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而遇,不以山海为远;沐光而行,不以日月为限。
上一期,我们领略了武汉大学2024年研究生信息学部评奖评优获得者的优秀事迹。现在,请继续跟随我们的脚步,踏入医学部这片杏林圣地,去探寻医学部优秀学子们的别样风采。他们是知识海洋中的弄潮儿,是救死扶伤理想的践行者,他们的故事,必将化作我们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常铖
常铖,汉族,中共党员,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曾获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研究生标兵、社会活动积极分子、武汉大学党委党校“优秀学员”等荣誉奖项。博士期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药物导致器官发育编程及疾病易感的发生机制及干预靶标”等项目,在Liver Int、Int J Mol Sci、Ecotoxicol Environ Saf、Cell Rege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并获得2023年湖北·河南·湖南三省生物化学学术年会研究生论坛二等奖。先后担任团支书、班长、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安全协查员等职务。在担任安全协查员期间,积极配合学院完成实验室区域安全建设,扎实推进实验室安全隐患的落实整改、努力贯彻实验室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实施,为学院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心得体会
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孔烁
孔烁,汉族,中共党员,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荣誉奖项。在科研方面,共发表SCI学术论文7篇,其中以一作身份发表一区论文2篇,发表发明专利1项,并作为骨干参与重要科研项目5项,表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聚焦神经免疫在惊厥类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为以惊厥为代表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论基础与防治靶点。
心得体会
公共卫生学院 张鑫
张鑫,汉族,中共党员,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光谷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和公共卫生学院优秀共青团员、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荣誉奖项。获得2023年全国第十二届环境化学大会口头汇报二等奖,2017年黑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际前沿期刊上发表11篇SCI论文,已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1项已授权。
心得体会
向上滑动阅览
回想起研一刚刚涉足科研领域的自己,就像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对科研世界满怀敬畏,又充满惶恐。在撰写第一篇英文论文时,我满心都是茫然,根本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只能在原地踌躇不前。第一次做实验的时候,对失败的恐惧如影随形,致使实验计划被我拖延了一次又一次。幸亏导师像一位严厉的师长,给我设定了明确的截止日期,那一声声催促就如同紧箍咒一般,逼得我不得不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才鼓起勇气迈出了第一步。
如今,我常常拿“做,别想”这句话来勉励自己。科研之路漫长而艰辛,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过度追求完美、害怕失败,就裹足不前。也不要害怕批评,面对批评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因为任何技能都需要在不断地学习与打磨中,才能逐步提升。当遇到难题时,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开始行动,先搭建起一个初步的框架,然后借助老师和同学的智慧,以及文献中的知识来进行雕琢与完善 。
科研就像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只有我们全力以赴,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积累经验,才能够对最终的成果进行评判。回过头去看,我才发现,行动之前那些担忧大多都是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束缚。而一旦勇敢地迈出那一步,眼前便会豁然开朗,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科研新世界会展现在眼前 。
公共卫生学院 张发雪
张发雪,侗族,中共党员,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中国光谷奖学金(大健康奖)、武汉大学郑格如奖学金、优秀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和公共卫生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奖项。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并在《Nature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累计发表论文40篇,被引超过400次,H-index为12。在学术兼职上,担任《BMC Public Health》(中科院2区top期刊)编辑委员会成员,《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和《Frontiers in Medicine》副主编。获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中科院1区top,IF=19.6)颁发的“杰出审稿人”奖项,还担任《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心得体会
药学院 陈珞伽
陈珞伽,汉族,共青团员,药学院药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二等奖、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奖项。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2篇)、Aggergate、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和Science China Chemistry发表了6篇。此外,还撰写了一篇题为“基于智能化噬菌体配方的制备与其在多种眼部感染疾病中的应用”的专利,目前该专利正在审核中。曾参与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的评选,通过了校级评选并上会。目前正参与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已通过校级和省级科协遴选,正在中国科协选举阶段。在中国化学会第34届学术年会上,有幸接受了Science China Chemistry杂志武汉大学130周年专刊的采访。
