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全新体验,探索无限可能!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核战争爆发的风险日益增加。为了应对这一潜在威胁,中国不仅在核武器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在核战条件下的通信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测试。这些举措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核打击能力上的强大实力,更体现了其在防御能力和二次核反击能力上的高度准备。
2024年,中国成功试射了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不仅具备远程打击能力,还拥有高精度和强大的毁伤效果。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方面的坚定决心。
然而,拥有强大的核打击能力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核战条件下保持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转。毕竟,在现代战争中,信息的传递和指挥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此,中国近期完成了一项在核战环境下的数据链通信测试。此次测试模拟了一枚核弹在距离地面10至50公里的平流层爆炸的情景,爆炸产生了强烈的高空电磁脉冲(HEMP)。
HEMP对电子设备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当核爆炸发生时,释放出的高能伽马射线、中子和X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生成大量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在地球磁场的影响下会产生强大的电流,进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能量极高的电磁场。当电磁脉冲通过导线或其他导体时,导体会感应到远超其额定功率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电压,导致电子元器件在瞬间过载的情况下迅速损坏或烧毁。即使外观上没有发生物理上的破坏,也可能导致计算机内存中的数据丢失或损坏,或引发逻辑状态的变化,进而导致程序错误甚至崩溃。
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在此次测试中所使用的通信设备表现出了非凡的抗压能力。这些设备在经历HEMP的强烈干扰后,不仅没有被彻底破坏,而且在短暂中断后迅速恢复了正常功能,确保了通信数据链的正常运行。这一表现凸显了中国通信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能力,展示了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强大韧性。
这一成功并非偶然。中国在重要战略设施的防护上向来非常重视,特别是在核战条件下的通信保障方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钱七虎为代表的防护工程工作者们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钱七虎院士自1965年起便投身于地下防护工程的研究与建设工作,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防护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特别是在核爆炸载荷与土中浅埋工程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方面,钱七虎院士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研发了核爆炸模拟实验装置,开发了可快速运输和安装的轻型折叠式野战工事,并建立了国防和人防工程的毁伤评估方法。
除了核战条件下的防护工程和理论研究外,钱七虎院士还开辟了深层地下防护的新领域,以应对过去二十年间迅速兴起的钻地炸弹威胁。此外,他还参与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防护工作,推动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并创立了防护工程教育的学科体系。如今,在核战条件下仍能保障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钱七虎院士的贡献功不可没。
事实上,包括几个核大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持续进行类似的测试和试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电力和由晶体管、电阻器、电容器和二极管构成的集成电路。一旦这些系统被破坏,整个社会将陷入瘫痪。因此,防御电磁脉冲的攻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在这方面的测试结果显示,尽管HEMP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军用通信设备依然能够保持正常运转,这无疑为中国的核反击体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国已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承诺意味着必须构建可靠的核反击体系。而该体系的核心在于通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否在遭受核打击后迅速恢复,并确保发动有效的核反击。测试结果显示,尽管HEMP带来了严重破坏,但军用通信设备并未受损,数据链网络在短暂中断后迅速恢复正常,测试取得圆满成功。
面对核战争的威胁,中国不仅发展强大的核打击能力,还建立了可靠的防护体系。这种“矛盾并重”的战略考量,既是中国人未雨绸缪的传统做法,也是应对核大战威胁的必要准备。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核战争的阴影恐怕难以消散。因此,中国将继续加强军事技术的研发和防护能力的建设,以应对各种可能的威胁,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烦请点亮右下角的“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