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后回顾丨现在的结局就是快乐结局!

体娱   2024-07-25 18:01   广东  

「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本片中没有。在这里,片名中的机器人会梦见纽约的人行道、其他机器人和向日葵,它们跳着巴斯比·伯克利式的踢踏舞;但大部分时间里,它梦见的是自己的同伴——一只与它失散而它渴望再见的拟人小狗。」

——Alex Dudok de Wit, BFI


7月1日,我们再次联动北京、深圳、杭州,四座城市五家影院的观众共同连线《机器人之梦》导演Pablo Berger。在他的电影中,机器人被赋予了新生儿般的纯真与勇气,小狗与每个城市独行者一样投射出孤独的身影。那些比原著漫画更绵长美丽的幻想在梦中一一实现,并因此一次比一次更痛苦地醒来。但导演自述,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结局」,因为小狗是年轻的自己,浣熊是当下的自己,而现在他们都已懂得如何去爱了。


制作影片时,导演刚刚失去一段友谊;这个充满遗憾的故事当然也会令每位观众想到人生中错过的感情。但动画与现实的经纬之间,正是所有一度拥有并失去过的回忆,鼓励我们温柔告别过去,纵情拥抱未来——尽管那一定是个艰难的决定。


本文带来这次映后全文回顾。

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

上海MOViE MOViE影城

上海百丽宫(陆家嘴中心店) 

杭州百美汇(嘉里中心店)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以下为7月1日四城连线映后实录


纽约电影之梦

 MOViE MOViE:

感谢各地600多位百老汇的观众朋友们在又一个周一的晚上再次团建。我们先请导演巴勃罗·贝格尔 (Pablo Berger)和我们打一个招呼吧。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大家好,我非常激动,这是我第一次跟中国的观众,也是跟四个不同的城市做问答连线,谢谢大家来看《机器人之梦》。



 MOViE MOViE:

《机器人之梦》改编自萨拉·瓦伦(Sara Varon)的同名漫画小说,这次改编可谓在所有层面上都非常成功。上一次百老汇院线的影院做这样大规模的空中映后是为了《金的音像店》(2023)(点击跳转《金的音像店》导演映后回顾!)。今天在座的很多观众看到影片中出现《金的音像店》的时候一定很激动,这个传奇的名字自带的迷影的气质扑面而来。


从金的音像店租借的《绿野仙踪》录像带


其实在原著漫画里,小狗和机器人是去图书馆借书,电影的元素并不多。但是在影片里,无论是《金的音像店》还是海量的电影致敬元素,都让我们知道导演和我们是同一类人——迷影人。不如先请导演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和金的音像店的缘分,以及您是在改编阶段,就决定将这种迷影情节注入电影的叙事和形式当中的吗?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你们放映过《金的音像店》,这真是太巧了。我看过这个纪录片,我特别爱它,它让我回忆起在纽约生活的日子。金的音像店对于纽约客和电影人来说就像电影资料馆(cinematheque)一样,你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任何导演的作品。80年代,我搬到纽约学电影,那里有很多我在西班牙没看过的影片。我每天晚上都会去金的音像店租录像带。我发现了很多导演,梅雅·黛伦(Maya Deren)、茂瑙(F.W. Murnau)、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等等,这对我的电影教育非常重要,所以我想在自己的作品里致敬金的音像店。我当时住在纽约东村,第一家金的音像店就开在东村,离我的公寓很近。


上:《机器人之梦》中的东村

下:《金的音像店》(2023)


你提到《机器人之梦》里面有对一些电影的致敬,是的,有很多。在成为一个导演之前,我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对我来说,看电影比做电影要更享受,因为做电影非常累、压力很大,但是看电影——就像大家此刻在做的一样——是一生中最棒的享受之一。我的所有电影里都会有很多致敬的元素,对我来说它们就像蛋糕上的奶油一样,电影本身的故事和人物是这个蛋糕的主体,对其他电影致敬的彩蛋就是上面点缀的奶油。我想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自己去寻找里面的彩蛋,比如《后窗》(1954)、《曼哈顿》(1979)、《宾虚》(1959)、《绿野仙踪》(1939)等等。


《后窗》(1954)