心得体会
向上滑动阅览
作为一名武汉大学药学院的博士二年级研究生,我的科研旅程充满挑战与收获。对未知的探索欲和对挑战的渴望,点燃了我的科研热情。随着研究逐步深入,我越发意识到,科研探索对国家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意义重大。
我目前的研究聚焦于噬菌体疗法和光动力疗法的联合应用,这是一种创新的工程化抗菌策略,对解决日益严峻的耐药菌问题至关重要。从国家安全观角度而言,耐药菌问题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国家安全。在临床应用方面,工程化噬菌体疗法已展现出对抗耐药菌的巨大潜力,有望切实提升维护生物国家安全的能力。我期待通过深化研究,挖掘其在抗感染领域的更多可能性,切实将新时代国家安全观落实到科研实践中。
我坚信,科研不仅是学术追求,更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医学进步、保障生物国家安全的关键。我将持续深耕研究,努力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
药学院 李静
李静,汉族,中共党员,药学院药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校长奖)、优秀研究生标兵、“十大珞珈风云学子”、第十八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等荣誉奖项。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在2024年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研究性论文。
心得体会
第一临床医学院 董才韬
董才韬,汉族,中共党员,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规培学员等荣誉奖项。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包括中科院一区Top论文1篇,一区论文1篇,二区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64.7。
心得体会
向上滑动阅览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平衡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始终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实际上,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日常临床实践,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方向与灵感。而正确的科研思维,能让我们形成更严谨的诊疗逻辑,对疾病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与临床实践,我们要多交流、多观察、多反思、多总结。把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科学研究,通过发散思维和广泛阅读文献来寻求解答。
广泛阅读文献至关重要。这能帮助我们了解其他研究者的思考路径,掌握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为自身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研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很关键。既要设定长期的研究课题规划,也要对日常工作做短期安排,确保研究的持续性与系统性。
另外,我们要多跟导师沟通研究进展与思路,也要和其他研究者广泛交流。这种互动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成效。
第一临床医学院 马玉兰
马玉兰,回族,中共党员,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和党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项。曾担任第一临床学院学生会女生部副部长、班级宣传委员等。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两篇,中文综述一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14.7分,累积影响因子21.6;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担任组长结题校级大创一项。
心得体会
向上滑动阅览
从一开始进入实验室时的小迷糊,到现在能够独立设计并完成课题,一路走来,我收获满满。在科研的征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最宝贵的品质当属坚持与强大的执行力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无论你想要验证新的实验,还是需要完成当下的小实验,都应养成不拖沓的习惯,立即着手去做。唯有如此,才能更快地推动课题进展,减少内心的焦虑。
其次,要做到 “多动嘴、多动脑、多动手”。多向导师以及师兄师姐请教,科研离不开交流与学习,有些问题并非靠自己埋头苦干就能解决。要多思考每个实验的原理、验证思路,仔细复盘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多动手记录实验技巧、文献中的新验证思路等。
最后,要始终保持阅读文献的习惯,定期更新自己在研究领域的新发现。阅读时,要带着审视的眼光去思考,这对课题的构思大有帮助。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对待科研亦是如此,切不可急于求成,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科研过程中,失败的次数肯定比成功多,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接纳自己。我们的价值和能力无法用任何单一事物来衡量,科研也是一样,放平心态去做就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生活的其他支点,不能因为科研而放弃自己的爱好和生活。只有这样,当科研遭遇挫折时,还有其他精神力量支撑着你继续前行,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第二临床医学院 方效昌
方效昌,汉族,群众,第二临床学院肿瘤学专业(肿瘤外科方向)2024级港澳台博士研究生。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澳门研究生科技研发奖(硕士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腹膜癌类器官的构建与临床应用及非编码RNA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调控机制。致力于开发腹膜癌的精准治疗的新方法及非编码RNA作为新型标志物在结直肠肝转移癌的作用。曾任澳鄂大专人士协会副理事长及理事,广东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分会委员。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 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第一发明人及第三发明人);合作发表SC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省市院级项目4项。
心得体会
向上滑动阅览
