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锅卖铁”也没过上好日子
文摘
2024-08-29 17:42
河南
年少时,家里一向贫困,连读小学的十块钱学杂费都交不起。
至今都还记得,那时候每次到新学期开学要交学费,我妈都会在昏暗的油灯前咬着牙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读完小学”。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为了交学费卖家里的母鸡和一些鸡蛋。那天赶了个大早,天不亮就抱着家里的母鸡去十几里地外赶集。走到集上才发现自己和母鸡身上都有很重的露水。
看着怀里耷拉着脑袋待价而沽的母鸡,忽然心里颇为难过,感觉自己居然那么自私,又那么卑微。我的未来,居然就寄托在了一只负责生蛋的母鸡身上。就算现在隔了二十多年,每次想起来,心底还是一阵酸楚。
这大概就是我对“砸锅卖铁”最真实的感受。说白了,就是贫穷又无力,只想卑微而倔强地活下去。
以至于到现在我都不喜欢听到“砸锅卖铁”这个词,我不想触及心底那种心酸的回忆。实际上,“砸锅卖铁”从来都不是一个摆脱困境的好办法,最多算是一个权宜之计。印象中,那时候很多“砸锅卖铁”的家庭,到现在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摆脱贫穷,逆天改命。别说普通百姓,就算贵为天子,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也很难逆风翻盘。
正值危急存亡紧要关头,国库空虚,士兵们的军饷也发不下来了。于是,崇祯皇帝号令群臣,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共渡难关,共克时艰。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希望能够筹集100万两白银,去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们发军饷。为了做出表率,崇祯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宫女不够用也不扩招,节约经费。他甚至把宫里的金银器皿、甚至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变作钱充军饷。可以说,崇祯真的是在“砸锅卖铁”过日子。他找他岳父周奎求捐款,希望他做个表率。结果岳父当众哭得跟泪人似得,说自己家里穷的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了,就算砸锅卖铁也捐不出多少钱。他向群臣求捐款,希望大家能有大局观,能以国家为重。结果,有人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人在自家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有人干脆把打了几层补丁的衣服捐了出来……不知道崇祯在自己最后的时间里是否思考过,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万历初年的《万历会计录》所记载,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支出大约是1800 多万两银子,而藩王们的俸禄就占去 550 多万两,这意味着国家财政支出的 30%都用于供养朱氏皇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全国都要往北京运粮。北京一年需粮 400 万石,而供养这些皇族却需 800 万石。也就是说,全国很多地方交的皇粮都供给皇族都不够,还得从其他地方调集粮食为皇族“救灾”。要说“砸锅卖铁”,明朝的老百姓早百十年都开始砸了。到崇祯的时候基本已经没啥可砸,这才出现了李自成这样的起义军。你看,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像崇祯一样的大人物,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都不是什么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