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是怎样练成的?丨文化·天台

民生   2024-11-14 11:01   浙江  





佛宗道源 天台情缘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出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所属的“琅琊王氏”在东晋时期是备受敬仰的贵族。公元303年,王羲之诞生于一个社会动荡、南北纷争的时代。在相对安稳的童年之后,他随家族南迁,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这里的锦绣芳华、旖旎风光不仅给了他自由呼吸的空间,更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也让他与天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晋大文学家孙绰曾在《游天台山赋》中盛赞天台山为“山岳之神秀者也”。天台山的神秀山水吸引了无数高僧名道、文人墨客前来寻幽探秘,寻找艺术灵感,也成了众多高人隐居修炼的理想之地。王羲之作为其中一员,对天台山充满了向往。


王羲之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家族信奉道教,而天台山的桐柏宫、赤城山等地都是道教香火鼎盛之处。他与隐居在天台九峰山的支遁禅师、赤城山的昙猷法师等方外至交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同时,他的好友孙绰当时任章安令,妻兄郗愔又任临海郡太守,因此他频繁来往于天台山一带。





得遇恩师 天台求学



据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王羲之在咸康五年(339)游历天台山时,巧遇隐居在华顶山的高道、书法家紫真道人(号称白云先生)。白云先生见王羲之脱颖超群,便收他为关门弟子,指导他研读《黄庭经》、修道练功,并授予“永”字八法,点拨他的书艺。



在白云先生的悉心教导下,王羲之的书法技艺日益精进。然而,当他自感书法精妙无双、踌躇满志时,白云先生却责备他书法尚未臻至境,并教导他书法与道相通,必须遵循道家“道法自然”的法理。这一指点让王羲之豁然开朗,他更加热衷于游览天台山的奇观景色,吸取山川精华,修道习养,体味乾坤之理,追求书艺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经常与方外之交在天台山儒释道和睦共处之地游憩,谈仙、论佛、品茗、悟书。天台山大自然的仙气深深地陶冶着他,使他的书法与道法浑然一体,具有仙风道骨。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兰亭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兰亭序》。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奠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而他念念不忘恩师的教诲,在书写《兰亭序》后的第四天便追记了《记白云先生书诀》,并将它献给晋穆帝。





书圣真迹 唯留天台



王羲之在天台山学习书法六年有余,天台山各处都留下了“书圣”的遗迹。其中,华顶峰的墨池就是他当年练字时留下的。而他在写完《兰亭序》之后又特地上了华顶,用小楷抄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华顶峰侧白云先生练功的岩洞中,此洞被人们称为“黄经洞”。


如今,我们仍能在国清寺里看到一块“鹅字碑”,这是王羲之的真迹之一。相传他跟随白云先生学书时,每日观察水中嬉戏的白鹅,一日见一白鹅振翅,笔随心动,大书一“鹅”字。这个“鹅”字每笔都见鹅头,如同一只只活灵活现的鹅在水中引吭高歌。虽然碑文历经岁月更迭只剩下一半,但右半边的真迹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王羲之在天台山开悟后,形成了“把笔抵锋,肇乎本性”自具特色的书道哲学。这一哲学既体现了魏晋玄学的思辨特征,又达到了“道与心通,心与道一”天台山和合文化的至臻完美化境。而《兰亭集序》则是天台山和合文化“天人和合”的完美体现。唐太宗李世民在《指意》中对此进行了深刻阐述:“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方能“思与神会,同乎自然”。这也是对《天台白云先生书诀》的最好诠释。


如今,当我们站在天台山水之间,仿佛还能感受到王羲之那流畅、洒脱、奔腾、飘逸的书法之韵。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交融,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王羲之的书法之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台山的神秘与魅力。让我们一同铭记王羲之与天台山的这段书法奇缘,感受他的书道哲学的深邃内涵。


内容整理:陈翥





欢迎大家下载转发天台雅历



往期 · 推荐

● 最新明确:这两类人禁止从事学前教育行业!

● 重磅!住房交易税收新政来了

● “滴滴滴……”双十一天台业绩翻倍

 编辑:陈夏婷   ✄ 审核:徐凌洁

喜欢别忘了点赞

神秀天台
天台发布官方号,宣传天台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展示天台整体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