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大学的这个学期,对于我和2024级的12名药学博士生来说,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学术旅程。作为《国际学术交流》课程的任课教师,我一直期待着能给这些年轻的头脑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于是,在期末模拟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之前的几周,我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之旅——前往下关沱茶博物馆。
图1:师生一起去下关沱茶博物馆调研
那一天,阳光明媚,我们满怀好奇与期待地踏入下关沱茶博物馆,仿若进入茶香弥漫的古老世界。馆内展品展示着沱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同学们穿梭在展厅,沉浸于浓厚的茶文化之中。而体验下关沱茶制茶技艺的环节更是精彩,同学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在师傅指导下摆弄茶叶,虽有同学因手法生疏闹笑话,但看着茶叶成型,大家成就感满满,整个制茶工坊充满欢乐氛围。
考察结束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成立科研创新团队。这可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很快,两个充满活力的团队应运而生。他们带着在博物馆中汲取的灵感和对沱茶的浓厚兴趣,一头扎进了沱茶的药学研究中。实验室里,经常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每一个步骤都认真严谨。
经过几周的努力,终于迎来了11月12日下午的期末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这次会议以“中华茶文化的药学研究暨中华茶文化英译国际研讨会”为主题,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起药学与中华茶文化这两个领域,也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实践平台。
图2:国际学术会议会场
11月12日下午,一场以“中华茶文化的药学研究暨中华茶文化英译国际研讨会”为主题的模拟国际学术交流会议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大理下关沱茶博物馆的苏李彬老师和加拿大籍的李时雨先生。会议伊始,苏李彬老师简要介绍和讲解了中国六大茶类及下关沱茶,随后大家围绕沱茶类别展开讨论。接着,大理大学药学专业博士生刘鑫介绍了其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之后药学专业胡林兰博士汇报了他们科研团队开发的大健康产品,之后是茶歇时间。茶歇结束,《国际学术交流》课程的任课教师赵海燕汇报了“基于翻译规范理论的下关沱茶文化术语的英译研究”的相关学术内容,她针对下关沱茶英译问题提出了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包括创造性翻译“Xiaguan TUO tea”。此次模拟会议让大家收获满满,讨论氛围热烈。
图3: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
苏李彬老师作为此次会议的嘉宾,对中国六大茶类进行了系统而精彩的介绍。中国六大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每一类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点。接着,苏李彬老师着重讲解了下关沱茶。下关沱茶作为中国名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家对沱茶的类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图4:沱茶博物馆嘉宾苏李彬老师讲解下关沱茶
大理大学药学专业博士生刘鑫介绍了他们的科研团队成果—— 下关沱茶物质基础研究。该团队针对下关沱茶展开了深入研究,不仅对下关沱茶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还运用先进技术对其活性成分开展了提取、分离和鉴定工作。为了全面探究下关沱茶的药理特性,他们还精心组织并实施了体外药理实验和体内药理实验。这些实验对于深入挖掘下关沱茶在医药领域的潜在价值意义重大。
第三位进行汇报的是大理大学药学专业的胡林兰博士,她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科研画卷。胡博士所带领的科研团队,那可是藏龙卧虎,其中的周莹博士担任保山市龙陵县石斛研究所所长,有着非凡的专业见解。在周博士的建议下,这个充满活力与智慧的团队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创新之旅。他们将下关沱茶与保山龙陵县石斛研究所的卓越成果巧妙融合,开发了大健康产品。这些产品分别是鼓槌石斛花下关沱茶(大健康产品1号)、梳唇石斛花下关沱茶(大健康产品2号)、喇叭唇石斛花下关沱茶(大健康产品3号)。
图5:大理大学2024级药学博士生进行国际学术汇报
会议最后,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赵海燕进行了学术汇报,其主题为“基于翻译规范理论的下关沱茶文化术语的英译研究”。作为大理州赵海燕专家工作站的负责人,赵老师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探索下关沱茶的国际魅力。
此次下关沱茶的英译工作,赵海燕专家工作站不仅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重视文化的传递。赵海燕老师结合国际学术交流的特点,协同课程与工作站的Yicat翻译软件,提出了一套细致入微的英译策略,确保在翻译中能够准确传达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健康益处。试图让每一位读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通过文字,感受到下关沱茶的传统韵味和现代活力。
此外,赵老师针对下关沱茶英译的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国际学术交流中的下关沱茶茶名的翻译策略。其中创造性翻译“Xiaguan TUO tea”颇具巧思:大写字母T代表沱江水,因下关沱茶与沱江渊源颇深;大写字母U 可解释为unique(象征沱茶独一无二)或者unify(指沱茶制茶过程,将很多材料融为一体的过程);大写字母O虽不指代任何单词,但体现沱茶像碗一样,圆圆的形状。这种翻译既保留了下关沱茶的地域特色,又易于国际友人理解和接受,为下关沱茶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提供了有力的语言支持。
图6:赵海燕老师解释下关沱茶品牌英文译文设计
培养出既懂药学又了解茶文化及其英译策略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这些人才可以在药品研发、保健品开发、传统医药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为解决复杂的健康问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下关沱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英译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为下关沱茶的国际传播打开了一扇窗,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了力量。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越来越多的中国茶文化术语需要准确的翻译,下关沱茶的英译策略可以为这些术语的翻译提供思路和方法,从而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拿大籍的李时雨老师也参与了这一讨论,他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对于下关沱茶英译的看法,丰富了讨论的维度。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也开始积极参与到沱茶翻译问题的讨论中。他们从语言、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沱茶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术语准确地翻译成英文,以便于国际学术界和更广泛的受众理解和接受。
