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过节!小编放假!

企业   2024-11-08 16:45   北京  


好消息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小编过节啦!

坏消息,不放假还得做选题~


作为石油新闻工作者的一分子

我们怀揣新闻理想

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

每有难忘时刻

每遇重大事件

在一线、在后方,屏幕前、镜头后

总有我们忙碌的身影

作为石油风云的记录者

石油工业的报道者

石油故事的讲述者

我们永远在路上

今天将镜头调转方向

聚焦石油新闻工作者

听一听我们在采访中最难忘的一次……


插播一条预告~

今天22:35

CCTV-1综合频道特别节目

《好记者讲好故事》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记者王川

将生动讲述

生命禁区里石油人的故事

请大家多多关注




塔里木油田 王川

第一次触摸生死边界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秋里塔格山,属于新疆天山山脉,因风化严重俗称刀片山,是世界级勘探禁区。外国人曾断言,没人能在这里取得高品质的地质资料。

在刀片山采访,也让我遭遇过危险。

当时,悬崖高30多米,我手拉着安全绳,一不小心跌落在一处二尺见方的土台上,前面就是万丈深渊,那是我30多年来第一次触摸生与死的边界。

稍微喘口气后,我想着如何逃生。这时,我看到前方有一根安全绳在飘荡,但抵达那里,必须要爬过200多米长的山尖,山尖宽约两尺,左右都是万丈悬崖。

等爬过山尖,我听到有人大声呼喊“王记者”,这是我这辈子听到的最好听的“记者”二字,我知道,我还活着。

到了山下,我颤抖着身体,用生疼的手指拨通了妈妈的电话,我说:“妈,我想你了。”

在这里施工,很多人都有命悬一线的经历,但为了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石油人们离家千里万里,在生命禁区书写下最动人的故事。


《中国石油报》社有限公司 吕殿杰

目睹劫后余生,放声大哭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今年4月29日,我跟随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山地物探三队在托木三维Ⅱ期地震采集项目采访,这是塔里木油田部署在天山南麓覆盖面积为400平方公里的地震采集项目。工区山势险峻,群峰耸立,连绵不断,最高海拔达2100米。“刀脊梁”、“一线天”、陡崖峭壁步步惊心,断崖、沟壑最大落差达300米,每平方公里超过50米的陡崖就有近70处。

这天早上,放线工蒋发明与彝族小伙海来石布乘坐施工车来到大山脚下,他们当天得完成哈玛塔拉山西区的8道检波器埋置任务。在近乎垂直的大山绝壁上施工,别说干活,爬山都会被吓个“半死”。

当爬到第二个台阶的时候,我就无法再往上爬了,背着两套照相机和一套无人机,手里拽着保险绳根本无法拍摄。

就在一切工作正常进行时,海来石布松开了保险绳的安全环慢慢向检波器靠近,松开保险绳作业是十分危险的,突然,他脚下一滑瞬间下降了十几米,旁边的蒋发明下意识要去阻拦,可根本来不及,海来石布拼命用手抠住山体来减速,在离悬崖边只有一米左右时停了下来。看到海来石布没有出事,我高兴地蹲下来,放声大哭。


长庆油田 任亚宁

这一刻让我眼眶微热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这是我作为一名宣传员最难忘的一次采访。

那年陕北的冬天,室外温度已下降至-20℃,长庆油田采油五厂耿四增压站加热炉来气不足,气压低,无法正常点炉。“既然井组来气不够,那就从别的井组‘借气’。”当时的大班齐铁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可这2000米的跨沟穿越让人望而却步。

那个冬天真冷,刀割似的冷风刮过,我举着相机的手僵硬发红,脚趾也冻木了,通过镜头看到齐铁喘着粗气,我将隐隐作痛的手掌换了方向,然后继续紧咬着牙关忍着。看着他们唱着号子,就那么手抱肩扛,将一根根废旧油管架上山坡,那一刻我眼眶微热。严寒中,汗水悄悄沾满他们的脸庞,紧接着打磨、焊接,眼看着二百根管线组成的“气龙”翻山越岭,将温暖送进了小站,他们满身的汗水换来了一室温暖。


《中国石油报》社有限公司 张旭

地震后的坚守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我于19日连夜赶到了积石山震中区域的大河家镇。

在大河家加油站前,停着一辆民用车,大河家加油站的三位站员就挤在车里,值守在加油站前。站经理樊文智告诉我,受当地断电影响,加油站停业了,但站员们在地震发生后就一直守在这里,将近24小时。

地震发生后6小时,中国石油的运油车来到震中为救援车辆提供油品保障,三位站员也在忙碌中度过了震后的第一个白天。而他们家中的住房也受地震影响成为危房无法居住,家人被分别安置在了各村的安置点。

地震发生后36小时,三位加油员才趁着抢险停歇的间隙,在安置点的帐篷里见到了自己的家人。他们既是这里的村民,一起经受灾难,也是这里的加油员,为保障抢险救援油品供应,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这一刻,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我眼里已有了具象的样子,加油员工服胸前的宝石花就是山塌路陷油不断的坚强保证!


