、两栖爬行类13种,其中雪豹、黑鹳、白唇鹿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种,棕熊、苍鹰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
“我们进行了两次普查数据对比显示,全县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大范围实施禁牧,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给它们提供了更大的觅食范围和更适宜的生存空间。”民乐县森林湿地草原保护站站长梁志锦说。
此前,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寺大隆自然保护站巡护员曾发现了300多只的大种群马鹿,而马鹿是典型的森林类动物,在祁连山历史上这种现象极为罕见。
张掖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人为扰动大幅减少,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呈快速恢复趋势,生物多样性较十年前明显好转,多年未见的藏狐又重新回到人类的视野,一次发现白唇鹿200多只,特别是旗舰物种雪豹的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
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央广网发 高台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统计,黑河湿地保护区新增植物和新增鸟类比2011年保护区成立之初增加14%、50%,调查发现“鸟中大熊猫”黑鹳627只、成为全国已知最大黑鹳种群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雪豹、白唇鹿等珍稀野生旗舰动物种群数量明显上升。
截至2024年6月,张掖市野生脊椎动物共有29目80科35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黑鹳等2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天鹅等64种;高等植物共有95科451属1311种。
“智慧大脑”守护绿色生态
强化监管是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健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监管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张掖市在“一库八网三平台”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平台进行扩容升级,建设了集卫星遥感、数据集成、风险预警、任务调度、执法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网上管”天空地人一体化的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央广网发 张掖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走进张掖市生态环境局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综合调度中心,“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上,实时滚动着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状况等各类生态环境数据。其中,“一库”即生态环境元数据库,汇聚了全市各类生态环境数据;“一图”则是全市生态环境全景地图,将各类基础环境数据在地图上分类叠加和综合展示,方便直观了解环境形势;“十二网”构建了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监测网络,涵盖了祁连山生态环境、黑河湿地保护区、空气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的监测;“九平台”则实现了对全市生态环境的“全链条”监管和闭环化管理。
“这个监测网络就像是‘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地监测张掖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保督察专员张飞介绍,通过建立健全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覆盖全域的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全市生态环境问题半小时预警、两小时处置、两天内核查、执法监察全程跟踪督办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管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在自然保护区常态化监管方面,张掖市通过持续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实现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79项整改问题的对比监测,全面反映整改前后的变化情况。以2017年9月现场整改任务完成后的卫星影像为本底影像,每季度对祁连山保护区开展1次卫星遥感对比分析和日常检查,每半年开展1次巡查,实现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的常态化监测。
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前后对比图(央广网发 张掖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张掖市将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地面监测等各种监管手段有效结合,通过执法终端实现信息上报、现场拍照上传、实时接收监察任务和执法人员定位等功能,实现对全市生态环境的智慧化监管,让环境执法监管做到“有源可溯,有据可查”,实现了环境执法监管管理精细化和处置流程化,有效解决了环保执法面大量广人员少的问题。
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不仅为张掖市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也增强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通过公开透明的数据展示,公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成果,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