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临床与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关注
为增强同学们内心的使命感,坚定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临床与基础医学院(所)开设《医诺千金》专题,探索诺奖人背后的坚韧,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本栏目遴选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通过讲述他们“做一事、终一生”的科研故事,去领悟那份对于人类健康事业矢志不渝的热爱。让我们携手,致敬那些为人类健康默默奉献的英雄们。
今天,让我们跟随文章,在卡塔林·卡里科等老一辈医者和科学家“跬步千里,止于至善”的执着和坚守中,将“医诺千金”永驻心间,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不懈奋斗。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韦斯曼,以表彰其“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使得开发有效的针对COVID-19的mRNA疫苗成为可能”。然而,这两位科学巨匠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卡塔林·卡里科,她的科研之路充满了挑战与坎坷。
她曾患癌症,工作也曾一度岌岌可危,生活上也多次陷入窘境。但无论如何,她一直专注于研究mRNA,她认定mRNA可以用来指示细胞生成药物,包括疫苗。
今天的中外典型人物事例,就让我们走进卡塔林·卡里科。
1985年,怀揣着藏在玩具熊中的900美元,卡里科从匈牙利远渡美国,历经四年艰辛,她终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研究助理教授”。彼时基因治疗的概念刚刚兴起。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能够纠正体内那些导致疾病的基因突变,那么多种遗传疾病都会迎刃而解。而修正这些基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DNA修复疾病基因。然而,卡里科基于其博士期间对mRNA治疗病毒感染的研究,坚信mRNA在将DNA信号转化为蛋白质方面更具潜力。然而mRNA领域当时可谓死气沉沉,这一观点也显得尤为激进,导致她的研究经费申请屡遭拒绝,工作也岌岌可危。
辗转到了1995年,她忍受着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陷入人生低谷。在宾大,她从研究助理教授被降职为高级研究人员。她得了癌症,自己的丈夫也因为签证原因被困在了匈牙利。而她倾注所有心血的mRNA技术,也陷入困境止步不前。这是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1997年,源于一次偶然,她遇见了德鲁·韦斯曼,因对mRNA技术的共同兴趣,两人成为了科研上的长期搭档。面对mRNA 在小鼠体内引发的有害的炎症免疫反应,在经历数年的漫长研究后,卡里科和德鲁·韦斯曼终于发现核酸的甲基化能够有效避免免疫识别受体对mRNA的响应,极大程度的降低mRNA带来的副作用。这项研究于2005 年发表在Immunity上,为mRNA疗法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为了应用研究成果,卡里科和韦斯曼积极与制药公司、投资公司接触。最终成功吸引了美国莫德纳公司(Moderna)和德国拜恩泰科(BioNTech)公司的目光。在为韦斯曼的实验室提供资金后,mRNA流感疫苗的临床试验开始进行。
随着新冠病毒肆虐,mRNA技术成了快速开发新冠疫苗的重要工具,多款mRNA新冠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崭露头角。拜恩泰科和辉瑞合作推出的mRNA新冠疫苗也成功获得了欧盟与美国的授权。
尽管在mRNA疗法领域坐了40年“冷板凳”,但卡里科对这一刻的成功却显得比较淡然。因为,她为这一刻的成功已经做了40年的心理准备。她曾将科学研究比作女儿划赛艇,赛艇运动员是背对着自己前进的方向的,“她们看不到终点线,看不到距离终点线还有多远,她们只是隐约感觉得到。科学有时也是这样。”
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韦斯曼的科研故事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他们的传奇经历诠释了科研精神的真谛:只有坚持不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卡里科的丈夫曾这样形容她在四十年中的工作“你不是去工作,你是去享受乐趣。”正是如此,在mRNA这片广袤无垠且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上,卡里科是一位勇者,怀揣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趟既洋溢惊喜又遍地荆棘的非凡旅程。在这条既光辉又崎岖的道路上,卡里科以她坚持不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我们筑起了三座璀璨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引领我们不断突破自我,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挑战,向着更加辉煌灿烂的彼岸奋勇迈进。
监制:张海东
审核:岳芸
编辑:韩馨
供稿:孙云帆 姜爽
供图:夏小然 孙云帆 杨浩君(图源网络)
排版:杨浩君
投稿邮箱:jcyxy_gzh@163.com
明德 格物 敏思 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