在科研之路上,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要素对于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它们分别是:导师的支持、不懈的试错精神,以及学习与生活的平衡 。
首先,我要向我的两位导师——冯茂辉教授和李炫飞副教授,表达我最诚挚的感激之情。还记得当初提出一个既无前例可援、又缺乏参考资料的课题时,我满心都是无助与不安。毕竟,失败不仅意味着研究经费的浪费,更可能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然而,我的导师们大力支持、鼓励我探索未知的勇气,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底气。
困难与失败在科研之路上如影随形,是无法避免的。正是通过无数次的失败与试炼,我不断调整研究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试验,夜以继日地学习,始终保持不放弃的心态,才最终体会到收获科研成果时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
在科研工作中,遭遇棘手难题而气馁是常有的事。在这些艰难时刻,适当休息、经营好个人生活、与他人交流,虽并非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却总能给予我们重新出发的自信与勇气。
第二临床医学院 雷清剑
雷清剑,畲族,中共党员,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奖项荣誉。作为第一负责人带领团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银奖、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相关事迹被人民网、湖北日报等专题报道。勤于学术科研,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杂志发表了7篇高水平SCI论文(第一作者4篇)。申请5项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1项),其中2项发明专利已授权;锐意创新创业,针对临床不可吸收骨蜡带来的重重隐患,成功设计合成一种可吸收骨蜡。热血燃情公益,坚持献血6年,献血量超3000ml,志愿服务时长超130小时。
心得体会
向上滑动阅览
回顾我两年的研究生生涯,我深刻认识到科研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起初,我对研究生生活感到迷茫,不仅缺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有些眼高手低。然而,我的导师蔡林教授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医学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临床,临床中存在许多待解之谜,比如骨蜡的不可吸收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将惠及无数患者。”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投身于可吸收骨蜡的研发工作。经过团队六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研发的可吸收骨蜡终于进入临床应用,并获得了众多专家的高度认可。这项工作不仅解决了骨科领域长期面临的挑战,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SCI论文,还受到了人民网、湖北日报等媒体的报道。同时,该项目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摘得金奖。因此,我鼓励大家积极面对每一个临床挑战,拓宽视野,明确定位,并勇于解决问题,为科研与实践的融合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临床医学院 邱佩珊
邱佩珊,汉族,中共党员,第二临床学院内科学专业(消化内科方向)2022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奖项。作为党支部副书记,带领团队在“武汉大学研究生党支部风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专注于肠道屏障功能与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IBD致病机制的理解,还为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在《Advanced Science》等高影响力国际期刊发表。
心得体会
向上滑动阅览
作为一名博士生,我深知科研之路充满崎岖与艰辛,但也享受着在这条路上的蜕变与收获。科研于我而言,绝非仅仅是实验室里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结果,更是思想火花的碰撞以及创新成果的结晶。我的研究专注于炎症性肠病的分子机制,通过创新性地探索青蒿素在 IBD 治疗中的潜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这使我深刻领悟到,科研的本质在于独立思考与跨学科的融合。唯有敢于突破传统框架,从全新视角审视问题,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学术交流在我的科研旅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2023 年,我有幸在欧洲消化疾病周上,与全球同行分享我的研究成果,并汲取他们的智慧。这次经历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学术研究并非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全球科研共同体的一部分。通过与他人的深度交流,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一领域持续深耕的决心。科研与学术交流相辅相成,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学者。
口腔医学院 王鑫淼
王鑫淼,汉族,中共党员,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和口腔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奖项。现任口腔医学院研究生外科党支部书记。研究生期间,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Oncogene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曾多次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及课题实施。
心得体会
口腔医学院 朱嘉康
朱嘉康,汉族,群众,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雷军卓越奖学金、武汉大学杰出医学生、十大自强之星等荣誉奖项。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共一作者在J Dent,J Prosthodont Res,J Prosthet Dent,J Prosthodont等口腔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1篇。
心得体会
护理学院 吕彩虹
