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年初一,换不来史上最强春节档

创业   2025-02-01 18:05   北京  

4621 字 | 8 分钟阅读
作者: 北风雪林
来源: 北风雪林

我前天写 Deep seek相关文,有读者反馈,似乎没写完,感觉结尾仓促了些。

实际上我对deep seek的解读和预判,本就分为两个部分。

这几天写它的文章很多,我决定把后半部分往后放放。

会是大家在其他文章里,看不到的角度和预判。

相比较木已成舟后的分析,我一直喜欢写预判类的文章。

所以决定在春节档,刚开始两天的情况下,写写对电影市场的预判。今年春节档,无论是年前还是这两天,相信大家都看到【史上最强春节档】的说法。并且市场反馈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赞美之声。
但我的预判是,今年史上最强的大年初一,带不来史上最强春节档。
今年春节档有六部,类型差异化、都有多年市场积累的电影上映。
从影片的投资规模,到影片的工业化程度,确实可以称得上史上最强春节档。
今年大年初一,在全国平均票价连续几年维持在50元左右,并未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取得18.06亿元的单日票房规模。同时也创造单日观影人次的新纪录。
因此,史上最强年初一,实至名归。
但我判断,今年春节档的最终成绩,应该会低于4年前有7部不同类型影片上映的2021年春节档。
为什么历史最强的大年初一,没有换来史上最强的票房表现?还是要从六部作品本身来说。
首先是《哪咤二魔童闹海》。
应该说这部动画的表现,在强大预期的基础上,依旧实现了超出预期。
哪咤2票房夺冠并不意外,但是它所能够达到的最终高点,其实是超出预料的。
因为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一年多之内,经历了3次的跳票。
从2023年暑期档,到2024年春节档,再到2024年暑期的连续跳票三次,而且向外界释放的信号都是特效场面,后期制作无力完成。
最终,魔童闹海的上映打破了此前的所有担忧。
首先,保留了第1部人物的诙谐有趣。在人设不崩的前提下,讲好了今年春节档六部电影里,最完整也最让全民接受的一个好故事。
将前半段的诙谐幽默,与后半段的共情与大场面,做到了节奏的完美契合。
在上映之初,市场判断魔童会和唐探争夺票房冠军,并且两者的差距会很微弱。
而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市场反馈确实如此。
但从大年初二开始,哪咤二全面逆袭。

在第一部开创国内首部50亿以上动画片纪录的基础上。第二部极有可能,打破长津湖的57亿以及战2狼的56亿,这两座影史高峰,甚至攀登60亿的奇迹高地。
第二部,《唐探1900》。
今年春节档,我判断是2021年之后的历史第二春节档。
非常奇妙的巧合是,2021年票房冠军,是目前影史排名第三的,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
讲的是一部穿越过去,与母亲成为闺蜜的亲情故事。
今年与2021年类似的是,唐探1900和当年的唐探3一样,会继续占据档期的第2把交椅。
唐探3可以说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同时也带来了唐探系列口碑的崩坏。
今年的唐探1900,我完整的看完了这部影片。
他带给我的整体感觉,电影质量高于唐探3,但低于唐探的第1部以及第2部。
算是触底回升,但回升不明显。
这部影片注重情怀,甚至贴合了其他影片在主旋律叙事方面的缺失。
但是在完美地融入了喜剧元素和主旋律叙事背景之后,作为一部喜剧加悬疑为标签的系列,在最关键的探案这个环节上依旧薄弱。
整个唐探系列,除了第1部的案件能够达到80分以上,第2部案件达到70分以上,这后面的简直都是不及格的小儿科。
尽管如此,在春节档这样的氛围里,一部讲好了喜剧,讲好了故事,讲好了煽情,讲好了主旋律的电影,即便在悬疑探案方面有所缺失,依旧是这个档期里值得一看的电影。
所以这部电影的价值,就在于他将继续获得35亿以上的票房,成为陈思成手上又一个继续赚钱的大项目,同时维系住了唐探系列,三年一部的周期。
只是希望在未来的几年,能够让陈思成有更多的经精力,打磨一个好的悬疑探案故事,来充实剧本。让唐探一和唐探二构建的,庞大的探案宇宙以及强大的反派组织,能够有配得上他们的故事来延续。
第三部电影,是《封神二:战火西岐》。
看了我几年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在一年半之前的暑期,我作为封神第1部的自来水,写过几篇赞美他的文章。
即便过去一年多,封神系列从导演到主创,陷入过不少负面事件,我依旧没有从艺术方面去否定这个团队的创作。
但今年封神二的上映,必须说,从影片本身的文武戏份的失衡,到整个电影团队的宣传方向,都给人一种失败不亏的感觉。
封神第1部之所以能够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后续一度逆袭,拿下20多亿的票房。我认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他有一个8分的故事,和7分的动作特效场面。
封神第1部的逆袭成功,给了封神第2部庞大的预算,让他来完成更好的特效动作场面。
而这一部在上映之前,普通观众对他的动作特效期待值非常高。
最终呈现的结果,是文戏全面崩塌,仅有6分,而初期作为宣传主卖点的动作特效等方面,依旧没有达到老百姓的预期,还是只有7分。这样这部电影的票房上限也就一天天的不断下调,从上映前不少人预判的25~30亿,以至于到现在仅有15亿的规模。
这其中除了整部电影的武戏勉强及格,文戏完全不及格之外,宣传视角也严重拉胯。
虽然我自问不是一个大汉族民族主义者,但是从我过去十几年,对乌尔善多部电影的观影人群的画像分析,我判断喜欢看乌尔善叙事的,喜欢乌尔善审美风格的,恰恰是许多有一定大汉族民族主义情节的人,虽然他们也都不认为自己是民族主义者。但是这两者的画像重合度较高。
我这里不展开,总之封神的团队之中,包括乌尔善在内,不少人在过去两年之内,是得罪了这个基本盘的,这是第一。
第二,封神二有一个两头不讨好的设定。
就是他的文戏部分仅仅塑造好了邓婵玉这一个角色。
而在宣传文案中,刻意强调了这个角色的英姿飒爽、独立搞事业等等元素,给人的感觉是要往女权那个方向去宣传的。
但是偏偏在整部电影里,有一定的戏份,给到了她和姬发的感情戏,这就两头不讨好。
既要宣传她的刻意独立,可以说,拿掉邓婵玉与土行孙的这条夫妻线,被许多人形容为乌尔善改编最成功的地方,因为他塑造了女性的独立。
但是不把邓婵玉配给土行孙,转而就配给王子姬发,这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给邓婵玉配一个矮一点丑一点的男人,给他配一个高富帅的富二代。
无论是在传统男性观众的视角,还是女权主义者的思想,都不能接受这种安排。
一旦一部电影开始给路人观众印象,只能靠女性独立、女权意识来作为宣传卖点的时候,那就证明这部电影已经崩到没有其他亮点可以宣传。

