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过度内卷”

文摘   2024-11-11 21:54   北京  

咱们有着“努力奋斗”的优良传统,这让咱们国家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也让华人华侨在异国它乡艰苦打拼成功定居。

不过,咱们似乎在努力的道路上停不下来了,以至于在很多地方卷过了头。



这让国人在工作生活中累的筋疲力尽,还没取得期待的结果。

学生时代过的很累,分数成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全部记忆,高中老师“大学就自由了”的祝福也成了做梦,大学要为升学和就业拼搏,考证书和语言,刷学分绩点,积累实习经历,美好的大学生活不存在。

终于进入社会了,寒窗苦读没有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加班加点996,在工作压力和PUA文化下身心俱疲,房价也让人望而却步,只有半夜刷手机的那一刻是美好的,宁可晚睡觉也要多享受会儿。

创业的老板也很累,24小时连轴转,一个人东奔西走当十个人用,结果企业还是活不下来,还倒欠许多债。

所有人都卷,结果不但等于都不卷,甚至还“不进则退”了。



“过度内卷”也没有带来超额的发展速度,反而诞生了许多“花拳绣腿”的东西,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没啥卵用。

学生的分数一个赛一个高,却只是提高了做题的熟练度,掌握了大量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方法论和逻辑思维没学到,想象力和质疑精神消耗殆尽。

打工人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美其名曰“拉通对齐”、“头脑风暴”,在推诿扯皮中浪费大量的时间,下班也被迫推迟。

PPT成了绣花枕头,领导对PPT制作和汇报的要求一大堆,形成了独特的“胶片文化”;一篇材料改上十几稿,华丽的辞藻堆砌一大堆,结果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跻身管理层的领导,有太多靠关系钻营上位的,时间精力全花在酒桌、乒乓球台和床上了,没有领导团队的本事,推进项目全靠PUA下属。

软件APP的功能变得过于丰富,甚至有点“花花绿绿”,中间又夹杂了各种弹窗,反而严重降低了人们的使用体验。

行业诞生了大量的“黑话”,什么全新生态、赋能沉淀、形成闭环、去中心化、稳中向好、ABCD之类的缩写,说的时候一套一套的,一问正事啥也没干,净在那儿憋成语了。

还有一些过度的礼仪,开会时的茶具摆放,餐馆让人略不好意思的海底捞服务、空姐半蹲甚至跪式的姿势,等等。



关于内卷的本质,我以前进行过详细的分析,简单来说就是:

上流社会占据过多的蛋糕,普通人为过少的资源激烈竞争,导致难度和门槛陡增。

尤其当社会发展速度慢下来时,普通人为了争夺存量资源,“内卷”会越来越明显,直至达到白热化的状态。

用一幅图概括大概是这样的(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在探讨内卷根源的基础上,尝试思考如何让咱们社会慢下来,既维持适度的竞争和发展,又不至于“卷过了头”。



一、拼命向上爬的“危机意识”



每个人的运气、天赋、背景、成长经历各有不同。

有的人天赋异禀起点很高,可以获得更大的事业成就和社会贡献;更多的是碌碌之辈,虽然资质平庸但也有存在的意义。

举个例子,马斯克是大佬,他创办了特斯拉,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普通人虽然不比马斯克,但也能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添砖加瓦。

工程师研发和设计汽车,工人在流水线上生产焊接汽车,经销商的销售把汽车卖给大家,滴滴司机开汽车载客,各有各的社会分工和职责。

大佬们再有想法和能力,也需要小虾米给他们打杂不是。

社会要做的是,让“大齿轮”和“小螺丝”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维系社会这个大机器的正常运转。

“大齿轮”和“小螺丝”中的任何一方停转,社会这个大机器都会停滞不前。



要想实现这样的社会,必须塑造一个“适度努力”的环境:

每个人都能通过力所能及的努力,获得自认为理想的工作生活条件,不过于安逸懒惰,也不过于勉强自己。

既要让“大齿轮”有追求事业改变世界的驱动力,又要让“小螺丝”有安居乐业的满足感。

只有这样,“大齿轮”和“小螺丝”才能同时正常运转。

计划经济时代,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容易让有能力的人丧失驱动力,导致社会发展停滞的问题。