吕彩虹,汉族,中共党员,护理学院材料加工工程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二等奖、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首届“捷欧路杯”显微摄影作品大赛三等奖、优秀奖等荣誉奖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主编专著1本。
心得体会
向上滑动阅览
工作8年后,我重返母校继续深造。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内心满是担忧,既怕难以适应学生身份,又怕无法兼顾家庭与科研工作。可武大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人文关怀,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在这里,我领悟到只要凭借自强、弘毅的精神,就定能收获成功。刚入学时,以前学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全都忘光了,连移液枪都不会用。为了尽快开展科研实验,我主动跟着师弟、师妹们做实验,重新学习基本实验操作与测试方法。同时,我积极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还有学校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很快就顺利开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凭借之前积累的社会工作经验,我在学习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思考研究方案时,我会着重从现有的基础和实际可行性出发,这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我也会把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研究经验分享给师弟、师妹们,如此一来,我很快就融入了课题组。真心感谢武汉大学给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深造机会,这一路充满挑战,但也无比珍贵、幸福 。
护理学院 邱天来
邱天来,汉族,共青团员,护理学院护理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等荣誉奖项。就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累计影响因子45.1;作为多个JCR Q1分区期刊的审稿人独立评阅SCI论文7篇;参与国家级科研或教学项目3项,科普项目3项;累积志愿服务时长76.7小时。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号召,参加“送文化,进乡村”活动,作为武汉大学研究生受到江夏电视台采访和江夏融媒公众号报道,该活动线上观看直播人次超过300万。
心得体会
向上滑动阅览
我认为,作为一名研究生,应当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耕细作,于坚守初心中勇攀科学高峰。通过积极投身学习科研与社会实践,我收获了丰硕成果。
在学术层面,我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并在科研领域发表了多篇 SCI 论文 ,为学术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我积极响应社会号召,参与各类社会实践项目,比如 “送文化,进乡村” 活动,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还锻炼了我的领导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加深了对本专业的理解。这些经历极大地推动了我的个人成长,激发了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我成为一个更全面、更具担当的人。我坚信,持续投入学习科研和参与社会实践,将为我未来的发展与成就筑牢根基。作为武汉大学的研究生,我必将继续勇攀科学高峰,不懈砥砺前行 。
医学研究院 徐文浩
徐文浩,汉族,中共党员,医学研究院生物学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特等奖、优秀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研究生,人福科研奖和华人生命科学在读博士最高奖“吴瑞奖学金”等荣誉奖项,入围 2024 年果蝇遗传学会“Larry Sandler Memorial Award”(亚军)。就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作者发表研究成果2篇,包括Nature(2023)、Immunity(2022),以第二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与合作者发现了肿瘤相关菌群紊乱与肾脏尿酸代谢的重要联系,成果发表于免疫学著名期刊Immunity(2022,第二作者);结合多种肿瘤模型,与合作者发现了肿瘤通过新分泌蛋白ITPF跨物种、跨肿瘤调节肾损伤的新机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2023,共一第一)。
心得体会
医学研究院 张瑞文
张瑞文,汉族,共产党员,医学研究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曾获武汉大学学术创新特等奖、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学业奖学金、义翘奖学金等荣誉奖项。就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Methods上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targeted insertion of large DNA fragments without DNA donors”的研究性论文,后又在Cell(《细胞》)期刊发表了题为“Amplification editing enables efficient and precise duplication of DNA from short sequence to megabase and chromosomal scale”的研究性论文。
心得体会
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深情寄语:“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这激励着每一个人在逐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至此,武汉大学 2024 年研究生评奖评优获得者先进典型事迹推送全部结束。这些优秀的珞珈学子,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勇担主角的生动体现。他们以潜心耕耘和勤学笃行,挥洒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付出着弥足珍贵的努力,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的珞珈信念,生动诠释了在梦想追逐道路上 “追则能达”“持则可圆” 的深刻内涵。
春节将至,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衷心祝愿每位WHUer阖家幸福,尽享温馨团圆。也愿大家都能从这些优秀学子身上汲取力量,找到心之所向,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以主角之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画卷中绘就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