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迷茫?
杨绛先生说:
“迷茫,来自于读书太少,
想的太多。”
万般烦恼,皆由心起。
世界上最亏本的事,
就是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担忧,
为自己幻想出的结果而焦躁。
人生总有低谷,
与其抱怨,不如读书,
一个人,书读得越多,
越能盯紧目标,
笃定前行。
01
越是焦虑,越要读书
看过一句话:
“那些经常困于不安和焦虑的人,
往往有想太多的坏毛病。”
天下之事,
困于想而迫于行。
还没开始,
就思前想后、犹犹豫豫,
只会进一步放大内心焦躁。
与其想太多,
不如多看书,
把时间用在进步上,
而不是抱怨上。
窦文涛在《圆桌派》里谈到,
一个人独居时,
他常常把自己关进书房。
从打开书的那一刻,
他就仿佛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内心无比富足。
静下心来,
和书中的主人公共历悲欢,
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用别人的经验来调整自己。
保持读书,
就是保持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世上诸多不解与疑虑,
答案都在书里。
读过书,
换一个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你就会发现,
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很多烦恼都会随之消失。
一个人老去的标志,
不是老成稳重、沉默寡言,
而是不肯再尝试,
当你停止了读书、思考,
那么你已经朝平庸迈进了一大步。
如果感到焦虑,就读书吧!
读过万卷书,
你会发现人生这么辽阔,
别光为周遭的一点鸡毛蒜皮所困,
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充盈自己的灵魂。
02
越在低谷,越要读书
梁晓声说:
“读书的目的,
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
而在于,
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
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许多人说诗书无用,
但在低谷之时、困顿之日,
反倒是读过的书,
能给你最治愈的力量与安慰。
在生活动荡的年代,
张充和流寓西南,
房间虽小,家具也很简陋,
她依然能想到办法:
找来四个煤油桶,架上一块木板,
再摆上上好的笔墨纸砚,
如此便多了一张书桌。
在这微不足道的天地里,
张充和的生活没有变得粗粝敷衍,
她依然坚持心中所爱,
诗书昆曲,无一缺席,
兀自精彩。
人这一生,
无论何时何地,
总要读点书,
才能掌握自己的精神力,
不至于在奔忙中迷失自己。
越是低谷,
越要屏蔽负面信息,
做一些具体的事,
读书就是最简单实用的办法。
一椅一茶几,一灯一卷书,
在困境中,
只要调整好状态,
好好读书,
总能让人变得踏实、沉静下来。
03
书读多了,气质就变了
越来越发现:
外在的美貌固然很重要,
但却不长久,
更不能修饰一个人气质、谈吐。
唯一可以打败岁月的,
是书香气质。
只有头脑的学识,
才能让人在漫长的岁月中,
收获永不凋零的美。
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说过:
“许多时候,
自己可能以为
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
不复记忆,
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一本书,
你可能感受不到什么变化。
但读百本书,
便会化为无形的气息,
先从内在开始,
改变谈吐、举止,
再氤氲成气,萦绕周身,
成为身上特有的气质。
爱读书的人气质是不一样的。
即使着装普通,
也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书里的东西会映射到眼睛里,
好的文字让人有灵气,
而一个人的灵气是伪装不了的。
美,可以是一种假象,
但书香打磨的气质,
可以穿过时间,
站成永恒。
很喜欢杨绛的一段话:
“年轻的时候以为
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
直到后来才发现,
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
用生活所感去读书,
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一个人的格局,
会随着读书和生活阅历的相互验证,
而不断扩展,
去读未读过的书,
去看未看过的世界,
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
你才会越活越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