《曼哈顿》(1979)

《宾虚》(1959)

《绿野仙踪》(1939)


 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下称北京BC)

导演刚刚讲到非常多关于纽约的元素,其实原著并没有明确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请问导演选择纽约的原因是什么?电影呈现的是80年代的纽约, 您觉得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是的,原著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没有具体说明的北美城市,当我们决定把它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很关键的一点是把纽约作为影片的主角之一。主要原因是我曾经在纽约生活过十年,我想借这部电影为纽约写一封情书。我不是一个怀旧的人,但这部影片的确是我所有影片里最怀旧的一部。我非常怀念在纽约生活过的那段时光,那时我是一个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在那里找到了爱情,也经历过心碎,我的「纽约岁月」里有很多回忆,所以影片中的小狗是另一个我


电影中小狗的公寓是东13街528号

正是贝尔格当年的住址

*来源:时尚芭莎


至于我如何回忆、重新创造80年代的纽约,很重要的一点是足够脏。我们和动画师一起工作的时候,总是在说:「再脏点!再多加点尘土!再多加点涂鸦!」这部影片是拟人化的,而纽约是一座文化多元的城市,影片中的各种动物代表不同的种族。对我来说,展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文化非常重要。比如当小狗和机器人第一次走在纽约的大街上,观众能看到拉丁裔,看到朋克摇滚乐手,接着走进地铁站,看到街头魔术师,然后又去到唐人街。在80年代,纽约曾是全世界的中心。但由于全球化趋势,纽约现在已经不是世界的中心了,世界的中心可以是任何地方。


    会动的漫画书


 北京BC

之前导演的作品都是真人电影,请问您首次进行动画创作遇到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我本以为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会有更多差异,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调整。在真人电影里,你和摄影指导、美术指导、服化道人员一起工作;在动画电影里面,你和美术组的许多画师共事。作为导演,我同真人电影剧组和动画电影剧组的沟通方式是一样的;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把自己想要创作的世界视觉化。要知道,作为真人电影导演的时候,我并不会摄影;作为动画电影导演的时候,我也并不是动画师。在真人电影里,我和演员合作,在动画电影里,我和动画师合作——这可能是最大的差别。但归根结底,我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获得好的、真实的、沉浸式的表演。最难的部分是在西班牙成立动画工作室,因为我们是从零开始的。这是一个临时起意的动画工作室,我们必须买电脑、找动画师、把工作流程的管道建立起来。


《机器人之梦》工作照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下称深圳BC)

我们在比较原著漫画和影片的时候会发现,这部影片之所以这么「电影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导演将音乐的元素融入到了角色的塑造当中,即使没有对话,这些角色也可以随着歌曲以及现场的音乐跳舞来表达情感。这也让影片的结尾非常感人——狗和机器人分屏跳舞也是导演您的原创



刚才导演在回答的时候已经提到影片里有很多对电影的致敬,而形式上您也有许多灵感来源于电影史中的杰作,包括卓别林的默片、法国导演雅克·塔蒂(Jacques Tati)的哑剧风格的电影。想请问导演在改编的时候,是一开始就决定使用这样的风格,还是花了一定的时间去探索才决定的?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毫无疑问,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就是卓别林,我最喜欢的电影时代就是默片时代。这不是我的第一部无对白的电影。我大概十多年前做过一部影片,叫做《白雪公主斗牛记》(2012),也是一个无对白电影。


《白雪公主斗牛记》(2012)


当你创作一个没有对白的影片的时候,音乐就是人物的声音,所以《机器人之梦》里的音乐非常重要,我甚至可以说《机器人之梦》是一部音乐剧。一开始,我想创作一个没有对白的影片,因为我做《白雪公主斗牛记》的时候非常享受,我想重复一次那个过程。所以我的想法非常明确,卓别林、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哈罗德·劳埃德(Harold Lloyd)会是重要的灵感来源。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影响来自卓别林的《城市之光》(1931),剧组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看这部影片。


《城市之光》(1931)


 深圳BC:

