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措施

文摘   2024-11-05 17:01   北京  
文/李志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热带农林学院)
随着养猪业规模化不断发展,猪场管理和疾病防控成为了影响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呼吸道疾病作为规模化猪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还可能通过接触和空气传播迅速扩散,对整个猪群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复杂化、病原变异频繁以及饲养密度增加,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控难度日益加大。因此,对规模化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当前规模化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为养猪业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
1 规模化猪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在养猪生产中,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可归为3大类: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等)、呼吸道寄生虫疾病(如猪蛔虫病、猪肺丝虫病等)以及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如猪副嗜血杆菌病)。这些疾病的产生原因与规模化猪场内的饲养区域设计不合理、通风状况不佳、饲养密度过高以及区域清洁不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容易诱发猪呼吸道疾病,从而对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猪场环境管理和优化饲养条件,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疾病、保障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2 规模化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措施
2.1 猪瘟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接触性传染病,能够导致猪出现大规模患病,而且死亡率极高,因此被列为A类传染病之一。临床上,猪瘟的症状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类。急性猪瘟的典型症状包括猪体温急剧升高至41 ℃左右,伴随食欲严重减退或完全拒食;活动减少,精神萎靡,常蜷缩于猪舍角落;双眼眼睑处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发病初期,猪只可能排出干燥坚硬的球状粪便,随后逐渐发展为腹泻,粪便中混有黏液,甚至伴有呕吐现象。同时,皮肤开始充血,并在鼻头、耳后、腹下及股内侧等部位出现血色斑点。部分幼猪在感染后还会出现神经症状,如昏睡、磨牙和运动障碍,急性型病程通常持续1~3周。慢性猪瘟的病程较长,可达1个月以上,症状发展相对缓慢,期间可能出现症状暂时缓解的假象。迟发性猪瘟则是指从先天开始感染的类型,主要表现为母猪流产、产下死胎及感染幼猪。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感染后的幼猪初期对猪瘟有一定抵抗力,但最终仍可能死亡。在进行猪瘟的临床症状分析时,必须注意与猪丹毒、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的仔细甄别,以便准确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防治猪瘟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注射卡那霉素等抗菌消炎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继发感染的风险。其次,猪场技术人员应根据猪只当前的感染状况,适时给予适量的补液治疗,以确保猪只获得能够维持机体正常运作所需的营养。对于患病猪还需注射强心剂和利尿剂等药剂以辅助治疗。再次,免疫接种是预防猪瘟的关键,建议在猪35日龄和58日龄时开始进行疫苗免疫。最后,猪场技术人员应密切关注猪瘟的流行情况和暴发阶段,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防控计划,这包括加强猪舍通风、确保充足光照等,以优化猪只的生长环境,从而降低猪瘟的暴发几率。
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以繁殖困难、呼吸不畅、耳朵发蓝以及具有并发症感染为主要特征。该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母猪出现发热状态,存在明显的厌食、昏睡现象。根据严重程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及咳嗽。若处于孕周期的母猪,则会在后期出现流产或产出死胎、弱仔、产后无乳,甚至个别母猪会出现神经麻痹等情况。公猪感染后双眼会出现肿胀,且眼角留存眼屎或黏状分泌物,耳尖会从正常颜色,转变成蓝紫色,缺乏活力、食欲不振,精液暂时性减少等。1月龄的幼猪感染率较高,其体表温度可达到40 ℃以上,呼吸急促,皮下水肿,四肢麻痹,死亡率极高。