而在市场经济中,大佬们是不缺财富和地位的,它们有充足的动力去追求事业;社会要确保“小螺丝”们获得理想的工作生活条件,让普通人有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其实普通人的要求并不高,每天工作适当的时间,满足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的基本需要,有平等的地位和完整的尊严,仅此而已。

就像《我的要求不算高》中唱的那样:

八十平米的小窝、能挣钱还有时间、养老生病不差钱、食品安全吃得放心、贷款十年就能还清,老百姓腰板很硬……

不求变成龙和凤,但求活在幸福中,踮起脚尖就能够到、不是悬在半空中、它的要求不算高、但也没想象的那么轻松……

这可以通过分配制度和社会福利来实现,对于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国家来说,这一点没有硬性的困难。

至于更高的目标,普通人心里有数,自己能力有限很难向上爬,目前的工作生活水平不算很高,但也足够幸福,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就好。

少探几次网红店、少去几次环球影城、少氪几个648、房子小一些和远一些,开SUV不开劳斯莱斯,普通人完全可以接受。



如果在某种环境中,普通人不能通过适当的努力,获得希望的工作生活状态呢?

如果在某种环境中,普通人的“物质缺乏”、“精神压抑”和“尊严缺失”非常严重呢?

例如,蓝领和白领收入不高,房价居高不下,企业无偿加班压榨,大众没钱也没时间消费。

上流社会占据过多的社会资源,严重挤压普通人的生存空间,资源分配差异越拉越大。

领导PUA骂人,富人讽刺挖苦,有背景的人只手遮天,普通人只能夹缝生存。

社会福利提供不了兜底的保障,人们时刻担心中年危机、医疗教育、退休养老的问题。

……



匮乏的物质、压抑的精神、受伤害的尊严,会让人诞生极强的“危机意识”,驱使人不顾一切地向上爬,以求摆脱“牛马”的境遇。

哪怕远超自己的能力范围,人们也要透支自己拼一个“向上爬”的可能,而不是觉得“自己现在挺好的”。

一个所有人争着往上爬的“内卷”环境,就这样形成了。

学生努力考名校,体制内努力做官,体制外努力晋升管理层,创业的努力把公司做大做强,金钱与事业成为人们的唯一追求,人们不会安心在基层岗位发光发热,社会变得“浮躁功利”。

职业也被划分出了明显的三六九等,收入高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无论其工作内容和社会贡献是怎样的 ,“当工程师不如当网红”、“笑贫不笑娼”是这种思想的极端。

可职位和资源就那么些,上流社会还在不断抽走普通人占据的资源总量,“僧多粥少”必然导致激烈的竞争。

但是不往上爬,牛马的滋味又太不好受,人们只有无所不用其极,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直到把对方熬走为止。

这让难度和门槛陡然上升,甚至变成“不可能达到的要求”,诸如25岁以下、博士学位、10年工作经验的离谱段子,已经开始在某些场合变成现实了(比如高校教职工的招聘中)

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有向上爬的能力和天赋,大部分人也不想把重心放在事业上,而是希望过自己的小日子。

当社会把太多本该“小富即安”的普通人逼到“向上爬”的道路时,副作用也诞生了。



对于能力和背景优秀的人来说,脱颖而出完全可以使用正当直接的方法,用突出的能力说话,或者亲戚的一通电话。

但普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背景,在被逼着向上爬的过程中,普通人只能使用“堆积敲门砖”、“争当卷王”、“旁门左道”、乃至“不道德”的方式。

别人专科我本科、别人普本我名校、别人就业我考研、别人硕士我博士……为的是在就业时拥有足够的硬性条件,挤掉别人拿到offer,不然和别人真的分不出明显档次来。

卷王们牺牲自己表现给领导看,搏一个升职加薪的机会。别人早九晚五,它无偿加班到晚上八九点;别人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它工作到大半夜;有的卷王甚至把行军床睡袋搬到公司,准备24小时待命了。

