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聊一个话题,聊到哪算哪里吧。
到现在我还要一个习惯,那就是偶尔会买本《读者》杂志看。
以前,读者只有二三块钱,后来涨价到五块,再后来涨到六块,无论涨到多少我都爱读,最近它涨到了十块。恰好我喜欢吃一种肠粉和广式的粥,每次吃完就对着自己的肚子说:你看看你,把一本读者吃进去了。这意思是说,我平时吃正餐,肠粉可吃可不吃,但如果我吃肠粉,吃掉的钱就够买一本多读者的。
比起读者,我当然忍得住不吃肠粉。因为经常出差,坐飞机坐高铁的无聊时间,我就喜欢看看最近的这些读者在写些什么。这些是多年养成的习惯。
不过,读者一般是在碎片时间读读,也是为了在手机上转移视线,强制自己不要看那么多手机屏幕。如果有大段时间,比如在飞机上,在关闭手机信号的环境里,我更喜欢看专著,看大块头的东西。
有一次我在飞机上安安静静的看一本书,一位张家港的老板就坐在我旁边,下飞机的时候他问我:
小伙子,你是老师吗?
我说怎么了?
他说,我发现你喜欢看书,这里就你一个人看书。
唉,确实是。
为什么我喜欢看书呢?因为我觉得现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太民粹化和媚俗化。
今天很多人获取信息,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阅读,或者说的干脆点,叫自媒体阅读或者短视频阅读。这些阅读本身,也许没有问题。但问题在算法,算法的存在让每个自媒体博主为了流量,不得不媚俗,不得不讨好受众者。于是,我们看到很多自媒体的信息,貌似五花八门,但总体感觉差不多。不信,大家在抖音或者公众号上搜索以下投资的感兴趣话题,看看是不是差不多。这样下去,我们就无法获得真正差异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和信息。不信,你们看看去自媒体上那些关于“情绪周期”的话题,看看是不是千篇一律?
为了流量的自媒体,最终不得不为粉丝的媚俗需求而写,这是同质化的中要原因。但纸质阅读就不一样,每一个纸质的创作者,他没有那么快收到读者的反馈,其创作过程还要编辑把关,还有选题的控制,整个周期过程漫长的多。在这个漫长过程里,系统化和高质量就成了可能。至少,纸质的阅读会让我们看到沉淀的时间和沉淀的思考。
这就是我们喜欢看纸质图书的原因。
当然,我也不排斥互联网阅读,因为互联网够新。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互联网阅读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为了平衡这种关系,纸质阅读就变的必要。
投资这回事,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借鉴别人的成果。别人的成果中,泛于口号者多在互联网媒体,深入系统者,才能出现在纸质媒体。
所以,希望大家有空多读读纸质书,让生活慢下来。不要仅仅从自媒体上去阅读,更多的智慧和深入思考,往往在纸质书上。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本书:《钱学森传》《浪潮之巅》以及刘程亮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