谢谢导演的回答。有很多电影都改编自漫画,但将漫画改编成电影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直接就有了故事板和动画形象。在这部电影当中导演选择了白描(Ligne Claire)的风格,有点类似于比利时漫画《丁丁历险记》,非常简洁、有表现力。想请问导演跟原作者Sara是怎么达成一致的?也想请导演聊一聊在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当中的美术决策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保留Sara原著漫画的风格是很重要的,也就是白描风格,色彩鲜明,线条明显,没有阴影。这种风格的创始人是《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Hergé),但是在80年代,采用白描风格的艺术家,如Serge Clerc,Yves Chaland和Floc'h等人也风靡欧洲。当我第一次与Sara在纽约见面,我请求将她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时候,我告诉她这部电影将会是2D、手绘的,这对她来说很重要。


《丁丁历险记》第一季(1991)


大家可以看到片尾的滚动字幕,它非常长,有许多艺术家和画师参与了电影的制作,但与我联系最密切的两个合作者,一个是美术指导José Luis Ágreda,还有一个是动画指导Benoît Feroumont。他们都是动画人,所以当我第一次见到他们的时候,我告诉他们,我们要把《机器人之梦》这部影片做成会动的漫画书,这很重要。例如,你看漫画的时候,漫画中所有的部分的聚焦都是实的;而在电影里,很多时候你要处理景深问题(背景部分可以是虚焦的)。但在《机器人之梦》里,我们想让它像一本书一样,所有东西都是实焦的



原著和我们的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原著画面的背景非常基础、简单,但在我们的电影里纽约城市背景非常复杂、精巧,有巨量的细节。提这个问题的朋友很敏锐,很多时候大家觉得如果电影改编自漫画小说,就已经有了故事板。并非如此,漫画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要花可能一年半的时间去创造出故事板



  「我喜欢这个结局」


 MOViE MOViE:

在故事当中,您在开头给小狗增加了很多对于孤独的描绘,以及它反复去救机器人但是失败的戏份,这其实对于电影的人物塑造来说非常重要,使我们看到它想做的、想要达到的行动目标,以及它性格当中的某种弱点。



但同时与小狗相比,机器人的人物性格的塑造相对较少,所以梦境场景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去理解机器人内心想法的路径,而且影片的标题其实也是「机器人之梦」,虽然导演您前面刚提到小狗是您的另外一个人格。想请导演简单谈一谈这些梦境和机器人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您改编的过程当中会不会有某一刻想要去改变结局,让机器人和小狗还是重新在一起呢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在这个电影中,我必须给到小狗这个角色一段扎实的出场戏,这个部分在原著里是没有的。原著一开始就是小狗收到机器人盒子的段落。但是对我来说,把角色塑造成一只孤独的狗很重要



至于机器人,我们则不需要为它预设任何东西,它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要去探索自己的道路。机器人成长得非常快,当它第一次踏上纽约的街道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它如何探索这个世界。



但如果我们想看它变化的过程,就要看它的梦境。电影里面机器人的梦境比原著里的梦更长也更复杂。比如说,在原著里机器人梦到有花的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简单的到处都有花的地方;但在电影里,我们得把它做得复杂,包括加入了致敬《绿野仙踪》的部分。另外,梦境段落也加入了更多机器人想要回到小狗身边行动目标。对于这部影片来说,呈现机器人梦境的段落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梦境段落中机器人永远都在试图回到小狗身边


机器人在梦境中想要回到小狗身边


另一个影片中大的改动还在于,我们在电影里增加了一个新的梦境,也就是最后那段,机器人看到小狗后开始奔跑,几乎碰到小狗后最终和小狗相遇的那个梦境。这在原著里是没有的,但对这部电影之所以成立非常重要。



我可以让电影就在那里结束。这是一种可能性,但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让我决定做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我非常喜欢原著漫画小说和它的结尾——小狗和机器人没有在一起。如果小狗和机器人在一起,它就像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尾,一个虚假的快乐结局。对我来说,现在这个电影的结局就是一个快乐结局,因为小狗和机器人各自有了新的伙伴,也都有着对彼此的回忆。我觉得《机器人之梦》的结局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我喜欢这个结局。


「我是小狗,

   也是浣熊」


观众1(上海MM)