没啥干货,就得使用汇报和宣传的艺术。word堆砌华丽的辞藻,PPT精雕细琢,为的都是在领导面前展现自己,争取升职加薪的机会。

还有人从工作之外想办法:拍一拍领导英明睿智的马屁、满足领导打球、钓鱼、打麻将的业余爱好,送领导喜欢的礼物,开发更多的床上姿势……

落井下石、摘桃子、甩锅等不道德行为也做的出来,牺牲同事关系也在所不惜,只要能向上爬。

“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大量“花拳绣腿”但没啥卵用的东西,作妖的领导、庞氏的老板、一泡污的职场环境,就这样形成了。

人们也被逼成了曾经自己讨厌的样子。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作妖的人和单独的现象,在于背后那个逼着所有人“向上爬”的环境。

如果不改善环境本身,环境只会逼着人们前赴后继,将“内卷”不断传承下去,把更多本该“小富即安”的人逼成讨厌的样子。



二、“短期思维”与“透支未来”



在“向上爬”的危机感驱使下,人们必然会在学习工作中遵循“短期思维”:

做任何事都急着往前赶,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成绩、业绩和进展。

因为在内卷社会中,只有短期内快速出成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比较优势,否则就要被拍死在沙滩上。

这种“急着往前赶”和“尽快出成绩”的心态,让人们一刻也不敢闲下来,生怕停下来一会儿就被别人超过。

即使是休闲娱乐的时间,人们也会出现一种“负罪感”,总觉得做错了什么,要是再刷到“你休息时别人在努力”的鸡汤文,焦虑感怕是要掀起头盖骨了。

这种“短期思维”体现在许多方面,举几个例子。



中国的家长尤其喜欢“超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就已经在补习班把下个学期的教材学完了,美其名曰“赢在起跑线上”。

在内卷服务器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次都输不起,但凡在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各个重要节点失利一次,虽说不至于“永世不得翻身” ,但会大大增加未来的难度。

为了让孩子在分数的军备竞赛中始终遥遥领先,家长的焦虑从起跑线就开始了,孩子能在起跑线领先一步,在家长看来都是极大的优势,哪怕耗资巨大也不是问题。

至于创新思维、质疑精神、心理健康这些对孩子长期有利的东西,中国的家长已经顾不上了,它们得先确保孩子考上好大学再说。

为什么国内对“年少有为”情有独钟呢?

咱们最喜欢宣传的,莫过于小时候的“神童”、大学的“保研先锋”、职场年纪轻轻就升职加薪的“成功人士”……

因为他们是短期内迅速取得成功的人,在内卷社会中,时间是最重要的东西,率先成功意味着率先占据优质资源,后来者即使能力和素质更强,却大概率没有坑位给他了。

以至于国人在年龄上几乎没有容错率,必须在对应年龄做按部就班的事,22岁本科,25岁硕士,30岁前博士,35岁前小有成就,否则工作生活的难度都会大大增加。

话说,人类的平均寿命是35岁吗?

职场中,老板希望企业尽快出成绩,领导希望下属尽快汇报进度。

两三年才能完成的项目,老板催促员工一年就把项目搞完;一两个星期才能有进度的任务,领导催促下属今晚就汇报;

为了把时间往前赶,很多必要的流程被砍掉,产品就会出现质量问题和BUG。员工也是亚历山大,几年的工作量压到一年内,一个星期的工作量压到一天,当然得加班加点了。

老板和领导也很无奈,自家公司不快点推出产品,就要被别家企业卷死在沙滩上;自己管理的部门不能迅速拿出成果,整个部门就会被裁撤掉,没有任何试错空间。

学术界也类似,那些花几年憋大文章的课题组,在国内根本开不下去,老板的考核压力,硕士博士的毕业压力,全都摆在那儿呢。

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被滥用呢?为什么很多地方喜欢“大投资大基建”呢?

