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代表了
民族的智慧与文明成果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长寿这里
它还被赋予了另一层公益含义
一起去听听长寿的她
是怎么说的吧
在道光同治年间,四川崇州府(今成都崇州市)人张国正学习总结崇州民间竹编艺术的基础上,将竹篾划成细竹丝,再选用瓷器、漆器来作为底胎,让竹丝依附在底胎上——这就是瓷胎竹编的前身,有胎竹丝编。
程丽出生在“竹编之乡”四川,从小耳濡目染,对竹编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深厚的理解。怀着对竹编的热爱,来上海打工的她辞去工作,成立自己的竹编工作室,也就是现在的“佛肚轩”竹文化创作中心。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程丽接触到残障人士这个特殊的群体,心里突然升起了“技艺助人成长,艺术疗愈心灵”的念头。从那一年开始,她发起了“艺助行”非遗助残公益项目——帮助更多残障人士掌握非遗竹丝这门居家就业增收的技能。程丽以艺术为载体,恪守“艺术无碍,一路同行”的初心之志,将非遗、助残的创新模式进行融合。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培训了超300名残障人士,帮助他们通过非遗技艺实现就业,提高了残障人士融入非遗文化传承的参与度和共享度。
同时,程丽致力于推动非遗竹丝编文化进入社区和学校。一方面,坚持把建立“文化自信”放在首位,助力社区居民以传统技艺为纽带,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为达到项目价值最大化,所涉及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非遗文化讲座、传播非遗传承知识、“DIY动手做”、传承历史、传承传播实践区域等方面的活动,培训和指导优秀学员将竹编技艺与其他艺术形式或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竹编产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实用需求。另一方面,将竹编文化纳入学校文化活动,通过开设竹编课程、举办竹编文化科普等方式,启蒙更多的学生接触竹编文化,了解竹编工艺的历史源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
程丽发出号召
我是文明播种人程丽,让我们一起学习竹编工艺、体验竹编魅力,把非遗竹编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也希望通过“艺助行”非遗助残公益项目,让更多残障人士掌握非遗竹编技艺,获得更加自立、自为和自信的人生。
来源:上海普陀
点击以下图片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