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1992年,美国通用电气计划到中国收购一家冰箱公司,看中了海尔。但面对对方“放弃海尔品牌”的要求,创始人张瑞敏拒绝被收购。戏剧的是,2016年,通用电气剥离的家电业务被海尔收购。
据媒体报道,当时,这是一家濒临倒闭、资不抵债的小厂——年营业额只有348万元,亏损却达147万元。同年12月26日,张瑞敏出任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定了海尔第一个发展战略——名牌战略。
1985年,当时中国家电企业的质量观念较薄弱,张瑞敏果断决策,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
这就是在中国企业乃至世界企业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砸冰箱”。
海尔已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超3000亿元、利税总额超400亿元的全球化企业。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现在海尔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职工2万多人。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并实现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干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的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目前,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海尔发展的目标是本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1998年3月25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登上哈佛大学讲坛,“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写进哈佛大学教材,标志着海尔真正走向了世界。
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以《中国海尔的威力》为题对海尔集团所取得的业绩进行大篇幅报道。在'99《财富》论坛上海年会上海尔集团张瑞敏总裁将作为唯一一名中国家电企业家与会并发表演讲。
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海尔总裁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这是中国企业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最高声誉。为加快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步伐,海尔“三园一校”落成,三园是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信息园、美国海尔园,一校是海尔大学校部。1999年6月25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海尔,当听了张瑞敏总裁汇报的海尔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时,高兴地说:“我看完全行!”
张瑞敏最有名的一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历时37年,张瑞敏将营业额只有348万元、亏空147万元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成功蜕变为全球营业额超3000亿元、利税总额超400亿元的全球化企业海尔集团。
目前,海尔品牌已经连续蝉联欧睿国际世界白电第一品牌,集团旗下拥有海尔智家、海尔生物、盈康生命三大上市平台,最新市值为2357亿元、276亿元和97亿元,分别对应海尔的核心家电业务、医用冰箱业务和医疗业务。
对于张瑞敏的贡献,海尔集团新一届董事局表示,衷心感谢张瑞敏做出的卓越贡献,并表示张瑞敏创造的“人单合一”模式就是全体海尔人持续奋斗的方向。海尔集团还提到,青岛市委、市政府对张瑞敏为海尔集团创立世界名牌带动青岛经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充分肯定。随后,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也发文致敬张瑞敏,称其用“砸冰箱”唤醒了中国家电行业的质量意识。张瑞敏留给海尔的最后一个财富是其创新的交班模式。
执掌海尔的后期,张瑞敏已较少直接介入企业经营层面的管理,而是让周云杰、梁海山等海尔自己培养起来的高管逐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张瑞敏本人则更专注在企业管理模式层面的探讨。
2005年9月,在海尔全球经理人年会上,张瑞敏系统阐述了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人”是员工,“单”是用户价值,“人单合一”是把员工和用户结合到一起,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为了推进“人单合一”模式,海尔去掉了科层制,意味着权力无限分散下放,直接细化到个人。这也是张瑞敏理想化的接班方式:无论是谁接班,都不影响整个组织延续其生存状态。经过长达16年“人单合一”模式的探索,海尔已经成功转型为自组织、自驱动、自进化的生态型企业。
最终接棒的周云杰现年55岁,本次换届之前担任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周云杰自1988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海尔,历任多个基层岗位。2000年出任海尔集团副总裁,负责海尔中国市场销售,此后历任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执行副总裁、轮值总裁、总裁等职务,并于2013年成为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
新任总裁梁海山同样是1988年毕业后进入海尔,在多个岗位历练成长起来的。本次换届之前,梁海山任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兼执行总裁。张瑞敏退休,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目前还奋战一线的知名企业家中,仅有77岁的任正非和76岁的宗庆后比张瑞敏年长。
在股权治理方面,最近几年包括张敏瑞在内的海尔核心管理层通过分拆子公司、在子公司内完成管理层MBO,将海尔集团在不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在股权上做到了管理层利益的最大化。
最近几年,海尔核心管理层成立了海创客、海创合、海创智等多个持股平台。海尔管理层通过这些持股平台,深度参与两家“小海尔”,进而控制海尔集团的实际资产。
海尔系目前的三家上市公司股权穿透后:海尔智家由海尔集团持股22.82%,海创客和海创智合计持股9.45%,另有周云杰等管理层通过HCH(HK)持有海尔智家股权;海尔生物由海尔集团持股16.25%,海创客和海创睿合计持股25.61%;盈康生命由海尔集团持股20.32%,海创客持股19.37%。
随着股权明晰化,海尔集团资本运作也在加速。除实现海尔智家三地上市,推动医疗板块海尔生物、盈康生命上市外,还试图将旗下物流、整体橱柜、笔记本电脑业务同时推上资本市场。目前,海尔系物流公司日日顺、整体橱柜公司有屋家居都处于创业板IPO排队中,已经登录新三板的雷神科技也在上市辅导中。
除了这3家已经处于IPO进程的公司,海尔还有几大业务板块也一直吸引资本市场的注意。其中,海尔地产作为海尔集团的率先进行的多元化尝试,一直备受关注。巅峰时期,海尔地产曾豪言“3年16倍,5年30倍,用6年时间超过万科。”但是六年又六年,万科已经在2020年已经站上6900亿规模,而海尔地产去年仅有220亿规模,已经卡在百强门槛上。
海尔近几年大力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物联(原海尔工业控股)也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卡奥斯物联作为工业互联网的代表,本质是工业级网络平台,把人、数据和机器紧密地连接起来,让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处于开放、可沟通的网络平台上,核心模式是大规模定制,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降本增效。
海尔集团除了在家电、医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深度布局外,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也多有投资。主要包括全资持有的海尔集团财务公司、持股49%的海尔消费金融、持股17.15%的青岛银行、
持股19.76%的北大方正人寿和持股8.26%的中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