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不痛不痒?医生劝诫:吃饭后有这7个表现,或是肠癌来临征兆

楼市   2024-11-01 11:47   重庆  

肠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它在早期往往不痛不痒,难以引起人们的警觉。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然而,医生提醒,某些看似平常的吃饭后不适,实际上可能是肠癌的早期预警信号。


第一,饭后频繁腹胀

腹胀是很多人吃完饭后常见的不适之一,可能与饮食习惯或消化功能有关。然而,如果腹胀频繁且持续,尤其是没有明显的饮食异常,却经常感到肚子胀满、发硬,就要警惕肠道内可能存在肿瘤。

西医认为,肿瘤会阻塞肠道,导致气体无法顺利排出,进而引起腹胀。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能伴随其他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食欲下降、恶心等。

第二,大便形状改变

健康的排便通常是成型的,形状较为规则。然而,肠癌早期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大便形状的异常,特别是大便变细,或大便形状呈现不规则的扁平状。


这种情况多由肠道内的肿瘤堵塞所致,肠腔变窄,排出的粪便自然变细。长期持续的排便形状异常,尤其是在没有明显饮食变化的情况下,可能是肠道内病变的信号。

第三,排便习惯改变

排便习惯的突然改变是肠癌的重要预警之一。正常情况下,排便频率和时间相对稳定,但如果突然出现长期的腹泻、便秘交替,或者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或减少,可能意味着肠道功能受到了干扰。

西医认为,肿瘤的生长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功能,导致排便困难或排便过于频繁。同时,肿瘤还可能分泌毒素,刺激肠道,引发腹泻和便秘交替的现象。


第四,便血或大便颜色发黑

便血是肠癌最为明显的信号之一。肠道中的肿瘤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血液混入粪便中,形成肉眼可见的血便。部分患者的粪便颜色发黑,说明血液已经在肠道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西医指出,直肠出血通常表现为鲜红色,而上消化道或结肠出血则常表现为黑便。

便血不一定意味着肠癌,也可能与痔疮、肠炎等疾病有关,但持续的便血或黑便无论如何都需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进行肠镜检查。

第五,体重迅速下降

体重的迅速下降在癌症患者中非常常见,肠癌患者也不例外。肿瘤的生长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时影响肠道对营养的吸收,导致体重快速减轻。


中医认为,肠癌属于“虚症”,肿瘤的生长会耗损气血,导致患者气血不足,消瘦无力。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认为不明原因的体重迅速下降是身体发出的严重警告,提示可能存在肿瘤或其他重大疾病。

第六,餐后腹痛

很多人习惯于将餐后腹痛归结为消化不良或饮食不当。但实际上,餐后腹痛,尤其是固定位置的腹痛,可能是肠道内肿瘤作祟。西医认为,肿瘤的生长会压迫肠道,导致肠蠕动异常,食物通过时会引发疼痛。

中医也有“气滞血瘀,痛则不通”的说法,肿瘤阻塞,气血不畅,便会出现疼痛症状。肠癌早期的腹痛往往呈间歇性,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甚至成为持续性腹痛。


第七,长期乏力、贫血

肠癌患者常常会出现乏力、贫血的症状。中医认为,癌症损伤人体的“精气”,导致气血亏损,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西医则指出,肠道内肿瘤的生长会导致慢性失血,尤其是在大便中混有隐血时,患者可能长期不自觉地失血,逐渐引发贫血。贫血会导致患者面色萎黄,抵抗力下降,出现乏力、头晕等典型贫血表现。


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饮食结构逐渐西化、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肠癌的高危因素更加普遍。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以及缺乏运动,都会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

权威研究表明,饮食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粪便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肠癌风险。而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则会增加肠道负担,增加肿瘤发生的可能性。

医生建议,预防肠癌的关键在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方面,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是有效的防癌措施。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中医讲究“通则不痛”,肠道的通畅是健康的标志,适当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肠道的正常蠕动,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

肠癌早期的症状往往非常隐匿,很多人因为没有疼痛等明显不适而忽视了身体发出的信号。医生提醒,定期体检,尤其是大便隐血试验和肠镜检查,是发现肠癌早期病变的有效手段。对于有家族肠癌史、长期便秘、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肠镜等筛查。

肠癌并非无法预防的疾病。通过科学的饮食调理、适量的运动以及定期的健康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肠癌的治愈率可以大幅提高。医生呼吁,当身体出现上述7个表现时,不要掉以轻心,这些或许是肠癌早期的征兆。只有及时关注身体发出的警告,才能有效预防疾病,守护健康。


海南国际旅游岛
30万读者都在关注的健康新媒体。传递健康知识,辟除网络健康谣言,传导健康正能量,让健康养生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