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在蓉举行“活力成都与幸福成都”系列研究成果发布会暨专题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集中发布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院委托研究的《活力成都幸福感理论阐释及指标体系构建》《成都打造最具活力与幸福感城市品牌价值研究》《何以成都——活力成都的幸福密码》三大课题研究成果。会上,四川和成都本地专家学者围绕“擦亮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成都城市名片”,从文化活动、幸福社区、健康生活等主题展开专题研讨;青羊区、双流区、崇州市等区县社科联从城市社区治理、特色产业培育、乡村融合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成都市社科联(院)副主席、副院长,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院院长熊平在主持发布会暨专题研讨会时表示,《活力成都幸福感理论阐释及指标体系构建》《成都打造最具活力与幸福感城市品牌价值研究》《何以成都——活力成都的幸福密码》三项成果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的城市特质,是由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联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资源,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形成的重要研究成果,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宣部关于“加强对‘幸福感’和幸福指数等工作的研究阐释,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重要指示,推动活力幸福成都建设提质增效的具体举措。
与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负责人发布了相关成果的重点观点及学术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副主任谭旭运介绍了活力成都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该指标体系由主观维度和客观维度两大版块构成,主观维度考虑人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实现对活力幸福感知的影响,关注民众对自身所处环境与条件的主观评价和感受;客观维度假设人会对客观事物做出理性的认知和评价,关注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及社会为民众所提供的客观条件。主观维度包含积极心态、幸福认知、幸福体验、幸福预期、幸福行为5个一级指标,生命意义感、奋斗价值观等13个二级指标,拥有意义感、寻求意义感等24个三级指标。客观维度包含发展基础、美好生活、生态宜居、经济人文、智慧城市、社会治理6个一级指标,基本民生、品质生活、全龄友好、基本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等18个二级指标,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社会就业率、青年人口吸引力、儿童友好社区覆盖率等61个三级指标。运用主、客观两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对成都及部分直辖市或副省级城市进行对比发现,得益于成都传承千年的文化气度和城市管理者持续进行的社会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成都的主观幸福感居首;得益于持续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成都的客观幸福感总体居前列。
左右滑动查看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彦平介绍了《成都打造最具活力与幸福感城市品牌价值研究》成果,认为成都的城市品牌建设实践和探索,是以自身历史和文脉传统为价值基因,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出发点和旨归,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三城三都”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持续构建城市高品质生活,围绕细治、共治、智治持续强化城市高效能治理,从而形成鲜明的“三高”特色。其中,高质量发展是成都最具活力与幸福感城市品牌的价值基础;高品质生活是成都城市品牌所生发的价值效应,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彰显;高效能治理是成都最具活力与幸福感城市品牌的价值保障。同时,课题组也就成都进一步提升最具活力与幸福感城市品牌价值提出城市品牌顶层设计优化行动、开放品牌和科创品牌重点创建行动、投资品牌强化行动、“三城三都”品牌提能行动、城市品牌治理升级行动、城市品牌传播与公共外交拓展行动、成渝城市群品牌提升行动和乡村品牌赋能行动等“八大行动”的对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意娜教授,发布了《何以成都——活力成都的幸福密码》成果,认为成都的城市建设实践揭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城市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都创新性地构建了“活力—幸福导向型城市”的发展新范式,以“三个转化”“三大支撑”“三个闭环”为其核心特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具体体现在,以其完整的文化资源创新转化体系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以其独特的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模式推动城市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以其空间资源的效能转化构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建圈强链”“天府粮仓”等构建起产业创新支撑体系,通过“城市大脑”“12345”和“天府蓉易办”等构建起智慧治理支撑体系,通过小区党支部、业务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构建起社会治理支撑体系;最终形成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闭环、生态优先的城市建设闭环以及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闭环。这种城市发展范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城市治理理念,在保持城市特色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继研究成果发布会后,四川旅游学院校长、成都市文化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伟,西南交通大学文科学部主任、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张雪永分别以“文化活力是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成都城市名片的永恒内涵”“做强社区:幸福活力城市基层治理与民生建设的底层逻辑”“幸福城市指数构建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的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王川教授提出文化是成都城市发展的精神支柱、成都城市竞争的新优势、成都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文化活力”是“最具活力城市”的核心内涵之一。以文化活力为抓手、擦亮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成都城市名片,就是要在传承和创新成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突出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提升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核心,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愿景,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治理为主攻方向,聚焦文化活力,全面激发“文化传承”内生动力、积极培育“文化创新”生长点、深度挖掘“文化治理”潜力、充分发挥“文化示范”引领作用。
刘伟研究员提出,通过在全国范围的比较研究发现,做强社区已成为优化基层治理机制的一条重要成都经验。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强化基层治理是幸福城市建设的重要底层逻辑。
张雪永教授提出,随着老年群体逐渐扩大,老年人的活力、老年人的幸福感以及代际间的和谐关系,也应当成为“擦亮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成都城市名片”背后的重要考量和组成。
在专题研讨的交流讨论中,成都市的部分区(市)县社科联代表还分享了当地推进活力幸福成都建设的经验举措。
青羊区社科联分享了清源社区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幸福活力社区的成功案例,介绍了以人口承载和需求满足为基本导向,统筹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系统提升公共服务建管效能,以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助力幸福活力城市建设的经验。
双流区社科联介绍了双流具有通达世界的“枢纽通道”、贸易全球的“天府粮仓”的优势,分享了对城市幸福的感受,即要以“友善包容”温暖人心、滋养幸福;在“国际范”中要有“巴蜀风”,在“获得感”中要有“归属感”,在“高效能”中要有“温情感”。
崇州市社科联介绍了崇州在航空科技、跨境电商、汽车电子配套、农业科技、康养旅游等产业领域的活力展现,以及幸福崇州建设感受,即通过持续优化“城市+中心社区+川西林盘”的城镇空间体系和“青山绿道蓝网”的生态空间体系,提升居民在城市中的幸福诗意体验。
最后,成都市社科联(院)副主席、副院长,成都市社科院成都研究院院长熊平表示,发布的三个重点课题深入探讨了幸福成都的底层逻辑、密码和基因,对于我们推进西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保持优势、做强长板的基础上,不断厚植“成都式幸福”的底气,有很大的价值。希望各社科组织和研究机构要密切关注幸福成都的指标体系,围绕“成都式幸福”开展学术研究、学术讨论;围绕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打造好城市文化推广品牌,把文化品牌、产业品牌、消费品牌、社会治理品牌同城市品牌一起提升、一起打造,多出决策咨询成果,为“成都式幸福”添砖加瓦。
成都市社科联(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