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邬达克》落地上海!文献展和学术展的奇妙碰撞,来重识这位“网红”建筑师

民生   2024-12-25 17:01   上海  


……



纪录片《邬达克》以展览形式在上海与广大市民和邬达克迷见面了!


12月24日下午,《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纪录片<邬达克>文献展暨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在同济大学揭幕亮相。原先在幕后的纪录片《邬达克》主创团队集体亮相开幕式,并为观众进行首场导览。


展览开幕式现场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采访了此次展览的两位主策展人:纪录片《邬达克》总导演兼制片人陈庆女士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华霞虹女士,请她们介绍展览的相关情况和特点。










当文献展与学术展的奇妙碰撞


纪录片《邬达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并出品,为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支持项目。今年9月2日起,纪录片《邬达克》英文版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纪录频道首播,10月21日起,中文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科教频道热播。播出之后,在建筑学术界和上海市民当中形成热议。

位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C楼地下一层展厅的展览现场
12月24日下午,《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纪录片<邬达克>文献展暨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在同济大学揭开帷幕。谈到在年末举办这次展览的目的,两位主策展人给出了各自的解读。
“我们这个片子从一开始策划之初,就是希望通过邬达克这样一个符号,这样一个小切口,来带出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甚至带出跟当下的关联。所以说,这次展览当中的同时代出现的这些中外建筑师们,其实是我们非常想关注和表达的。”纪录片《邬达克》总导演兼制片人陈庆告诉记者她办展的目的之一。


纪录片《邬达克》总导演兼制片人陈庆向晨报介绍展览
“但是因为片子当中没有更多的篇幅,所以这次展览是有益的补充,也弥补了纪录片的遗憾。所以这次能够完整的把它们做一个梳理,并且能够集中呈现给上海的市民,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庆幸的事情,也是我们非常想做的一个事情。另外通过展览,也想把我们在采访过程当中‘连接过的那些人,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有在片中呈现,每一个曾经接受过我们采访拍摄的对象都可以在这个展览里看到自己的影像和图片。”陈庆进一步解释。
谈到文献展的由来,陈庆表示:“在我们的片子当中,有很多史料和文献是第一次发布,这当然得益于我身后的这个平台,中央新影集团的职业训练,它本身就是国家影像历史的记录者和典藏者;所以我们在全球各地拍摄时获得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解读和互证。”
“萌生这个念头是4月下旬给纪录片审片时被感动了。这个纪录片五集的主题怎么定?一直很困难,纪录片团队想了很多方案,但是我们始终觉得不够。如何既有建筑学的硬度,又有纪录片希望传达的人文情怀,始终不好把握。最后的结果实现了,看五集纪录片的五个主题就能很好地理解。另外,最后一集如何升华,也特别困难。最后纪录片团队用匈牙利民歌《春风击水》录制过程来收,觉得特别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霞虹教授告诉记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霞虹教授接受晨报采访
华霞虹教授认为,过去三年,纪录片团队把这个已经太熟悉的主题,依旧挖出了新的高度,“而且确实也因为郑时龄院士、伍江教授和我作为学术顾问在一开始就建议要用一个人去联系整个时代,用近代建筑师的建筑成就和遗产联系过去和当下。所以我就跟陈庆老师说我们做个联合展览吧,纪录片的文献展,也是纪录片的基础研究支撑,我们同济建筑系上海近代建筑历史研究的学术谱系展。”
华霞虹直言:“如何从邬达克出发,让更多中外建筑师的故事为社会公众所了解,是我们建筑领域最近十余年一直非常希望去推进的。邬达克热一枝独秀,只是因为基础研究没有用合适的方式被大众所看见。所以这次我们主要想做的就是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数十年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学术传承为基石,通过带着学生开展信息可视化的原创设计,将上海近代城市发展和建筑遗产中丰富的人文故事和专业内容介绍给更多的人。希望有更多像《邬达克》纪录片这样的文化再创作。”

展览首次全面呈现

17位中外建筑师和98个采访人物


展览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于上海近代建筑师的研究,这其实也是业内这些年所一直呼吁的。这次展览的中外建筑师范围,是从同济大学建筑系过去近40年完成的上海近代城市建筑历史和遗产保护方向200余篇学位论文中选出的15篇聚焦上海近代建筑师及其作品研究的论文,包括13组共17位建筑师。10位中国建筑师是庄俊、范文照、董大酉、赵深、陈植、童寯(赵深、陈植、童寯三位是华盖建筑事务所合伙人)、杨锡镠、陆谦受、刘既漂、王华彬;7位外国建筑师包括西班牙建筑师拉夫恩特(赉丰洋行)、英国建筑师威尔逊(公和洋行)、法国建筑师赉安、韦西埃、克鲁兹(赉安洋行)、德国建筑师鲍立克和斯裔匈籍旅沪建筑师邬达克。

