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大桥战报

文摘   2024-09-30 22:55   湖南  



大桥战报

第五周升旗仪式

色彩斑斓的秋天

最耀眼的是中国红



国旗下讲话

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讲解员尹灿

导语:52年前的今天,湖南长沙彻底结束了千百年来靠划舟和轮船摆渡过往湘江的历史——湘江大桥,即现在的橘子洲大桥,正式通车。这座耗时一年建成的大桥,目前仍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双曲拱桥。

如今,“年过半百”的它,早已不再是“网红”长沙唯一的过江通道,然而80万人共同参与桥梁修建的那段历史,却让它凝结了无数长沙人的难舍情结,橘子洲大桥始终星光熠熠。本期《国旗下的讲话》主讲人,是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讲解员尹灿,她将为我们讲述《大桥战报》背后的故事和传承。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讲解员尹灿。今天的故事,要从一份发黄的报纸说起。这是一份52年前由湘江大桥工程指挥部政治部编发的报纸,长39.2厘米,宽27厘米。报纸上“大桥战报”四个大字赫然显目。大桥指的是湘江大桥,也就是如今长沙地标建筑之一的橘子洲大桥。这份“大桥战报”是1972年8月27日发行的,它的头版刊登了当时修建湘江大桥的各种事迹,虽历经半个世纪,但是字里行间仍能让我们感受到大桥建设者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大无畏精神。

“湘江边,搭轮渡,一搭搭到五一路。”一首老长沙童谣,记录了50多年前长沙人过湘江的交通方式。在没有桥的年代,人们出行只能依靠木筏、轮渡,过江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有时碰上下雨天湘江涨水,轮渡停航,人们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搭乘小舢板。在湘江上架起老百姓自己的大桥,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心愿。于是,长沙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决定在五一路的西段修建一座湘江大桥。1971年9月6日,湘江大桥正式开工修建。

很难想象,湘江大桥从开工修建到正式通车,仅用了1年时间,而且在修建过程中,还创造了多个桥梁建设史上的奇迹。当时建桥的预算是1800万到2000万,大头都用来采购建筑材料和设备。那建筑用工怎么办?长沙人民自己上!当时长沙市区人口不到80万人,但参与修桥的市民人数却达到了80万人次,有900多个单位参加。甚至到了扫尾的部分,许多小学生都出动来擦栏杆和灯柱。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在校学生,无论男女老少,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大桥的建设当中。

工地上每天都是热火朝天,喇叭里不停播放着挑战书和应战书。当桥墩位围水后,会有千百人上阵,人挑锄挖,很快就把沉井打到岩层;有的基坑中淤泥齐腰深,人们就提着桶子、拿着面盆,跳进冰冷的基坑里,排成一条长龙,组成人力传送带,盆端桶舀,把淤泥传递出坑;在清除岩缝里面的沙石时,没有合适的工具,人们就用手指抠,指尖被泥沙磨出了血,也没有一句怨言。原来从大桥的西岸到现在的枫林宾馆全是小山丘,人们就凭着强烈的修桥愿望和“愚公移山”的魄力,仅用一双双手和简单的搬运工具硬是将山地移为平川。

在进行桥面施工时,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姑娘负责湘江大桥工地上的挑沙运土工作。有一次,负责挑沙运土的工人接到通知说湘江最近几天要发洪水,就要求她们将河滩上的沙子在洪水到来之前全部搬运上岸。为了如期完成任务,这些姑娘们竟把被子搬到河堤上,用扁担拼成“床”,除了短暂的休息,就是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搬运沙子,最终赶在汛期来到之前完成了任务。

1972年9月30日,长沙湘江大桥建成通车,长沙人民举城欢庆。这座用“人海战术”筑起的桥梁,总长1532米,至今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双曲拱桥。大桥建成后的近20年间,作为湘江长沙段唯一的大桥,湘江大桥独自担负起长沙城市过江交通的重任,为湘江两岸人民的沟通、长沙城市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距离长沙首座湘江大桥建成已走过了52年,但在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到数万万后辈的血脉中,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创新实干、奋勇争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蓬勃力量。



每周一语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源于《汉书·司马迁传》

  常常想着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自己能够为了国家发奋向前,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





END




图文|校团委

编辑|曹逸璇

一审|程铁环  陈泽雄 

二审|陈双元

终审|罗立 廖红波







长沙市一中马王堆中学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治理教育乱收费投诉举报电话:0731-8993031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