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1935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轨迹,更在危难之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
90年前的那个一月,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场会议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今晚,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为您揭秘!
一份决议的诞生历经波折
甚至让周恩来拍了桌子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攻克贵州黎平后,随即召开长征以来首次政治局会议,重点讨论红军战略行动方向。博古、李德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而毛泽东则痛斥李德给苏区和红军带来的灾难,并主张向贵州西北挺进,在敌军力量薄弱的地区建立新根据地。
会议历经激辩,最终通过了《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议》。周恩来将决议的译文交给李德,李德却勃然大怒,向周恩来质询。据周恩来的警卫员范金标回忆,“吵得很厉害,总理把桌子一拍,搁在桌子上的马灯都跳了起来,熄灭了。”
12月20日,中央红军离开黎平,分两路西进,直指乌江,意在遵义。然而湘江惨败的阴影仍笼罩在李德、博古心头。当他们听说乌江险峻更甚湘江,再次提出不渡乌江、不去遵义。中共中央不得不在猴场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那么,猴场会议究竟决议如何呢?
赢得遵义百姓的拥护
红军只用了短短四天
1935年1月,红军突破乌江,一举拿下遵义。红军部队进驻遵义,百姓们心中满是新奇与畏惧。此前,黔军恶意歪曲红军形象,散布其是“青面獠牙、杀人放火、挖眼掏心”的妖怪谣言,致使遵义百姓心中蒙上阴影。然而,红军迅速以实际行动改变了这一局面。
红军不仅将军阀私产分给了遵义城最穷苦的老百姓,还开仓放盐,以低价售卖,一举打破了军阀对盐的垄断。更令遵义百姓诧异的是,毛泽东和朱德这两位被百姓误以为是“一人”的领袖,入城时,竟然从马匹上下来,与每位迎接的群众一一握手,毫无架子。
红军赢得遵义城百姓的拥护,仅用了4天。但在欢愉的氛围之外,却危机四伏。一月中旬,国民党四十万大军逼进遵义。此时,红军该何去何从?
面对讥讽,毛泽东如何回应质疑
一份珍贵手稿,又记下怎样的关键抉择
遵义会议召开,旨在纠正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错误,毛泽东的复出更是众望所归。然而,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不仅反对毛泽东参与军事指挥,更出言讥讽道:“你没上过军校,打仗无非就是靠两本书,一本《孙子兵法》,一本《三国演义》,方法并不高明。”
此言一出,会场哗然,与会者的愤怒不满涌向凯丰,毛泽东亦受刺痛。但毛泽东面对挑衅,冷静睿智,反问凯丰是否读过《孙子兵法》,知其几篇,首篇何题。凯丰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原来他自己也没读过。
一份珍贵手稿记录下遵义会议的关键决定,其中究竟有何内容?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转危为安,中国革命拨云见日,由被动转为主动,革命事业一路披荆斩棘,屡创辉煌。那么,遵义会议前后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变?
今晚21:06,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将为您揭秘,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