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期间城市燃气企业取得诸多成果,包括智能化转型加速(智慧燃气平台推广、物联网表具覆盖率提高)、安全水平显著提升、绿色能源转型初见成效、数字化转型深化、服务模式升级。“燃气科技发展趋势与‘十五五’进阶方向”包括智慧化(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如AI驱动系统、终端设备升级)、绿色化(从低碳到零碳,涵盖氢能规模化应用等)、安全韧性(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防控,像全域感知网络构建等)、服务创新(从单一供气到综合能源,例如打造“能源管家”模式等)、国际化(从本土深耕到全球合作,如输出标准技术)。“政策建议与保障机制”涵盖完善法规标准、强化科技投入、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十五五”期间燃气企业要以相关核心方向,借助技术和模式变革转型。
正文:
一、“十四五”期间城市燃气企业的主要成果
(一)智能化转型加速
1. 智慧燃气平台
在全国范围内,超过80%的燃气企业全面推广智慧燃气平台。这一平台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提高了故障响应效率,相比之前提升了50%以上。通过该平台,企业能够更及时地发现和解决燃气供应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2. 物联网表具
物联网表具的覆盖率突破了70%。这使得远程抄表和实时监测成为燃气服务的标配,用户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用气情况,用气透明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1. 燃气泄漏监测系统
燃气泄漏监测系统,如激光巡检车、AI视频监控等,在重点城市管网实现了覆盖。在它们的有效监测下,燃气事故率同比下降了40%。
2. 应急响应体系
应急响应体系达到了“分钟级”的定位与处置能力,多地建成燃气安全“一张图”管理平台。这种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能够在事故发生时迅速反应,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三)绿色能源转型初见成效
1. 掺氢天然气
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展了掺氢天然气试点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掺氢比例达到了10% - 20%,年减碳量超过百万吨。这一尝试为绿色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 生物质燃气(如垃圾填埋气、沼气)利用
生物质燃气的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其年处理量已经突破50亿立方米。这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数字化转型深化
1. 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被广泛应用于供气调度的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管网输配效率提升了30%,能耗降低了15%。
2.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在燃气交易与供应链管理中得到了应用。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燃气交易与供应链全流程都实现了可追溯,增强了行业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五)服务模式升级
“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在城市燃气企业中普及开来。在这种服务模式下,用户线上缴费、报修率超过90%,用户满意度提升至95%以上。这一成果体现了燃气企业在服务用户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创新能力。
二、燃气科技发展趋势与“十五五”进阶方向
(一)智慧化: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1. AI驱动的智慧燃气系统
构建类似“城市燃气大脑”的智慧燃气系统,利用AI技术预测用气需求,优化管网调度,实现管网内的动态平衡。同时,积极推广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它实时模拟管网运行状态,提前预判风险并能够自动生成解决方案。
2. 终端设备全面升级
普及具备自诊断功能的智能表具,这类表具能够对异常用气行为进行预警,比如泄漏、设备老化等情况。推动无人机与机器人常态化巡检,让它们能够覆盖地下管网、高层建筑等复杂的巡检场景。
(二)绿色化:从低碳到零碳
1. 氢能规模化应用
建设“掺氢 - 纯氢”双模管网,逐步将掺氢比例提升至30%。并且计划在2030年实现纯氢管网试点城市达到20个。同时,努力使绿氢制备成本降至15元/kg以下,实现氢能与风光储一体化布局。此外,布局氢能制储运一体化项目,与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耦合发展。
2. CCUS商业化闭环
使燃气电厂碳捕集率达到超90%,促使CO₂驱油、制甲醇等利用率达到60%。打造跨行业碳管网,将封存成本压缩至200元/吨。
3. 生物质燃气产业化
开发厨余垃圾、农业废弃物高效转化技术,目标是使生物燃气产能突破200亿立方米/年。并且探索“燃气 + 碳捕集”模式,将CO₂封存或用于工业原料,从而实现负碳排放。
(三)安全韧性: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防控
1. 构建全域感知网络
部署光纤传感、分布式声波监测设备,使管网实现“毫米级”泄漏定位。此外,建立燃气安全信用体系,依据用户用气数据评估风险等级并进行定向干预。
2. 应急体系智能化
开发AI应急指挥系统,让系统能够联动消防、医疗等部门,实现“一键式”跨部门协同救援。推广燃气保险产品,利用市场化手段分担用户与企业风险。
(四)服务创新:从单一供气到综合能源
1. 打造“能源管家”模式
整合燃气、电力、热力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节能方案,并且提供碳足迹管理服务。同时,积极拓展家庭光伏、储能设备集成业务,构建“气 - 电 - 热”多能互补生态。
2. 布局城市能源互联网
参与虚拟电厂建设,借助燃气调峰电站与分布式能源协同,提升电网灵活性。探索燃气与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的能源联供模式。
(五)国际化:从本土深耕到全球合作
1. 输出中国标准与技术
积极推动智慧燃气系统、氢能装备等“出海”,参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燃气基建。牵头制定国际燃气安全、低碳技术标准,提升在燃气行业的国际话语权。
三、政策建议与保障机制
1. 完善法规与标准
加快制定氢能燃气、生物质燃气行业标准,明确其技术路径与安全阈值。同时,建立燃气企业ESG评价体系,将减碳绩效纳入监管考核范围内。
2. 强化科技投入
设立燃气科技专项基金,大力支持AI、氢能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设国家级燃气技术实验室。
3. 创新商业模式
试点“气网 + 绿电”捆绑销售模式,积极探索碳积分激励制度。鼓励燃气企业参股新能源项目,以此来实现企业的收益多元化。
结语
“十五五”期间,城市燃气企业需要紧紧围绕“智慧化、零碳化、服务化”这一核心发展方向。通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逐步从传统的能源供应商转型成为城市综合能源服务商。在“双碳”目标和数字革命的驱动下,唯有持续不断地进阶发展,才能引领燃气行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