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来深挖讨论《广州公交系统2035年的规划》,内容相当有意思。极高度概括:
1. K9可能是2035年前我们能坐到的最后一款12米巴士;
2 .“忧”化方向是截短线路接驳轨道交通;
开始之前大家先搞懂它定义的2035年两个广州市区范围:
中心城区: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四区全域,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除九佛街道、龙湖街道、新龙镇以外地区
中央活力区:位于珠江前航道两侧,西至白鹅潭商务区,东至绕城高速,面积约100平方千米。
以下是规划的方向:
A.中心城区适时抽疏与轨道交通平行的公交线路,向短线接驳轨道的方向优化;
B. 中央活力区根据客流需求应用小型化公交车辆;
C. 按照公交停靠站距离新建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不大于50米
原文中公交线网站点总站规划的细节
关于“公交线网
持续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网,促进城市公共汽电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在线网、站点及运营层面的衔接融合,通过大数据应用提升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效率。中央活力区根据客流需求应用小型化公交车辆;中心城区适时抽疏与轨道交通平行的公交线路,向短线接驳轨道的方向优化;中心城区以外区域在主要客流走廊构建与轨道交通互补的干线公交线网,优化公交普线和支线,提升公交覆盖面及可达性。鼓励充分利用运力资源,开通通勤、通学、就医等定制公交线路。”
关于 公交场站
结合常规公交定位转变与发展需求,以减少营运公交车辆的“空驶距离”、加强与对外客运枢纽、轨道交通枢纽衔接为要求,统筹开展公交场站设施布局优化研究。在保障原有交通功能前提下,鼓励对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将公交场站打造成社区生活圈的核心。拓展公交的产业链与服务链,提升公交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公交场站参与城市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加强轨道站点交通衔接,打造高品质的轨道出行环境和公共空间,提升居民绿色出行体验。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定,按照公交停靠站距离新建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不大于50米,周边衔接道路非机动车车道不小于3米,推进遮阳挡雨、无障碍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轨道站内、外指示标识,提高乘客出行品质;统筹轨道站点与多种交通方式衔接、与周边地块直连直通,实现站点步行15 分钟服务半径提高 10%-20%,覆盖范围提高 30%。持续推进广州地铁接驳设施空间优化提升工作,不断巩固综合整治工作成果,切实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appendix:
全文共74页
下载地址http://ghzyj.gz.gov.cn/attachment/7/7720/7720823/9980733.pdf
后话:
看到这里,这份规划有些很有意思的一点,中山八枢纽未来可能是珠江沿岸低空无人驾驶巴士的其中一个起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