最近这两天,我看到有些封神二的宣传通稿,开始转向包括对第3部更大场面,武王伐纣的一些战争场面的预期,包括姬发和殷郊的兄弟反目,从这个方向去引起观众的期待。但是这些都太迟了。
当封神2,在整个体系中如此重要的一部电影,却将所有的宣传资源,给到一个改编巨大的女性角色的时候,这种背弃主要观众群体的行为,注定了最终票房大幅低于预期。
第4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这部电影在初期,因为肖战的粉丝效应,疯狂拉高预售票房的时候,我并没有像一些营销号那样去反对这种行为,去进行批判。
我恰恰认为,在预售期间,吸引疯狂的粉丝,然后在正常的市场环节,其他电影去吸引普通路人观众。
对于整体市场而言,反而是积极的。
并且今年肖战粉丝的疯狂做高预售票房,并没有改变各电影,根据自身实力,获得的排映规模。
也就是说,如果狂热粉拉高预售,将射雕英雄传的排映规模从16%变成了46%,挤压了其他优秀电影的空间,那这个肯定是要批判和干预的。
但是,在肖战狂热粉丝疯狂做高预售票房的基础上,这部电影排映规模从17%降到16%,维持一个基准线,呈现了市场的理智和定力。
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肖战粉的助力,历史最佳的预售表现,以及史上最强年初一,都很有可能不会出现。
射雕这部电影,因为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的独有门类,而在绣春刀两部曲之后,已经有接近10年没有较好的武侠电影问世,所以无论是对于这个分类得重新崛起,还是对于徐克的武侠情怀的致敬,我都在年初一就看了这部电影。
观后感的话,有些遗憾。但是相比较其他一些人对于打斗场面的不满意,对于华铮和黄蓉姐妹情的不可接受,类似这样的魔改,如果大家仔细回忆徐克八九十年代的那些经典武侠电影,就会发现这样的尺度,真的已经算非常小了。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可惜的地方,背后依旧透露着被资本绑架的无奈。
那就是因为射雕英雄传的原著规模,是一部超级长篇。
按道理来说,要改编好射雕的故事,至少要拍成三部曲。
甚至仅仅徐克选择的原著最后七回的故事,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依旧过于庞大,
按照此前透露的消息,徐克的电影粗剪版是5个多小时,然后剪到两个多小时的上映版。
从观影感受来看,减掉的大部分内容肯定是前40分钟的内容。
这就让人感觉前40分钟就是无数个两三分钟的片段的堆砌。
我判断这些两三分钟的片段,在原来拍摄时都是拍了十几分钟的剧情,但最终为了满足上映的要求,剪成了两三分钟。
于是在前期节奏凌乱的背景下,整部电影最后的节奏让人无法满意。
这种选择本身,就是资本以及当今的电影市场,并不足以支撑射雕三部曲的上映。
说实话,上映一部射雕,如果没有肖战粉的支持的话,都很难取得如今的票房成就。
这种结果我不满意,但是我也无力改变。这就是市场。
但我不同意,许多观点认为这部射雕的票房不及预期,宣告武侠电影正式死亡,这个观点。
过去10年我认为最优秀的武侠电影是《剑雨》,以及两部《绣春刀》。
而这几部电影,都不是以票房来论英雄的。
所以未来我们会见到,一些票房并不出色,但是故事和风格,非常特立独行的新武侠电影,来传承中国人的武侠情怀。
第5部电影,是春节档的钉子户,也被称为春节档,赚钱与炮灰分界线,《熊出没系列》。
熊出没系列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故事上,保持了它的一贯水准。