大庆油田 刘嘉

-40℃的春节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令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2023年的除夕,我和大庆油田的采油工们一起上井,记录石油人真实的一天。

那天,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右旗突然出现极端暴风雪天气,瞬时风力达到9级以上,现场能见度小于30米。气温低至-40℃时,采油工们也被冻得直打哆嗦,正是这些草原上“最可爱的人”为海拉尔油田稳产、为大庆油田建设资源接替区贡献了力量。我心下感动,决定一定要把海拉尔的寒冷和不易报道出去。

上井拍摄结束时,我和采油工们一样,眉毛和睫毛被冻上一层厚厚的霜,手机刚拿出不到五分钟就被冻关机了,帽子、工服上结起了一层薄冰,即使全副武装,也依然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采油工夸我比他们“抗冻”,我想这就是海拉尔石油人不服输的韧劲。


《中国石油报》社有限公司 金添

获得军人的敬礼致谢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我正在浙江销售采访,随后连夜赶到雅安,被安置在距雅安几十公里的一座加油站。断电、断水,站内有发电机可以发稿,这里成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记者们的“大本营”。余震不断,村里的村民急需用油,加油员就要送油过去。

4月21日晚,又遭遇到强烈余震,四川销售负责安全的领导集结员工徒步翻山送油,我准备一同前往,却被大声呵斥阻止,当时我很沮丧,一周采访结束,回到成都,我再次遇见那位领导,他又变得很和蔼,并解释说当时情况紧急危险,要保证我的安全,聊天中得知他曾是一名军人,很敬佩记者这一职业,并向我敬军礼致谢。此事过去11年,也是我首次讲述,但每次想起,都因自己是一名记者而感到自豪。


东方物探 董功

在“地球的最边缘”找油找气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今年7月初,正是中东最为炎热的季节,我飞行8000公里、车行1200公里,来到世界第七大沙漠、最大的流动沙漠——鲁卜哈利沙漠中心地带采访。这里地处沙特和阿曼两国交界处,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没有动物和飞鸟,仿佛来到了“地球的最边缘”。

在这片旷古的寂静中,却有东方物探公司沙特项目部的2支地震队80多名中方员工,带领2000余名外籍员工,执行着沙特阿美公司S88和S92超大规模地震勘探项目。他们顶酷暑、战狂沙,用乐观的精神、顽强的意志战胜难以想象的恶劣气候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谱写着一曲曲新时代石油人海外持续创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迈壮歌,我为我的石油队友们感到骄傲,也能为传播这些感人故事而自豪。


西部钻探 苏玲

沙尘暴里的石油人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2024年7月,我第一次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对一支钻井队进行20余天的驻井采访。

第一天,我正在井场拍摄,忽然看到天光变暗,黄沙腾起,只见沙尘排山倒海地席卷而来,钻机就像一只小野兽,被由下而上升腾的沙尘包围起来。

第二天,整个井架一点点地被“吞掉”,15米高、相当于5层楼高的钻台底座、二层台、井架天车,在短短的几分钟就完全看不见了 。

但狂风阻止不了钻井人打井的脚步,能见度虽然只有200米,钻井工人戴上口罩,不一会黄沙就粘附在口罩上,护目镜也蒙上黄沙,要不时地腾出手来擦一把。

采访时,他们满身沙尘,十分疲惫,但讲起打井的事,却又满脸笑容。我是第一次在沙漠中遇到他们,但我们似乎相识很久就像老朋友一样,他们是那么信任我,我写过的石油人,虽然故事不一样,但情怀是一样的,我一次次被他们所打动着。


中油电能 张鸿兵

被浓烟熏黑的面庞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采访,那张被浓烟熏黑的面庞和“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不能后退一步!”的铮铮誓言,始终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中油电能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蒙古塔木察格供电分公司是中国石油在蒙古国塔木察格油田的一支电力保运队伍。2017年,他们经历过一场草原大火,大火来势之猛,火势之大,前所未有。蒙古荒原上,没有消防队伍前来救援,只能组织中方企业职工进行自救。

时任副经理的朱荣明向大家发出了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必须死守阵地,坚决把大火控制在罐区和场区之外!“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不能后退一步!”他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扑火最前线,带领职工扩大防火带,扑救最先窜过来的火苗,一次次冲锋,一遍遍扑打,终于控制住了逼近的火头。

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此次大火过火面积近400平方公里,中方人员无一伤亡,所有设备设施完好无损,大家看着彼此黑黢黢的面庞,露出了欣慰的微笑,而我也被他们的乐观而坚毅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冀东油田 杨军

淤泥淹没到胸部,每走一步都困难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2021年4月26日,我前往冀东油田高尚堡联合站采访生化站清淤检修作业。这次清淤是该站自2018年投产以来第一次全面清淤作业。当天的任务是1#好氧池填料吊装拆除和污泥清淤。

为了近距离拍摄,我穿好水叉,扶着梯子一步一步下到生化池底。生化池深6米,梯子有些抖,踩在上面异常湿滑,感觉随时要掉下去。池里布满了填料和生化淤泥,淤泥深达腰部,越往里走越深,最深处快要淹没到胸口。此外,生化池底淤泥下面布满了待拆除更换的曝气管线、曝气头,很容易被绊倒,每走一步都必须小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抓紧时间完成了拍摄工作。

当我从池底爬上来时,连水叉里面的衣服也沾上了油污,但我很享受拍摄过程中的这份快乐!因为通过我的报道,读者们可以知道生化池清淤作业的艰难。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向每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
石油新闻工作者
致敬!



文字:郭思清、栾奕

素材:塔里木油田 王川、《中国石油报》社有限公司 吕殿杰 金添 张旭、长庆油田 任亚宁、大庆油田 刘嘉、东方物探 董功、西部钻探 苏玲、中油电能 张鸿兵、冀东油田 杨军 王翔

编辑:栾奕

责编:夏雨晴

审核:向爱静


往期回顾


· 戴厚良在第七届中国石油国际合作论坛暨签约仪式上的主旨发言(全文)

· 全球首家!再创世界纪录!

· 今天这个日子,很安心!


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
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官方客户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