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像艺术:无意识的触及和有意识的到达

文摘   生活   2022-03-26 00:55  

说起来,也有好几年的时间在画画,但我对于艺术,没有学习过什么。就连艺术史,也只是囫囵的看过两本书,然后那些像“知识点”一样的东西,差不多也忘光了。

今天看当代艺术的一些视频,第一次了解“艺术介入”这个概念。通常表达,对应都会有观众。但在艺术介入这种方式中,观众消失了,他们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举个栗子

尽管我才知道这个概念,可在此之前也许我已经在尝试或者触及到这种创作了

去年47树咖啡吧做了一个手冲47杯咖啡的挑战活动,我是挑战者。因为没有经费做海报,最后就成了我自己去画一个海报。

我在1米x1米的画布上,画了一个吐了47个泡泡的咖啡精,来参加活动的每一个人都将参与到这张海报的创作中。最后,它真的变成了一张很好看的画,至今挂在47树咖啡屋。


当时林老师说,这是一个当代作品,我没当回事。现在想来,这也可以算是艺术介入的一个小切口了。尽管,这或许称不上一个艺术作品,它的意图不为创作,只为一次活动而已。后来在自然艺术学校的揭牌中植入的一个互动,也是如此。

16年初画画时,画过一张人像,那时许多人告诉我像毕加索,也是一个艺术盲第一次听到这个人的名字。由此,我意识到,所谓技法,只是前人之经验,而每一个个体,都是可以创造经验的。我自有解构这个世界的视角,重塑一个对象的意图,不曾了解立体主义,也不妨碍独立探索获取解构三维的经验。


这几年的创作经验都是这个逻辑,自己赋予自己经验。

今天借由“艺术介入”回溯去年那一张“咖啡精”海报,好似又验证了这一想法。但又意识到一个很大的bug,我错过了让它真正成为艺术作品。

无意识的触及和有意识的到达是两回事,即便最后看起来的样子很相似。

当观众成为创作的一部分时,最后的呈现就只是作品的很小一部分,跨度的时间是其中的分子,而主观意图是核心。尽管现场拍了视频,却是着眼于咖啡,而不是这一场互动。

18年的时候画过一张丙烯,画完那张画,我的第一感觉是废了,曾伟却说很好,如果我是有意识画成这样就更好了。后来林老师说那是德国表现主义,又是从未了解过的概念。


尽管那些色彩、笔触都是我选择的,最终的呈现却是无意识到达的,所以我对这张画的认可反倒来自他人的肯定之后。这种无意识也许意味着人之本能就有着无限可能。过去,我的确是有些引以为傲的。但,艺术的意图不正是指向那一部分无意识,让它明晰吗?

我常常是靠直觉力在创作的,这里面也许无意识包含了一些本性在其中。深知习性难变,所以有时会拒绝摄入“别人”的东西,习得简单,回到纯粹的状态却很难。这看起来像是有逻辑的,但其实也是给自己的无知立了一块贞洁牌坊。

但若想恒常独立、本真,靠的是觉知,而不是无知。这么多年的“固步自封”,是我的需要。但现在,我应该多学习了。

最后放一张新画的画吧。加油啊




那些画儿

画画的瓶子29: 把借口留给明天

画画的瓶子30: 落叶

石头里开花。




瓶子pingzi
画画人,在乡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