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禅僧枡野俊明用20年改造的
枡野俊明是日本枯山水大师,
也是建功寺第18代住持,
他说这次改造的核心是“留白”,
“创造一个可以传达过去的氛围、
历史的艺术空间。”
正殿采用了中国宋代的建筑方法,
寺内设计了独坐庭、皎月庭、静观庭等庭园,
四季景观各不相同,
“春天树木发芽,非常清新,
秋天的红叶特别得美,
9月底,一条拜访了这个百年古寺,
和枡野俊明聊了聊他现在的设计与生活,
“年轻的时候,我也思考设计的手法,
但是现在变得非常简单了——舍去、舍去、再舍去。
集中精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想做的事,
责编:陈子文
整个寺庙的设计构想花了20年,在反复尝试的同时,开始实际设计,建造方法尽可能地用传统工法、技术,工程花了7年半。我的一生中,可能没有一个项目会花费如此多的时间。
建功寺的基地是一块东西狭长的区域,这次我重新设计的面积大概是5500到6000平方米。这一带50年、60年前是田地,零星几个农户,基地的北、西、南侧被山丘包围,随着住宅开始不断地建起来,山、田地、稻田都没有了,或者说绿色完全没有了。
如何创造一个美丽的艺术空间,传达过去的氛围、地区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不应该去紧凑地建造空间,而是“留白”,把建筑体进行分栋,建筑之间创造出绿色的庭园,用走廊连接起来。
从公共道路到寺庙有150米左右,设置了三个门,分别是正门、山门、中雀门。每穿过一道门,空间变得豁然开朗,心灵就会变得越来越净化,穿过中雀门就到了本堂。
本堂采用了中国宋代的建筑方法,稍微本土化,构造材料使用的是树龄650年左右的木材,横梁是避开芯而取的,使用了几棵树龄2000年左右的树。从原木开始挑选,再将其保存到低温的仓库里,进一步提高木材的耐久性,我希望这个建筑物至少要维持500年。
我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施工方法来做建筑。宫木匠(日本宫廷木匠)、泥瓦匠、石匠、铺瓦工都是从日本全国聚集起来的,这些人对国宝和重要文化遗产的修理和修复有很多经验,同时也是想向年轻人展示传统文化技术。
东侧和西侧建造了庭园,在枯山水西侧的叫做独坐庭,是由苔藓、山石和栽种的绿植构成的;东侧的静观庭由枯山水石头和石灯笼构成,庭园的名字来源于禅词“静得风花雪月景”。
南庭是皎月庭,是由我的恩师齐藤勝雄先生作庭。它的名字取自禅语“皎月照禅心”,描述了“月亮明亮地照耀着在修行中的禅修者,月的光芒在晴朗的夜空中闪耀”的画面。
在这里四季景观各不相同,特别是春、秋很美,春天树木发芽,各种各样的花盛开,非常清新,秋天的红叶特别得美,季节好的时候坐禅感觉非常好,冬天一到临近新年的时候,黄莺就会鸣叫……
庭园如何与建筑体相融合呢,在有混凝土的地方堆上石头,让建筑和树木靠得越近越好,人们越往里走,环境越自然。
这次移植工作是本次设计中最困难的工作,需要一点一点地抬起来,分成3次,在空中漂浮了1个半月,为了不让它枯萎,每天早晚都要浇水。
日本的庭园文化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从中国继承后,加入了“禅”的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在日本追求的不是具体的形状、大小,而是更加重视氛围的营造,因此有侘(wabi)、寂(sabi)、幽玄等表达方式。
现在我经常思考在空间里什么样的东西是最合适的。继承传统审美,创造出符合现代建筑的空间,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庭园,我认为这是自己的修行之一,把所思、所想通过空间反映出来,将积累起来的修行落在设计庭园或建筑里。年轻的时候,我也思考“作庭”的手法,但是现在变得非常简单了——舍去、舍去、再舍去,直到舍到不能再舍的时候,事物的真理、真实的一面就会呈现出来。
现在我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参拜,和大家一起坐禅念经,结束后做早操,然后开始做设计。2023年3月,我从大学退休了,现在变成了名誉教授,有时候去其它大学进行授课,和年轻人接触的机会非常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年轻人在上面看到别人去了这样的地方,买了这样的东西,很容易去比较,如果发现自己比别人差,就会非常烦恼、痛苦,另一方面,如果发现比别人好一点,就会生出优越感。
年轻人不要被那所左右,应该与昨天的自己,或者一年前的自己相比较是否有所成长。认知到这一点,集中精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想做的事,才能过上充实的人生。
“断舍离”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的东西越来越多,把能够生活的空间都占据了,但实际上不带多余的东西,不断地放手,是舒适生活的诀窍。
我也建议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有多少事等着要做,也要一件一件地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想正做的事,做下一件事的时候集中做下一件事。全神贯注地做现在正在做的事,效率会非常高,好好地积累下去,所谓“一事不毕,一念不起”。
部分图片提供:枡野俊明
鸣谢:七月合作社
注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