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唐宋时期的盛世名城,一座骨子里散发着诗情画意的城市。以诗、书、花、乐、游等为代表的生活美学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中。
成都市社科联(院)推出的《天府文化美论》一书,历览前贤诗文,从吉光片羽中感受天府文化的诗意之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雅士的人生追求,而天府之人严格秉承家风家训是天府世家云集的重要原因,天府之人大都注重家风家训,这也是天府文化之美的活水源泉。天府家风世代传扬,延绵至今,因此直至今日,成都平原依然人才辈出,成为西部少有的具有巨大人才吸引力的沃土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眉山苏氏家族。
眉山苏氏家族靠科举起家,在宋代文坛和政坛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就占据了唐宋八大家三个席位,更是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的杰出代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眉山苏氏家族能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家族发展成为流芳千古的文化世家的重要基础。
▲ 苏洵、苏轼、苏辙画像
陈韫衡/画
有学者认为,苏氏家族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可以概括总结为:诗书传家远;奋厉,有当世志;因其才而成之;誉儿自是苏氏癖;严慈并举,以深爱而行精虑。苏氏家庭教育的特色总结为:偏重文学浸染;重科举而不唯科举;强调亲授以书;注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着意责任感的培养。有学者认为,“宋代眉山苏氏家族以应时、得法、成功的家庭教育,围绕科举而展开(这也是宋代士大夫家族家庭教育的一般特点),从而培育出苏涣、苏轼、苏辙等进士及第、以文学政事通显的科宦族人,为苏氏家族在文学、仕途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良好的家教是眉山苏氏家族得以振兴和发展的一项基本前提”。
苏氏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在苏洵的《名二子说》和《族谱亭记》中多有体现。在他的《名二子说》中,他曾告诫苏轼,担心他过分外显,不懂得掩饰自己,对苏辙则说我知道你能幸免于灾祸。父亲根据孩子的性格,准确地预言了两个儿子的未来,这表明苏洵对孩子的成长参与较多,对儿子的性情颇为了解。在此基础上苏洵用苏氏家训反复教导孩儿,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 三苏祠
(图片来源: 四川文旅厅)
苏洵在《苏氏族谱》中写道:“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这是对同族之间加强联系的规定。文中他还对恶行进行了批判,他说某个人是乡里有名望的人,如果这个人扰乱了大家的风俗,诱惑人快速变坏,造成的祸害就会很深。自从这个人赶走他侄儿不养育,乡里的骨肉亲情就开始变薄;自从这个人多占先人的田地货物、欺负众多的孤儿,乡里孝悌的品行就开始稀缺;自从这个人被他的众多侄子状告,乡里的礼义大节就开始废弃;自从这个人让他的妾位尊于发妻,乡里嫡庶的区别就开始混淆;自从这个人沉溺于声色并且和子女一起享乐,礼仪不庄重,闺门之禁就开始松懈;自从这个人贪财无厌、只认为富人好,礼义廉耻就开始不存在了。这六种行为,都是不应该出现的行为。这篇《族谱亭记》就刻在苏氏家族高祖的坟旁,目的就是时刻提醒后人为人之道。
宋代家族对母训十分看重,苏氏家族的成功与苏洵妻子程氏的悉心教导分不开。程氏系出名门,饱读诗书,性情温和,为人贤惠。苏洵早年落魄之时,她并没有向娘家请求帮助,而是自己织布纺纱补贴家用,为的是保全夫君颜面。苏轼有一次问他的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您愿意吗?”母亲非常开心地回答他说:“你若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有一次程氏在家中发现了前任房主藏的财物,便把它重新埋起来,并且不允许家中其他人挖掘,在程氏眼中不是自家的钱财,分文也不能取用。程氏品德高洁,善解人意,因此孩子们在她与苏洵的共同教育下都有巨大的成就。
成都市社科联(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