导演好,您提到说特别希望观众在电影里面去找到您设置的那些彩蛋,我们在这部讲述80年代纽约的电影里面,在远景里多次看到还矗立着的双子塔世贸大厦,特别感谢您。我们解读这个电影的时候可能会把最后的结局理解为成长阶段的友情,或者说是《爱乐之城》里的爱情,那您自己是倾注了怎样的感情在小狗和机器人身上呢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电影是开放的,大家的诠释是自由的。一部影片并不是由导演完成的,而是由观众完成的,观众可以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理解。到了我现在的年纪,我经历过很多次心碎。一些年前我失去了我最好的朋友,他并没有去世,只是我们不再来往了。而在过去的十年中,我的母亲离世了。所以对我来说,这些都被融入到影片的情感里。有时候我会想到在纽约让我心碎的人,有时候我会想到我的母亲,有时候我会想到我曾经最好的朋友,这三类感情是《机器人之梦》的三种主要解读方式。有趣的是,最近有个记者跟我说,他看电影的时候想到的是自己的孪生兄弟:他的孪生兄弟交往女朋友后,兄弟之间就不再亲密无间了,这对他来说很艰难。我觉得这种解读也很独特。



观众2(北京BC)

小浣熊和机器人在影片很早的时候就有一面之缘,我想问导演这样设计的寓意是什么?另外,机器人某种程度上体验了一次被遗弃,它之后再和小浣熊建立联系,我想知道这份和小浣熊的关系和之前和小狗的关系有什么不一样?谢谢。


截图:小浣熊和机器人擦肩而过的一刻

*来源:豆瓣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很少有人注意到电影开始的时候小浣熊和机器人是如何相遇的,当时机器人跟着小狗冲下地铁站,浣熊短暂出现。这是一个小彩蛋时刻,一个小小的惊喜。生活中其实也有这样的微小时刻,对我来说把这样的时刻放在电影里很重要。很多人在第二遍重看的时候才会留意到这里。之前我说小狗是我的第二人格,那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现在的年纪,感觉自己更像浣熊,我对浣熊更有亲近感。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回想自己以前的情感经历,会发现自己有时候像小狗,有时候像浣熊。有时候,我们离开别人,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从阴霾里走出来。有时候,我们在一段感情里扮演机器人的角色;有时候,我们是鸭子那个角色。这些角色是不同的人物原型。在影片的最后,机器人不仅仅经历了比喻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它的外形直接脱胎换骨了,身体成了一个音箱。因为浣熊,机器人变成了一个新的机器人,所以最后它也不会抛下浣熊。


观众3(深圳BC)

导演您好,首先我想表达一下我对这部片子的喜爱,这也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院看这部片子,非常感动。我有一个感觉是,当我知道了剧情的终点之后,再看到小狗和机器人在海滩上分开的场景,我就知道它们后面不会再有正面的接触了,所以我一直带着很悲伤的情绪在看。我也注意到机器人梦境中的不安全感是在不断增加的,我想问机器人最后能够做出放手的行为,它的变化背后是因为浣熊给了它爱吗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谢谢你第二次进电影院看这部影片。在西班牙有种说法是「有二就有三」,所以你或许会再看一遍(笑)。我不知道我的智慧有没有随着年龄增长,但我的经历一定增加了。经历的增长让我意识到做选择时要考虑到平衡,必须思考把哪些关系放到天平的一段,把哪些关系放到天平的另一端。我真心相信机器人在这一年的经历里学到很多,因此它最后要选择留下还是离开浣熊的时候,天平「不离开」的那一端很重很重,尽管对它来说这是个艰难的选择。如果我把自己代入机器人的视角去想象的话,我觉得浣熊也很酷呀,它有一辆很赞的车,还有特别好的公寓,天台也很棒。我爱浣熊。



关键是「活在当下」


观众3(上海MM)

