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顾
患者,男,33岁,受凉后间断发热十余天。自服抗生素有所缓解,停药后,间断低热存在。为进一步诊治,来院就诊。患者平素体健,无长期外地旅居是史及游冶史,否认其他病史,无肿瘤家族史。
相关查体:T37.9℃,P106次/分,R20次/分,Bp104/76mmHg。心肺查体未见异常。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皮疹、瘀斑及出血点,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坦,全腹质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分。
血常规:RBC:4.74×10*12/L,HGB144g/L,WBC:22.22×10*9/L,N72.3/L;CRP定量108.3mg/L。
超声检查
超声所见:
肝右叶可见一不规则片状异常回声区,范围约8.0cmX4.5cm,内为不均质中等偏低偏强回声,边缘模糊。
其他检查
上腹部CT平扫:肝右叶见一大小约4.4×7.0cm的异常低密度影,边缘CT值约+20HU,中心密度较低,呈液性,CT值约+14HU,边界欠清晰。
提示:结合临床,多考虑肝脓肿可能。
治疗后复查
治疗3日后复查:肝右叶可见一范围约4.5cmX4.2cm的不规则不均低回声及液性暗区,暗区不清晰;壁厚粗糙,回声增强,其周围肝组织回声减低,呈环带状,边缘模糊。
提示:考虑肝脓肿。
治疗两周后复查:肝右叶可见一范围约4.7m×1.8cm的不规则不均低回声区,边缘尚清晰。
提示:脓肿液区消失,病灶范围较两周前明显缩小;符合肝脓肿吸收期声像图改变。
相关知识
肝脓肿
肝脓肿是致病菌通过多种途径入侵肝脏引起的肝脏实质化脓性感染,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大类。其中以细菌性肝脓肿最为常见,多见于老年男性体弱者。糖尿病和胆道疾病是引起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的病因。感染途径分胆道逆行感染、血行感染以及邻近脏器直接蔓延,以胆道逆行感染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症状:三联征:发热、寒战、肝区疼痛
消化道及全身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体征:肝肿大、肝区压痛叩击痛、右下胸部叩击痛、右上腹肌紧张、上腹腹膜刺激征
危险因素:不明原因发热的糖尿病患者,不积极治疗,死亡率高达10%-30%。
超声声像图表现
肝右叶多见,随着病程变化其超声表现不同。
病变早期:肝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不规则低回声区,内有点、片状强回声,边界欠清;CDFI示:内可见散在点、条状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均匀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消退或呈等增强。
进展期:可表现为边界模糊的低回声内可见不规则液化区,CDFI示周边血流较丰富,结合病史不难诊断。超声造影动脉期呈不均匀或以周边为主的高增强,内部可见分隔状增强,分隔间为无增强的坏死液化区,典型的呈网格样。
病灶液化形成脓肿时:呈壁厚的无回声,壁厚薄不均匀,壁内缘不平整,呈虫蚀状,边界模糊,后方回声增强,周围见炎症反应的环状低回声带,无回声内见细小点状或片状回声(改变体位可移动,部分可见“落雪征”),内部无血流,周边见血流。超声造影呈周边厚环状增强,内部无增强。
引流及抗感染治疗后:脓肿逐渐缩小,呈边界不清的等或低或高回声区,回声不均,后逐渐恢复正常,部分可见钙化。
部分肝脓肿内可见气体回声(产气菌感染),此型较非含气性肝脓肿病程凶险,病情严重。大的脓肿可压迫胆管及血管等,位于膈顶可引起胸腔反应性积液。
鉴别诊断
肝脓肿主要与以下几类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方法
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已成为主要治疗方法;或外科手术引流、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引流等。引流出脓液后你根据药敏实验给予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