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学习丨“有滋味”的盐业考古——寿光双王城盐业考古简述

旅行   2024-12-10 08:40   山东  


盐字释读


中国有着悠久的盐业研究史。甲骨文中就有“卤”、“斥”等涉及盐及制盐的文字。最早的“盐”字上部左面为“臣”,右为“人”,人下置“卤”,下部为盛物之器皿。此字既会意又象形,形象地说明“盐”源自于“卤”,也强调了盐是由国家和官府控制的特殊财富。




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人类在早期从事狩猎-采集经济。这个阶段,人体所需盐分可通过动物的肉、血、奶甚至尿液补充。进入高度垦殖的定居农业社会后,生产方式剧变,肉食剧减,谷物变成主食。从此,必须在食物中额外添加盐。自古以来,历代所食用的盐主要有海盐、湖盐(池盐)、井盐、岩盐(矿盐)。

古籍《世本》中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记载,夙沙氏生活于古代东夷,相传他收集起煮海水后形成的白色粉末,在煮食物时加入,从此发明了对人类智力、身体进化起到关键作用的食盐。夙沙氏“煮海为盐”,开创华夏制盐历史之先河,被尊为盐业之鼻祖,史称盐宗。这也与渤海南岸发现的最早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制盐遗址相符合。




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发掘


4100年前,《尚书・禹贡》有载:“海滨广泻,厥田斥卤....厥贡盐烯”;而西周初期,姜子牙治理齐国,“乃兴渔盐之利”;至春秋管仲做齐国的宰相时,首创盐铁专卖制度,最终使地处东夷的齐国得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更为重要的是,海盐成为其后历朝历代国库收入的重要支柱。

渤海南岸区域在地质时期储存了大量的卤水资源,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制盐的重要区域。据初步调查资料,该区域制盐业可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商周时期制盐业非常发达,齐国也因“鱼盐之利”而称霸诸侯。秦汉统一后,该区域一直是中央王朝直接管理的制盐场所,直至今天,制盐及盐业化工仍是该区域重要的经济支柱。发达的制盐业,为我们留下了不同时期的制盐作坊、居民生活区、墓葬区、管理机构区等不同类型的遗存,为古代盐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自2003年夏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在双王城一带发现盐业遗址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寿光市文化局于2003年、2004年、2007年和2008年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田野考古调查、钻探和试掘工作,调查范围超过36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搞清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规模、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年代,总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已发现古遗址89处,其中龙山文化中期遗址3处,商代至西周初期遗址76处,东周时期遗址4处,宋元时期遗址6处。

2008年度,主要发掘了编号为07、014、SS8三处制盐作坊遗址,清理面积近5000平方米。通过发掘基本了解了古代尤其是商周时期该地区的制盐工艺流程,比如制盐原料、制卤过程、成盐方式以及煮盐所需燃料、盐工居住和生活情况、环境与资源同制盐活动的关系等诸问题。





制盐

过程

 01 

提取卤水

 02

过滤储卤


  03 

蒸发杂质

 04

冷却成盐

关于煮盐季节

《管子轻重甲》说“齐有渠展之盐,请君伐菹薪,煮沛水为盐,正(征)而积之”,“十月始正(征),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砍伐菹薪为燃料的时机应是秋末至冬初这段时间,十月开始征集食盐,到正月征收完毕,说明煮盐应是秋末、冬季至春初。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

该地气候特点也表明,春季至夏初,风多、日照时间长、气温上升快,降水少、蒸发量高,有利于卤水的蒸发。适宜制盐。另外,盐场内只有灶棚内的临时住所,没有专门定居的房屋来抵御夏天风雨和冬季寒潮,也说明制盐是季节性的,考虑到作为燃料的草本植物,其最佳收割时间应为秋未冬初,而需求量最大的芦苇只能在隆冬时节,待河边、湖旁、注地内的河湖水上冻后,人们才进入那里收割芦苇。

1.

关于产量

每个盐灶的面积在30-40平方米,一个盐灶同时可以放置150 -200个盔形器。根据实际测量,每个盔形器能谷2.5-3.5公斤盐,也就是说一个制盐作坊单元,一次举火就可获上千斤盐。

2.



关于价值

双王城盐业遗址是规模最大的制盐业遗址群、最早的海盐制造遗址、最早的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获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文章内容:研究部王晓莲;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业务学习···


齐文化博物院
齐文化、蹴鞠文化对外传播,文物的展览陈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