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记录下我们的职场感言和难忘记忆,展现我们的个人实践经历和成果;
我们因为热爱凝聚在一起,《我们》因为我们被点亮;
《我们》,携手奋进,一路前行!
本期武汉影视协《我们》专栏邀请到协会会员崔晞玮。
2024年4月,短片《班车》亮相第46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暨2024金砖国家电影节;同年7月,短片《把酒濯滔滔》登上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崔晞玮及其作品,正在成为各大电影节的新面孔。
近年来,中国青年影视人逐渐成长为中国影视的中坚力量,90后、95后的青年影视人与前辈成长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他们携带着独特的个人经历、创作视角及个人想法,为影视行业注入全新的活力。来自武汉的95后新生代影视人崔晞玮也是其中一员,他坚守影视情怀,书写着影视艺术的魅力。
以匠心守初心,用匠心去创作;以创新创作为魂,在突破中求得新意。新生代导演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未来可期可许。
高中时代的崔晞玮就热爱文字写作,偶然间又与剧本创作结缘。对他而言,影视更像是一种表达个人想法的途径。抱着这样的想法,他毅然踏上了影视艺术的求学之旅。2019年,崔晞玮考入武汉传媒学院影视制作专业,在这里,他的导演之梦悄然萌芽。
具备灵活的编剧能力,又有当导演的决心,崔晞玮集两者于一身,自编自导了《把酒濯滔滔》、《浮生六日》、《两心VR诗集》、《班车》、《鬼影幢幢》等作品。“我觉得自编自导是每个导演都需要具备的能力,一边做编剧一边做导演,我是肯定要继续做的。”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在他看来,剧本创作是成功的导演不可或缺的能力。
2024年7月25日崔晞玮执导并担任编剧的短片《把酒濯滔滔》在FIRST青年电影展完成银幕首秀。对此,他渴望能借此契机,与更多影视前辈交流。谈及该片创作历程,他说:“有一场戏我们辗转堪景了30多次,本来已经确定了拍摄地点,但在不远处我们发现一片橘子林,当时觉得这个橘子林和这场戏的场景太符合了,就替换成了橘子林。拍出来大家都很满意。”回忆起拍摄过程,他表示这场戏的场景、色调很符合我喜欢的影像风格。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导演是对崔晞玮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位导演,崔晞玮表示他偏爱中式留白与复古油画结合影像风格也是受到塔尔科夫斯基的影响。他说:“我的《班车》是受到了塔尔科夫斯基风格的影响,但其实他后期作品的思想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我非常希望能用自己的视角表达中国美学。”
入围46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短片单元的短片《班车》是崔晞玮的处女之作。该片巧借倒影暗示观众,同时用非线性叙事进行时空跳跃,不断引导观众的情绪。崔晞玮表示:“在《班车》里,我用了6—7个倒影去进行现实梦境与过去的空间切换,这样的拍摄手法是受到了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作品《镜子》的启发。”影片《镜子》中的镜子不仅是一个物理对象,更是连接现实与回忆、个人与历史的桥梁,象征着记忆、自我认知和对过去的追寻。而《班车》则以倒影为镜,映照主角内心翻腾的纠葛与抉择。
2023年,崔晞玮成为影视编导领域的教育者,肩负着传道授业的重任。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他仍坚持创作的热忱。关于如何平衡影视创作与教学,崔晞玮的答案是:共同创作。他表示:“学生们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我在创作的时候,经常会带着学生一起去做,不仅帮助学生提高自己,也让我有了更多积累。”在俄罗斯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时候,他就曾表示,要将此次作品的创作与首映过程,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进行分享和研讨,希望同学们能够以优秀的电影前辈们为榜样,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谱写电影灿烂新篇章。
谈及下一步创作计划,崔晞玮表示会跳出“文艺片”的舒适圈,转向创作商业片,“目前正在筹备一部软科幻商业长片,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探讨AI飞速发展所激起的冲突浪潮。”
比起“导演”、“艺术家”,崔晞玮更喜欢称自己为“耕耘者”,在影视的浩瀚星空中,他怀揣着一份情怀,坚守着一份使命,敢于突破固化思维,让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这位新时代的影视追梦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要坚持”与“敢创新”的真谛,而新生代影视创作者正在描绘新时代影视艺术的未来!
编辑:影小萱
编审:楚不晚
资源对接 咨询电话
熊女士:180 8667 5448
李先生:159 2632 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