观众在展览现场
在此基础上,华霞虹教授与策展团队进行了内容梳理、信息可视化设计和展览空间设计,从“根基:源于世界”“建树:共建上海”“遗产:融入当下”三个角度展示了以这17位中外建筑师为代表的上海近代建筑师的历史贡献,呈现上海近代建筑与世界文化的连接,与当下生活的交融。展览用原创的设计形式首次全面呈现了17位建筑师跨越中西文明的人生经历、上海近代群星璀璨的中外建筑师的时空交汇、10位代表建筑师在上海的设计作品地图,以及上海1058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地图。
观众在展览现场

那么,市民朋友通过这次展览,可以从中了解到纪录片的哪些情况呢?陈庆对此进行了说明:

“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的纪录片目前网上并没有上线,也没有在上海公映。在展览当中,完整的纪录片中英文版观众在现场可以看到,还有一部分片中没有使用的素材也会有所呈现。我们采访拍摄到的98个人物,都会在展览当中有所体现。”
“在这样的一个展览当中,市民朋友可以非常真切的看到一部纪录片的台前幕后是如何诞生的。而纪录片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是如何把不同的人和事进行连接的。所以“连接”是我这段时间特别喜欢说的一个词语,就是纪录片这种文化载体真的是可以连接历史和当下,连接中东西方文明,连接不同族群的人,它有着一种天然的连接属性。”
其实,陈庆与团队正在策划筹备一部同题材的纪录电影,系列纪录片是不是要在展览当中完整播放,其实她在策展期间是有犹豫的。但考虑再三,陈庆仍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长时间(展览时间大约为50天)的放映,能够得到观众与市民真真切切的反馈,也为纪录电影的创作提供依据。

许多参与纪录片

拍摄的嘉宾都来了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当中,有不少在沪工作生活的嘉宾积极提供各种帮助与支持,并参与了拍摄。陈庆告诉记者:“纪录片里所出现的上海的嘉宾,我们这次全部都发了邀请函。在上海的大部分嘉宾都会来,除了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包括龚大维先生(其父曾为邬达克打样行的练习生)、闻福生老先生(当年大光明电影院的放映员),他们也都会到。也有一部分朋友不能来,比如说像金正文先生,他因为此时此刻人在美国,无法到现场。”
在展览现场,记者遇到了前来参加开幕式的闻福生老先生,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当年在大光明电影院工作的情况。闻老先生今年虚岁96岁,他在影院工作几十年,爱岗敬业,曾经担任过人大代表,五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闻福生老先生接受晨报采访
金正文先生参与了纪录片《邬达克》的拍摄,他的外婆当年曾是邬达克女儿的保姆,与邬达克一家共同生活过,他正是从外婆这里听到关于邬达克和他的家人的故事(点击见之前报道)。正在美国探亲的金正文先生告诉记者:“邬达克设计的这么多赏心悦目的建筑,是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建筑的生命力在于保护和修缮,我们每一位上海市民都有义务和责任,让邬达克建筑成为美丽上海这张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出一份力。”

钱顺宝外孙金正文
老建筑保护专家、原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档案室主任娄承浩参与了纪录片《邬达克》的拍摄,在他看来:“邬达克是上海近代建筑设计领域众多中外建筑师中的一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处于兴盛时期,中外建筑师看准了上海这个大舞台纷纷来到上海。邬达克1918年11月来到上海,1947年1月离开上海,他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实际上,他的设计生涯遇到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最好时期。邬达克在建筑设计上有天才,但是他又是个商业建筑师,我们要肯定邬达克为上海城市建设设计不少优秀作品,但是不要过度扩大他的成就。应该客观来说,上海造就了邬达克,没有上海,便没有邬达克的成就。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五集纪录片《邬达克》与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华霞虹、乔争月翻译的《邬达克》是我看到的关于邬达克研究的最好两个版本。”

娄承浩在展览现场
娄承浩认为,在上海城市兴盛发展时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外建筑师,包括展览当中提到的赉安、庄俊、范文照、李锦沛、华盖、董大酋等人。“这些建筑师都值得我们向他们致敬!希望他们的故事以后在纪录片当中也能更多呈现。”娄承浩说。


Let's go


观展小贴士

展览地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地下一层展厅

展览时间

12月24日至2025年2月14日

校外人员可刷身份证进入同济大学四平校区


















作者丨严山山

随申Hi
Hi,这里是新闻晨报“随申Hi”,一个上海文体旅展商的联动服务平台。在这里,你可以发现全上海的好生活。关注我们,晨报很City,随身带你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