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书院旧址俯瞰山下浏阳河
在那个交通不便利的时代,作为一个在小城生活的浏阳人,你可以没听过大围山,但绝对听说过东边的癞子山。癞子山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关于它的趣闻很多,比如看上去像一个头长癞子的人,还有非常大的神秘溶洞。仅是与溶洞有关的探奇经历,就够大家唠嗑上一段时间,被夸张地演绎成各种版本,让听者恨不得马上带着手电筒出发去一探究竟。
曾经为了一睹癞子山,又或者想去那溶洞里碰碰运气,我骑着二八大杠从浏阳城出发。一路翻过一山又一山,在一高点的垭口处,即可看到远处的癞子山和古港老街。接下来自然是一段非常长的下坡路。路上跑着的汽车还很少,我们不怎么带刹车,欢天喜地冲向癞子山寻宝。当然,宝贝自然是没找到。
人生兜兜转转,数十年过去,我渐渐有了去癞子山转山的想法。这事一拖再拖,直到近日才成行。我们是按照逆时针方向来完成转山一事,前后历时近五个小时。我触碰着癞子山的湖水,静静感受着这一方天地。
癞子山的历史渊源,与一位来自云南的读书人有着莫大的关系。清道光六年(1826年),浏阳知县赵瑜(云南大和举人)来到了古港。他实施了一项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举措:禁止在癞子山上挖山采石。他动员乡绅贤达出资购买狮子脑作为官山,并于道光十年(1830年)在狮子脑上建立了文昌阁,设立义学。这义学后来被拓建为狮山学院。
狮山书院旧墙体
义学的招生对象一般都是当地七里八乡的贫寒子弟,提供免费教育。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为贫苦人家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受教育的机会。义学致力于让穷人的孩子有学上,它成为教育公平和公益事业的重要体现。我个人认为这真是一件大功德的良心事。
遥想当年,文以载道。因云南人赵瑜和狮山书院的存在,给古港周边带来了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多少乡亲因此而受益。这里也算浏阳一文脉。在癞子山上求学的孩子们,小小肩头背负着全家人的重任和殷切希望。读书求学如同登山,一步一重天,虽遥不可及,得不断地向上攀登,从无“容易”二字和轻言回头,但吃不了读书的苦,就得挨将来生活的苦。读书之余,山中嬉戏自然也是孩童心性,想必也会冒着被先生责罚的风险,去癞子山的诸多溶洞中探险。
癞子山藏着读书人的气质和传承,狮山书院,文圣一脉,但山名听起来似乎有些不雅。癞子山的取名属于顾名思义,因这山上有着很多裸露的岩石,形状像个癞头而得名。癞子山,又名“磊石山”。但不管是高德地图,还是微信位置,都无法搜索到“磊石山”,而仅有“癞子山”。因此,我们还是称它为癞子山吧。浏阳人也习惯了这个称呼。
癞子山位于古港镇古城村和关口街道(原溪江乡)金湖村的交界处,是一座白云岩类矿石山,石矿的开采始于上世纪60年代。因为过去常年采石,整个癞子山被挖成了一个奇怪的形状。如论山势之奇特,癞子山在浏阳绝对可以排第一位。站在山顶公路上,还是可依稀看出曾经癞子山的轮廓。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整治力度的加大,癞子山的采石活动已经停止。过去常年的采挖,形成了数个巨大的矿坑。随着雨水的滞留,在矿物质作用下,也就成为一个个蓝色的小湖泊。在满目疮痍的山体上,有关部门进行了山体复绿。相信再等几年,可以见到不一样的癞子山。
癞子山雨水累积形成的湖
癞子山,我来的次数比较多。山顶乌龙寺,香火鼎盛。山脚有两条道路可前往寺中,分别是从古港、溪江方向。其中一条上山路在曾经的溪江乡境内,中间有可通行双车道的悬崖水泥路。目测最窄处是十来米。走在这段非常奇怪的道路上的感觉,还算不错。大概是源于很少见到这样的怪异地势。好在这里的地质结构坚固,不然还真担心山体滑坡。
通往乌龙寺的上山台阶路
我首先去的目的地是高浒尖。癞子山和高浒尖为靠近古港镇的两座海拔稍高的山。关于这两座山,浏阳东乡有两个传说。一为“高浒尖,癞子山,沙和尚,一担担”。故事说的是沙和尚陪唐僧去西天取经,中途遇到了九鸡精。沙和尚和九鸡精大战一场后,沙和尚的两担沙石掉落下来,成为了今天的高浒尖、癞子山。另一个版本则为“高浒尖、癞子山、张果老、一担担”。故事也大同小异。相传在很久以前,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挑着一担土欲填东边的大海。他走到浏阳古港境内时,扁担突然就断了,撒落的两筐土就变成了高浒尖和癞子山。传说其实只是人们美好期望的世代延续,对于癞子山和高浒尖的深深眷恋。
考虑到假期浏东公路上车很多,没有在金湖路上左拐,而是选择了在它之前的红绿灯处左转,去往溪江青光洞的乡村公路。将车停在了癞子山溪江方向的山脚。首先来到了复耕地,这里的土地被平整得纵横分明,即使在杂草丛生的今天,依然可看得分明。只是最初的那批植物早已不见踪影。
我站在复耕地高处看向坑底。现场的情况与我设想有很大的不同,已没有了在癞子山的地坑处行走的可能。在日积月累的作用下,我曾经亲眼所见的两个小池塘已经连成了一片,成为一个巨大的湖。湖中间那段还没被淹没的小路就是曾经的分界线。假以时日,这条小路也迟早会被淹没。复绿时种植下的大片树木也连带着一起被淹没,仅剩露出水面的树尖证明它们的存在。
世事就是如此机缘巧合。当你期待光秃秃的大坑变为郁郁葱葱的山地,想着将来某日行走在之上,感受癞子山的厚重感时,它却偏偏不让你的愿望成真,仅仅是给了你一个大湖,阻断念想。大湖的存在也并非一无是处,当下吸引来了一群钓鱼佬在水边垂钓。将来呢,大概人们看习惯了,会命名“癞子湖”吗?
悬崖水泥路在今年农历六月初完成了重修。一路可见新建的两个供路人休息的凉亭。到得乌龙寺正下方的升降平台处,可见“仙境”二字。这二字,一般地方还真承受不起。我和庙中师傅也算认识。她告知我,庙后面也在建设中,还修了个亭子。我于是前往看了下,这步道的建设因考虑安全性,和悬崖边还隔着一段距离。因地势比悬崖边稍微低点,根本无从见到湖那边的风景。仅在步道尽头的亭子处,可见到山下的古港人家。
乌龙寺
站在庙门口的平台上,可眺望到远处的高浒尖以及古港城。1954年7月25日中午12时左右,宝盖水库的拦河坝因洪水漫过坝顶,导致了垮坝。这次垮坝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肆虐的洪水瞬间从山谷中倾泻而下,直扑三口、古港。古港的癞子山于是成为了古港人那一年的逃难救命山。迄今山上都还完好地保存着一块立于1955年的感恩石碑。
庙旁的彼岸花开得正艳,如血似火,静看着人间繁华。
癞子山的生命力无疑是顽强的,就如在它岩石缝中生长的曼珠沙华。入夜后,站在乌龙寺前俯瞰大古港,凉风徐徐来,那远处的灯火通明也有些许重庆山城的感觉。
乌龙寺看癞子山
来源|湖湘地理
文图|熊远山
责编|许敏慧
审核|王继斌 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