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存在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以下是对二者关系的详细介绍:思政课程:是指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些课程旨在系统地传授思想政治理论,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课程思政:是一种更为灵活和渗透性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例如,在《高等数学》或《大学物理》等课程中,教师可能会结合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中的体现。任务和目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方向和功能:二者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功能,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内容和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内容侧重点:思政课程的内容更加全面、深入,侧重于系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而课程思政则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课程地位:在高等教育中,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位相对较高;而课程思政则是对思政课程的补充和完善,贯穿于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施教方式:思政课程通常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而课程思政则更加注重隐性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相辅相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思政共同体。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而课程思政则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向同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需要保持“同向同行”的互进关系。即二者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行动上要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育人效果。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它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全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课例事例,展示了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课程教学。在高等代数课程中,任课教师鲍炎红通过深度挖掘梳理高等代数专业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本课程的教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阐释高等代数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高等代数发展,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例如,在讲到消元法时,说明线性方程组求解的消元法以德国数学家Gauss命名,但更早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已经对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作了比较完整的叙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数学模型》课程中,任课教师周礼刚围绕三位一体、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案例式教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创新精神、道德修养等方面,深度挖掘数学建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讲到设计交通信号灯时,强调遵守规则、文明出行是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任课教师仲红通过极化码和华为的例子,揭示了坚定不移和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她介绍了极化码构造的核心是通过信道极化处理,在编码侧采用方法使各个子信道呈现出不同的可靠性,并指出华为在世界通讯市场中的崛起和面对危机时的坚定不屈,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任课教师李国丽通过射级偏置电路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合适”的设计方案的重要性。她指出,在设计电路时,要考虑到电压增益和输入电阻的平衡,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性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在《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中,任课教师徐理响通过生态主义思潮的介绍,引导学生反思传统发展理念,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他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批判性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该思潮的本质,理解当代中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通过课堂小调查、讨论、辩论等形式,介绍生态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重点学习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角度认识和评价生态主义。在《文字学基础》课程中,任课教师程燕通过介绍甲骨文及殷墟发现的过程、甲骨文制作工序,带领学生阅读甲骨拓片,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认同。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世界电影专题》课程中,任课教师王泽庆通过普多夫金抒情蒙太奇及其代表作品《母亲》的介绍,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体验能力培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能力。他引导学生从电影艺术的特点出发,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刑法分论》课程中,任课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疫情防控期间违反相关规定可能涉及的罪名,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等,引导学生规范个人行为,激发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怀。同时,通过介绍司法机关发布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讨疫情防控期间的法律问题,增强法治意识。在《电子商务》课程中,任课教师将思政元素与管理学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和助力实现中国梦。例如,在计划职能一章中,通过对中国梦、五年计划的介绍,引导学生感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树立民族自豪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用计划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提升自身管理素养。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任课教师通过单元主题内容实现课程思政。例如,在视听说四册中Unit 1的主题是“Success”,听力材料的内容有“The Key to Success”,“Failure:What Can We Learn From It?”,在进行听力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的关键及如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应用型综合教程四册中Unit 3的主题是“Marriage”,通过英语语言学习,深刻体会老夫妇忠贞的爱情观以及在困境时彼此不离不弃的生活态度。在《综合韩语2》课程中,任课教师依托“学朝思中”微信平台,通过“要言妙道”、“晓知当下”、“博文约礼”、“知己知彼”和“如沐春风”等栏目,将思政元素融入韩语学习中。例如,“要言妙道”以习近平总书记金言金句为主,内容采用中朝对照形式,通过翻译练加深学生的印象;“晓知当下”定期选取“新华网”和“人民网”的朝文版时事热点,使学生了解党政方针与国家大事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及翻译技巧。在《建安文学研究》课程中,任课教师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通过教师讲解、师生互动、知识应用与巩固的方式实现思政目标。例如,结合建安时期灾疫频仍的现实,解说防疫政策,使学生理解党和国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疫情控制原则,坚定学生的必胜信念。同时,通过诗歌创作和课前准备时间开展即时对对联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课程亲和力。在《媒体节目编导》课程中,任课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及上级文件精神、主流媒体新闻,从媒体人的视角了解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同时,通过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案例教学,选择以宣传伟大抗疫精神为主要思想情怀的电影、纪录片、短视频等作为课堂案例,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让同学们获得爱党爱国、同心抗疫的精神力量。在《合唱与指挥》课程中,任课教师通过讲授法、聆听法和参与法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例如,通过讲述中国的发展成就,让学生更加“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通过聆听爱国主义的合唱作品、参与爱国主义作品的演唱、指挥爱国主义歌曲等,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欣赏优秀的爱国主义合唱作品、演唱爱国主义合唱作品、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用弹幕、问答等方式开展教学互动,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感染力。在《中国当代音乐史》课程中,任课教师引导学生保持自律,通过制造“内卷”和“外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例如,通过展示优秀作业,明确学习标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竞争;通过教学改革和榜样引导,帮助大一新生树立自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系统化设计: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全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学科教材、课程教学、课堂管理、课后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深挖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要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不断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劳动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自然融入教学实施:课程思政要深度与教学实施深度融合。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思政教育为辅,将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逐步陶冶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吸收内化。实行差异化教学:课程思政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实行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行为方式和不同的职业倾向,构建符合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成长需要的育人模式,并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理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采取化整为零、“重点”突出的策略,在“深”字上下功夫,做到深度融合。例如,在专业课教学中,将新发展理念分散推进、突出重点、深入分析。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结合专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问题,做到“思政”与专业相长。发挥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专业课任课教师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融入民族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使专业课教学呈现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理工科课程中,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等方式,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物理学课程中,讲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提及牛顿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责任感。在化学课程中,通过介绍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生物课程中,通过讲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文科课程如历史、文学、哲学等,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在文学课程中,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哲学课程中,通过探讨哲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跨学科课程思政是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新趋势。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思政模式。例如,在环境科学课程中,可以结合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结合计算机科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法治观念。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例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通过实地调研和志愿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了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可以了解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可以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开发一系列具有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和资源库,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同时,还可以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等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的社会场景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需要参考模板或写作思路、方法的老师,关注公众号“豫文撰”即可,如果近期没有咨询沟通及辅导需求的不必添加下方微信,人太多以免照顾不周,多谢理解,谢谢配合!!!
课题申报+论文指导:加下方微信(非必要不添加)中介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