目前防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措施以预防为主。根据猪的生长日龄适当选择接种时间,最大化增强防控效果。从把控引进猪开始强化检疫流程,减少外来病毒的入侵感染。在猪舍中积极进行定期消毒,确保饲养区域的干净、整洁。应实时检测猪场的猪只健康情况,如果发现疑似病例,则需进行临床诊断,必要时,采取单独隔离等措施。猪场出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猪只后,可以给病猪饲喂高质量的饲料,补充机体维生素、电解质,增强抵抗力。也需要对猪舍进行消毒,死亡的猪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再污染。可以尝试使用中兽药蓝益康(主要成分为甘草、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等)+替米考星+氟苯尼考的治疗方案治疗病猪。
2.3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疱疹病毒中抵抗力较强的一种。感染此病的猪只通常会出现发热、呕吐、消化功能异常及繁殖障碍等症状。幼猪患病后,眼周发红,昏睡不醒,体温可持续升高至42 ℃左右,呼吸能力减弱,口唇可能流出泡沫状黏液,部分幼猪还可能出现呕吐和腹泻。在感染初期,幼猪可能表现出兴奋状态,但后期则转为精神呆滞,腹部出现紫色斑点,严重情况下会出现神经麻痹,全身皮肤变成紫色并伴有间歇性抽搐。猪伪狂犬病的病程短至4 h,长至5 d。相比之下,成猪的症状与幼猪相似,但感染后的抵抗力明显高于幼猪,因此死亡率相对较低。
在治疗方面,对于症状较轻的病猪,可以通过肌肉注射复方盐酸吗啉胍进行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例,则可使用白细胞干扰素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配合使用黄芩多糖注射液,以满足猪只机体的营养需求,降低耐药性的发生几率。预防猪伪狂犬病的关键在于选择最新型、效果好的猪伪狂犬病乳油剂灭活疫苗进行接种,以降低猪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此外,还应加强对饲养区域的管理,使用有效的消毒药剂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对于可能患病的猪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防继发感染。
2.4 猪蛔虫病
猪蛔虫主要寄生在猪的小肠中,其虫普遍为淡红色、黄色,体型较大。猪蛔虫病的临时病症,需要分2个阶段进行诊断。幼虫阶段,蛔虫寄生在肝脏附近,造成肝组织的出血、坏死,形成蛔虫斑。当幼虫移动到肺部后,会引起肺炎。在该阶段,病猪会表现出咳嗽、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精神不佳、食欲几近消失等症状。猪的活动范围相对缩小,长期趴卧在猪舍某个区域,可能同时存在荨麻疹或神经状异常反应。成虫寄生在猪小肠位置时,会刺激肠道黏膜,造成患病猪只出现腹痛现象。如果其数量持续增多,会堵塞肠道,以至于出现破裂。成虫会分泌出神经类毒素,大量摄取寄生机体的营养,引发僵猪现象,存活率低。在诊断时,可以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的寄生情况,或依照虫卵特征,在猪的粪便中寻找病原体。
治疗猪蛔虫病要根据猪的体重选择适量的药剂含量。可将药物甲苯咪唑10 mg/kg、氟苯咪唑30 mg/kg或噻嘧啶20 mg/kg混合饲料投喂。也可以皮下注射阿维菌素0.3 mg/kg或多拉菌素0.3 mg/kg。在预防方面,应定期为猪群进行驱虫,公猪应每年驱虫2次,母猪生产1周前驱虫1次,幼猪进行转群前驱虫1次,新引进的猪在并群前驱虫1次。猪场生产人员需保持饲养区域的干净整洁,做好饲料的精细管理,保持猪群饮用水源的安全卫生。需把猪粪和饲养区域的垫草,集中到固定的地点,进行虫卵消毒、灭杀,以便减少实际感染的渠道。
2.5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为猪只浑身发白、食欲不振、难以呼吸、体型消瘦,腹腔位置存在白色的絮状纤维性产物。该病常发生在蓝耳病发病后,猪群免疫能力弱的情况下,是其继发的疾病。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限制,幼猪和育肥猪感染几率高于其他阶段的猪只。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浆膜炎及关节炎等。
从治本的角度来看,应查清该病暴发前的原发性疾病类型,并有效控制好原发病的治疗情况。从治标的角度看,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如在母猪的产前、产后服用关节保健的药物,幼猪则在断奶后,以保健药物和增加电解质等营养,实行多维保健。猪场生产人员应重点关注猪舍环境控制,有效保持夏季通风、冬季保暖等。在冬季期间,需把猪舍温度控制在20 ℃左右,幼猪区则应在30 ℃左右。
3 结论
在生猪的规模化养殖生产中,应高度重视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以降低猪只患病风险。为此,猪场技术人员需精心调控通风等关键环境参数,确保猪舍内空气流通良好,同时提供均衡、充足的营养物质,以满足猪只各阶段的生长需求。通过实施科学化、合理化的饲养管理策略,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呼吸道疾病的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猪场的养殖效益,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和理想经济指标。
参考文献略;本文已发表于2024年第3期《今日养猪业》,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本公众号未标明原创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之用,不用于商业行为。如有侵犯了企业、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10-51503592。
今日推荐
生猪屠宰检疫技术要点
消费淡季,猪肉逆势上扬
第十三届世界猪业博览会预登记通道全面开启,“码”上预登记,快人一步抢商机!
长按二维码,关注今日养猪






今日养猪
中国猪业第一微信资讯,新概念、新技术、新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