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4年春节假期,杨柳青古镇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大家在此沉浸式感受新春年味。
一位耄耋老人,一项千年技艺——春节成功申遗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别样“津”彩。
“春节一直是我工作的重点”
以申遗成功为新起点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耿涵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研究院都以年文化,尤其是以年画为载体的年俗文化研究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创立了全球唯一的年画领域学术刊物《年画研究》,发行已经超过13年。此次申遗成功是对于冯骥才院长带领我们积年累月坚持工作的莫大肯定,让我们再一次确认所投身事业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它对我们下一步工作也是一种激励。”
耿涵表示,目前,学界和文化界对于春节的内涵探究和价值挖掘都还有巨大空间。“我们将以申遗成功为新的起点,以守正创新为根本遵循,扎实深入研究,积极多元探索,形成更加系统科学的保护传承春节文化的方法与路径,寻求更加生动鲜活、富于创造力的弘扬春节文化的手段和举措,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年画的核心就是“年”
在此次春节申遗过程中,我市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项目也参与了申报。作为天津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历史的杨柳青年画陪伴一代又一代人辞旧迎新,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年货,也为春节增添了独特的仪式感。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在得知春节申遗成功后非常激动,他说:“春节申遗成功可以让全世界都了解我们的中国年,了解其中蕴含的民俗民风。年画在春节的风俗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年画的核心就是‘年’,年画是为百姓服务的,表现的是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愿景与期待。年画题材包括5大类,娃娃、仕女、民俗、民间艺术、神像,其中有很多作品都与春节相关,比如《柿柿如意》《连年有余》《福寿三多》《新年多吉庆 合家乐安然》等,都是以年画为载体,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弘扬正能量。中国的年画有上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此次春节申遗成功,也可以让世界人民都看一看我们的中国年,看看中国年画中的文化内涵。”
记者还了解到,随着春节的成功申遗以及蛇年春节的临近,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将结合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理念,展现天津非遗特色,举办一系列“非遗贺新春”非遗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活动。蛇年春节前后,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整合各区、各单位非遗资源,以“走进非遗 品味天津”为主题,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要求,围绕古镇过大年、年画进万家、点亮中国灯、非遗馆过大年、非遗年味市集、视频直播家乡年等内容,打造新方式、新场景、新载体,不断拓宽传统文化的样态和维度,让市民和外地游客在天津体验浓浓年味,感受非遗魅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天津非遗保护传承、共庆新春的浓厚氛围。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