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是我国西部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维系区域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地位重要。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健全祁连山生态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及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显示,祁连山区域植被生长状况总体改善,明显改善区域比例增加37.5%,生态修复治理区呈现出休养生息的良好景象。
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实现祁连山生态环境长治久安。张掖坚持高位谋划、高标准部署、高效推进,把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放在“一屏三地”(三地即:培育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功能定位的首位,出台《中共张掖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美丽张掖建设的决定》《张掖市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意见》,让绿色成为张掖发展的鲜明底色。坚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从严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自觉,确保重点目标任务完成。建立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指挥部”,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挂图作战、清单管理,落实市级党政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抓问题整治和“四套班子”成员联系包抓整改项目的“双保险”责任制,持续开展“回头看”“再巩固”“再提升”,确保旧问题不反弹、新问题不发生。
坚持系统修复治理,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见成效。立足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部走廊绿洲区和北部荒漠戈壁区三大基本形态,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项目。划定63个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科学指导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以“三北”工程、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防沙治沙等林草重大项目为载体,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200.38万亩、义务植树1830万株;总投资165亿元、总体规划建设138万亩的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单报单批落地实施。支持山丹马场生态保护和转型发展,生态环境呈现良性演替趋势。
建立科学监管体系,确保祁连山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制定《祁连山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管暂行办法》,全面推行“专人专责专企业”和“行业专班+区域执法监管”的执法模式,采取“双固定、双督查”、综合运用“大数据+铁脚板”执法方式,强化全过程、多层级监管执法。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和守护祁连山专项检查,坚决遏制新增违法违规问题。加强跨区域协同监管,与青海省海北州签订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祁连山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新机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健全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推动落实柔性执法。建成“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起“全区域、全过程、全链条”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持续提升监管效能。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厚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底色。通过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全市电力装机规模达701.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比例超过76%。按照“摸清本底、设计路径、搭建平台、探索交易、加速转化”的思路,形成“资源核查—价值核算—开发交易—反哺产业、生态”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完成并发布张掖市2021年和2022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完成400万亩草原碳汇和35.1万亩林业碳汇交易,实现碳汇收益1.03亿元。创新推出“生态贷”“碳票”“GEP贷”等金融产品,填补了甘肃省生态产品质押贷款空白。
(作者系甘肃省张掖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