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危险玩具
呵护成长安全
尊敬的家长朋友:
识别危险玩具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微型玩具值得我们警惕!
萝卜刀
由于一甩“刀片”就出来,再一甩就收回的特性,玩具“萝卜刀”闯入孩子们的眼帘,成为孩子们在同伴面前展示炫耀的新玩具。但孩子们扎堆“玩刀”风险不容小觑!
萝卜刀顶部坚硬,如果在玩耍时不注意力道或奔跑追逐时不慎摔倒,很有可能伤到眼睛或身体脆弱部位。
同时也需要警惕玩萝卜刀可能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警惕暴力倾向滋生,勿让“玩刀”成为习惯。孩子们应始终对刀保有敬畏之心和警惕意识!安全教育绝不是开玩笑!
鼻吸能量棒
该物品名为活力劲爽薄荷能量棒,它的外形有两根棒状的塑料管,正好放到鼻子里,里面装有一些粉末状的物质,详细成分表多为:薄荷脑、冰片、木糖醇、植物精油,宣传的功效包括“上课防困”“快速开窍提神”等,被商家宣称“纯净无毒”,注意事项写道“若使用过程中感到不适,请停止使用”。
但孩子的器官本身就处于成长期、发育期,相对脆弱,而鼻吸的方式可能会对孩子鼻腔黏膜带来损伤。一旦孩子上瘾,反复重复鼻吸这个动作,很可能导致鼻黏膜干燥、糜烂甚至出血。而且,重复利用鼻吸头本身也不卫生,容易滋生细菌。即使产品都为植物提取,也具有刺激性,长期吸入可能破坏嗅神经的敏感性,破坏鼻腔内微环境,甚至有不小的成瘾可能性。
笔中刀
这种外观上酷似圆珠笔的笔刀,在日常文具店中就可以买到。虽然刀头不小,刀锋却十分锋利,割开纸张毫不费力。
按动笔刀的生产本是为了方便纸艺工作的推进,但活跃在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尚未周全的孩子们当中,便值得我们引起警惕和注意。
即便是酷似圆珠笔的设计也不能掩盖它是一个刀具产品的事实。在进行此类物品的生产时,应当在外包装上增加安全标识,家长在家中也需时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进行此类刀具的安全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共同呵护孩子成长安全。
泡大珠
“泡大珠”是一种吸水性树脂,遇水发生膨胀。也常被叫做“水精灵”“水宝宝”等名称。里面含有丙稀腈或丙烯酸脂,有一定毒性。它最大的危险之处是容易被低龄儿童误食,在肠道里膨胀变大后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
“假水”玩具
“假水"玩具,一种网红玩具,外包装各式各样,内装液态胶体物质,颜色五彩缤纷气味香甜。液体颜色与市场销售的知名饮品极度相似,有的假水玩具散发香味,容易导致儿童误食。
同时,假水玩具里含有大量硼元素,主要来自生产原料:硼砂。除了硼元素外,为了让颜色更鲜艳,商家还会添加色粉——其中往往含有重金属元素,比如铅及其化合物等。但是,重金属元素是具有慢性毒性的。在人体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对人体器官及神经系统等造成伤害,危害儿童的生长发育。但是,这种软泥类玩具最大的安全隐患,在于和皮肤接触。当孩子长期接触假水玩具,有可能因为皮肤反复接触硼砂而引起皮炎等情况。
臭蛋
“臭屁蛋”也是一种整蛊神器,玩法很简单:用力把臭屁蛋摔到地上,或者用外力按爆里面的物体,物体就会迅速膨胀,最后“砰”一声爆出来,释放白色的液体,以及一股非常恶臭的气味。!
据了解,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玩具安全基本规范》的条款规定:“玩具,特别是化学游戏玩具,不得含有混合时,会因化学反应或加热而引起爆炸的物质。同时,玩具产品在正常使用及经滥用试验后所暴露的化学物质,不应给人体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炸包玩具,正是两种物质混合时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爆炸。而里面的各种化学物质儿童一旦误食后果可想而知。此外,“炸包”玩具基本是“三无”产品,一旦造成身体伤害,无法溯源,维权困难。
烟卡
“烟卡”由废弃烟盒制作而成,小孩们把各种烟盒盖撕下来折成长方形卡片,双手合拢,以空掌心击拍地面,烟卡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赢。此外,小孩们还会根据香烟价格将“烟卡”分为不同等级,一些孩子已经熟知香烟的“档次”和价格。
一些孩子玩“烟卡”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有的学生上课时会偷偷拍卡“练手法”;或者把卡放在文具盒里悄悄“欣赏”;还有的交换“烟卡”时,与同学发生口角、打架。尤其值得警醒的是,在一些学生中间,拍“烟卡”已脱离游戏层面,正在升级为“赌博”。大家先押注,输的同学要把相应数量“烟卡”给赢的一方,也可以直接给现金或其他物品。
“烟卡”会让孩子对香烟产生好奇心,过早接触香烟知识,同时,由烟盒制作而成的“烟卡”本身会有香烟的残留物,这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幼儿园向家长们发出以下安全提醒:
1
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安全监管
家长全面排查家中是否存在危险玩具,及时处理。当孩子提出购买需求时,应明确拒绝,并做好安全教育,引导孩子认识到此类玩具的危险性,做到自觉远离,不购买、不携带、不使用,引导孩子严格遵守校纪班规,严禁携带管制刀具、危险品进校园。
2
构建积极正向的休闲娱乐
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建立积极、健康、正向的休闲娱乐方式,既可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发展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又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一举多得。如棋类、运动类、阅读类等都是不错的方式。健康的休闲娱乐,还能避免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避免网络沉迷。
感谢各位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图文:佘学娟
初审:董玉琴
终审:缪筱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