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复苏,绿意盎然;夏日,山川壮丽,草长莺飞;秋天,天高云淡,五彩斑斓;冬日,银装素裹,宁静祥和。四季更迭,张掖市以最美的姿态诉说着生态幸福的故事。
在这片土地上,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湿地候鸟、荒漠沙丘等交相辉映,使张掖成为坐落在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生态福地。
为实现草原永续发展,张掖市通过草原减畜禁牧、“异地借牧”等方式,走出了畜牧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相依存、相促进的畜牧循环产业发展之路。2024年7月,隆畅河肃南县城段南岸,全省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开馆迎客,近400件植物标本的标本签上都详细记录着科名、属名、种名、采集地点和采集人等信息,全方位展示了祁连山的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的无穷魅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张掖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持续开展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采取荒漠植被封育、工程治沙、人工造林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风沙治理进一步向沙漠纵深推进,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障了绿洲生态安全。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张掖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另一张“名片”。冬季的张掖湿地银装素裹,芦苇丛中残雪覆盖,偶尔露出几抹枯黄,与远处皑皑白雪交相辉映;几只水鸟掠过冰面,留下一串串细碎的足迹;晨曦中,健身爱好者踏上木栈道,呼吸化作一缕缕白雾,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场景随处可见。
绿水青山、美丽河湖、宜居家园……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生生不息的人类离不开水。张掖市持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建设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严格落实“全线闭口、集中下泄”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制度,自2000年以来,连续25年完成黑河分水国家战略任务,累计调水285.83亿立方米,占来水量的61.29%,为加强国防建设、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全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污染防治“守护”幸福家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张掖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清新的空气质量,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绿色明珠”。张掖市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引入无人机监测技术,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六大行动,不断改善全域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水,是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近年来,张掖市扎实推进工业、农业、生活等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扎实做好源头管控,加力保障生态用水,持续满足重要水体的生态用水底线需求,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全市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绿色低碳增添幸福感
城市里,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古朴建筑相映成趣;街道两旁,新能源公交车穿梭其间,为市民提供了更加环保的出行方式;“口袋公园”增多,市民悠然漫步其间,尽享清新空气;夜幕降临,节能路灯温柔地照亮归家路……张掖,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低碳生活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向着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稳步前行。
“零碳酒店”“零碳校园”“零碳会议”的不断涌现,是张掖这座城市践行节能低碳理念的积极回应。近年来,张掖市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城市发展道路,聚焦低碳能源、低碳机关、低碳社区、低碳交通等方面,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积极探索“零碳”城市创建路径,全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年,完成并发布张掖市2021年和2022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400万亩草原碳汇和35.1万亩林业碳汇交易,实现碳汇收益1.03亿元。绿色低碳社会风尚的形成也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 惠 刘秉刚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