图7 同学们与嘉宾进行热烈的讨论
在沱茶博物馆中师生仿佛置身于一个茶香弥漫的历史长河。他们仔细聆听讲解,认真观察每一个展品。这次调研活动让同学们不仅仅是看到了沱茶的外在形态,更是深入了解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他们开始理解,沱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和心血,从而使同学们对中华茶文化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在调研结束后,同学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将沱茶带回实验室,运用专业的药学知识和先进的分析技术,对沱茶进行了深入的药学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沱茶中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独特的活性成分,这些发现让他们从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沱茶。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实验结果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同学们对茶文化理解的新大门。通过这种专业的分析,同学们对沱茶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对茶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使得中华茶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图8:物质文化科研研究团队的沱茶相关实验
茶文化与药学的融合能够为医药产业带来新的思路和产品。胡博士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巧妙地将下关沱茶与保山龙陵县石斛研究所的卓越科研成果进行深度融合。周莹博士作为保山市龙陵县石斛研究所所长,协助团队精心打造出三款独具特色的大健康产品。
其中,大健康产品1号是鼓槌石斛花与下关沱茶的完美结合,这一组合经过科学配比和精细加工,使鼓槌石斛花的药用价值与下关沱茶的保健功效相得益彰,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健康体验。大健康产品2号是梳唇石斛花下关沱茶,通过对梳唇石斛花特性的深入研究,结合下关沱茶的品质特点,实现了两种天然资源在健康领域的创新性融合。而大健康产品3号(喇叭唇石斛花下关沱茶),则是团队在深入挖掘喇叭唇石斛花药用潜力的基础上,与下关沱茶进行有机融合的又一力作,为大健康产品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这三款产品充分彰显了团队在科研创新和跨学科融合方面的卓越能力。
图9:大健康科研团队基于保山市龙陵县石斛研究所开发的大健康产品
此次模拟会议对药学专业博士生而言意义重大。首先,为博士生提供了一个与不同领域专家交流的平台。苏李彬老师和加拿大籍的李时雨先生的参与,带来了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经验,让博士生们接触到了茶文化与药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参与会议的组织和汇报,博士生们锻炼了自己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包括演讲技巧、问题回答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例如,在与国际嘉宾李时雨先生的交流中,博士生们需要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理解对方的问题和建议,这对于他们未来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合作项目至关重要。再者,会议中的科研成果展示环节,让博士生们了解到同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热情。刘鑫和胡林兰博士的汇报展示了下关沱茶在药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为其他博士生提供了借鉴和启发。此外,赵海燕老师的英译研究汇报,让博士生们认识到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准确翻译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为他们未来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奠定了语言和文化基础。
此次模拟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未来的国际学术交流带来了新的期待。一方面,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跨学科融合的国际学术会议。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将为学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例如,将药学与生物学等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有助于解决复杂的药学问题,推动药学创新。另一方面,期待在未来的国际学术交流中,能够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
下关沱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展示和推广,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未来可以通过举办更多的国际茶文化活动、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将中国茶文化与药学研究相结合,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希望未来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够更加注重人才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项目等活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人才。
总之,此次模拟会议为药学专业博士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也为未来的国际学术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在未来,大理大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将更加丰富多彩,为培养药学创新人才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更大的作用。
撰稿人:赵海燕
图片:师生一起提供
《国际学术交流》任课教师:赵海燕
会议嘉宾:
苏李彬(下关沱茶博物馆);李时雨(加拿大籍外教)
大理大学 2024 级药学专业博士班(按照学号):
周莹、殷文豪、王德晓、字光慧、 王瑞、李开伶、韩培钰、刘鑫、胡林兰、徐伟、施正梅、郭海慧
来源 | 大理大学
往期速递:
【中国药科大学关于举办首届江苏省研究生医药科研创新实践大赛决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