我正是第三遍看这部电影(导演笑);刚刚您也说您自己有一段类似的经历,我想问您现在这个年龄如何看待友谊的关系?方便讲一下您上一段「机器人之梦」的故事吗?谢谢。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我觉得关键是「活在当下」。我年纪越大越意识到活在当下的重要。此时此刻,我全身心地和你们在一起,和中国四个城市的观众一起对话,我没有在想任何其他事情,我很享受此刻的对话。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做很多计划,总觉得还会遇到更好的人。我们花太多的时间在做计划上,而不是真的去生活。我们开启一段感情的时候总会觉得它会是永恒的,即便我们知道它可能不是。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慷慨,没有人比机器人更慷慨。机器人的人物特质就是慷慨:它给予而不寻求回报,这也是它快乐的原因。这也是我有了孩子之后学到的:我有一个青春期的女儿,我不需要她给我任何回报,我感觉自己就是她的机器人。像我之前提到的,我生命中很多不同的关系、心碎、分手的过程给都给了我创作灵感,但当我准备做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刚刚失去我最好的朋友,当时非常心痛。没有很多影片讨论友情中的分手以及渴望另一个朋友的感觉。有很多影片是关于爱情里的分手,但很少有影片从友谊的这个角度去说。



观众4(北京BC)

谢谢导演。我今天是第一次看,但是我特别特别喜欢。我想问一个细节,影视作品里对于中国城尤其是唐人街的这种描述一般都是比较刻板印象的,用的音乐基本上也是以民乐为主。但是这里用了《康定情歌》,这是我觉得很特别的地方,我想问问导演是怎么考虑的。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机器人之梦》这部影片有音乐总监,他会给我们提供音乐选项。比如这个场景里我们需要中国的歌曲,他会提供十多个选择。我还有一个音乐编辑Yuko Harami,她是我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也是我的妻子。她会把选择压缩到三四首。当我听到《康定情歌》的时候觉得很对,氛围上来说也很适合这个场景,我看了英文版的歌词,知道这是一首情歌,很喜欢这点。但是我不知道这首歌在中国很有名,我只是很喜欢这首歌。唐人街的场景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尽力把它做得到位,去展现纽约唐人街的质感;不仅音乐上,也包括视觉呈现上:招牌、店面、人群等等。出于对中国观众的尊重,我希望他们看到这部分的时候觉得创作者用心呈现了唐人街的细节



观众5(深圳BC)

导演你好,我今天也是第一次看这个电影。小狗很孤独,它选择买一个机器人,但我在想它为什么不先考虑走出门去,和它周围比较真实的角色或者说和它的同类接触呢?以及当它和其他的动物比如小鸭子一起玩了之后,它好像还是和同类有点玩不到一起,最后还是选择和一个新的机器人一起玩。我想问,如果这个电影在这里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发展下去,您会不会安排小狗最后和机器人以及自己同类都成为好朋友呢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影片里面我们看到机器人是由轮子、螺栓、螺母、弹簧等硬件组成的,它没有人工智能,没有软件或者芯片。对于我和原著作者Sara来说,机器人是一个隐喻,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机械它代表了理想中的朋友,一个很慷慨、给予而不求回报的朋友。在这个故事开始的时候,观众可能会觉得机器人只是一部机械,但我希望随着故事的进行,观众会越来越感受到机器人并不只是一部机械,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和其他动物一样的、拟人化的存在



 MOViE MOViE:

今天的时间即将结束了。非常非常感谢Pablo导演与我们四地五家影院的观众们共度的一个多小时。


 巴勃罗 · 贝格尔 Pablo Berger:

谢谢大家举办这次活动。大家都问了非常好的问题!谢谢大家喜爱《机器人之梦》。



嘉宾 / 巴勃罗·贝格尔(Pablo Berger)

主持 / 秦以平(上海), 戚滢(北京), 钟秋梦(深圳)

交传 / 咏乐

录音整理 / 小雨

文字校审 / 咏乐, Gloria

编辑 / Lance, Gloria

深圳活动摄影 / 颜秀

深圳活动统筹 / 曾欣悦
深圳活动协助 / 马昊成, 夏依琳

影片剧照来自网络



 END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南山区粤海街道万象天地L5/ 0755-86160222

深圳百丽宫影城:南山区来福士广场L4-9 /0755-26929851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百丽宫影城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是内地致力推广艺术电影的影院之一,是电影文化地标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简称bc)在内地开设的第二家艺术影院。我们搜集国内外高素质电影,提供多元化选择,商业与艺术电影兼容;搭建创作者与观众的桥梁,打造富有文化气息的影迷小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