但必须承认,今年因为哪吒的上映,初期许多人认为。对熊出没会造成1~2亿的票房影响,但实际的结果是哪咤2的大爆,对熊出没的影响远高于预期。
我认为熊出没的最终票房,应该会比没有哪吒二的情况下,低3~5亿左右。
作为一部合家欢电影,没有更多展开的必要。但我想说,还是希望这个能够在春节档延续了11年的系列,能够像春晚一样,成为未来中国春节档市场,始终为儿童留有一席之地的一个标志性系列。
给他每年留足10~15亿的票房空间。
最后第6部电影,是预测中票房就会最低,但最终呈现的结果非常可惜的蛟龙行动。
说实话,从当初蛟龙行动,在春节档已经非常拥挤的情况下,依旧要勉强定档,就感受到非常的不合适。
我已经看完这部电影。纯战争场面,动作场面来说,都是不错的电影。
如果这部电影选择在五一档,或者是暑期档上映,绝对是一部10亿级体量的电影。
但很显然他选择春节档上映,就是认为凭借2018年春节档冠军,红海行动续作这样的一个标签,就想在春节档分得超过20亿的票房。
很显然,在上映之前大家就认为是不可能,而这部电影背后的博纳给出的答案,是过去两年电影市场的低迷,导致公司亏损严重,需要用这部电影的上映,换取公司更好的财务表现。
但是,这次春节档的失利,导致电影极有可能拿不到5亿票房,可以说是我国重工业军事题材的一个滑铁卢。
实在难以想象,这部电影的背后投资商,是不是已经到了多等三个月,或者是半年都难以维系的地步,硬要推这部电影成为春节档的炮灰。
我看到有一些媒体,幸灾乐祸的将蛟龙行动的失败,称为是我国主旋律题材电影,或者是爱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彻底消亡,我不赞同这个观点。
因为蛟龙行动,对比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以及战狼2等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电影,它加入了一些未来元素、和科幻元素在内,使它失掉了一些现实主义主旋律题材的光环。
而未来我相信,哪怕是以王星营救事件为背景的,打击缅缅甸东部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或者未来有一定现实主义背景下的战狼3,都还能够重新在主旋律军事题材上取得新的成果。
梳理了以上六部电影之后,我的感觉是,除了哪吒故事称得上优秀唐探1900的故事勉强及格,蛟龙行动的故事接近及格,但是节奏缺乏起伏,其他几部电影则形式大于内容。
今年这几部电影堪称重工业之作。在场面上、特效上确实有一些突破,但是回归电影最重要的故事,依旧不够。
我判断今年的春节档,会接近2021年的春节档规模,这也同时宣告,春节档的天花板已经形成。
那就是春节档所有电影的最终票房,相加的天花板是130亿左右。
春节档最终只能够接受4~5部电影实现赚钱或者保本,多于这个数则必然亏本和沦为炮灰。
传统的春节档有7天时间,而这7天票房天花板,我认为是88亿左右。
春节7天88亿,春节档上映电影的总票房130亿,我认为这两个数字未来一些年,在票价不大幅上涨的基础上,是不会改变的。
中国电影年度票房,以及其他长期的上限,还可以去努力去突破。
今年春节档三天的电影市场表现,我认为喜忧参半。
最终,中国影院会不会在今年出现一定程度的关门潮?
更多要看后续档期会不会有其他中等规模的电影撑起市场。
今年电影市场能否回暖,是判断在这个娱乐方式多元化的时代,电影到底会不会走向末路的标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