除了经济政策本身的优点外,最为重点的是,凯恩斯主义和“大投资大基建”的发展模式,可以短期内大幅拉升经济指标。

这样做符合“短期内快速出成绩”的诉求,让行政人员的成绩得到保障,可以继续向上爬。

那些一步一个脚印发展的地区,当然可以杜绝很多长期问题,但得赔上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行,现在大家觉得《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城是位好领导,因为他真敢这么做了。



如果内卷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为了短期内创造更多的成绩,人们只能以透支未来的代价,换取短期成绩的进一步提升。

员工为了升职加薪,被迫选择“透支自己”的做法,天天加班,白酒喝到吐、用上床换业绩……

代价是身体机能的大幅下滑,同事朋友的风言风语,这些负面影响会长期伴随该员工,甚至是不可逆的永久损伤。

企业用价格战、山寨抄袭等方式快速发展壮大,透支自己的现金流和创新能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变得很差,稍有风吹草动就“大厦倾覆”。

城市用大举借债投资的方式拉升经济指标,代价是长期债务和产能过剩,行政人员升迁走人。

每一代都选择“拉升指标”和“透支未来”的做法,将更加棘手的问题丢给下一代,直到后人彻底救不了烂摊子为止。

“过度内卷”丢掉了更宝贵的东西,把路越走越窄,直至彻底“无路可走”。



农夫用刀砍柴,刀越用越钝,砍柴速度越来越慢。

为了加快砍柴的速度,农夫减少自己的休息时间,一刻不停的砍柴,刀也变的越来越钝,甚至卷刃了。

最后农夫累得瘫在了地上,手里的钝刀也没砍到多少柴火。

实际上,农夫只要休息一会儿,把刀磨锋利一些,就能加快砍柴的速度。

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故事,适当的慢下来,是为了更好更快的进步。

可惜一个“过度内卷”的社会,不懂这个简单的道理,或者说没有慢下来的机会。



三、“改善分配”和“提升福利”



大家应该可以意识到,咱们一直在“降低社会福利”和“强化社会竞争”的路上,类似于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模式。

很多人将其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联系起来,并针对社达的利弊进行激烈讨论。

这里最为核心的点,在于人们对待“改善分配”和“提升社会福利”的态度。

是将其视为文明进步的必然路径,还是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沉重负担。

当然了,无论是先驱者的思考,还是欧美的发展轨迹,亦或是日韩的沉痛教训,都证明“分配制度”和“社会福利”是文明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不过咱们只能停留在嘴皮子的层面,“改善分配”和“提升社会福利”的实现,取决于上流社会对待大众的态度。



解决内卷的关键,是让普通人占据的蛋糕增加,并为普通人提供兜底保障,“改善分配”和“提升社会福利”的作用就在于此。

这样,普通人可以分配的社会资源大大增加,只需通过适当的努力,工作生活水平就能达到满意的程度;社会福利的兜底保障,也让人们不再为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问题担惊受怕。

当大众获得满意的工作生活水平后,或者是能力和背景有限,或者不想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大部分人不会勉强自己继续向上爬,“过度内卷”的问题迎刃而解,价值观也将变得多样化。

剩下对事业有追求的人,或者有出色的能力和背景,或者有明确的志向,他们可以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又因为内卷的缓解,不用面对“糟粕文化”和“花拳绣腿”的困扰。



这需要约束上流社会的资源和行为。

将部分蛋糕从上流社会分配给普罗大众,这对上流社会没什么大的影响,一碗炖牛肉少喝两口汤而已。

让上流社会人群养成“人人平等”的意识,讽刺、挖苦、压榨大众的行为,通通是不允许和不退让的底线。

不过现实中,指望上流社会良心发现主动改变,显然不太现实。

“掌控资源”和“高人一等”是难以拒绝的诱惑,人们不能接受手里的“资源”和“特权”消失,无关痛痒的损失都不行。

除非,人们受到了一点小小的教训。



这种教训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形态。

自上而下的教训,来自“商品过剩”和“消费萎靡”导致的经济动荡,或者说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动荡经历几次后,上流社会就会意识到,“改善分配”和“提升社会福利”对自己也有好处。

否则经济危机到来,不光普通人失业,自家企业也得关门破产,谁都捞不着好。何况“改善分配”和“提升社会福利”并不伤筋动骨,只需付出一点无关痛痒的蛋糕给大众即可。

这种教训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经历过数次经济起伏后,一个国家的上流社会人群才会完成思想转变,开始愿意“改善分配”和“提升社会福利”。

而且这种时间积累没有捷径可言,只能自己慢慢感受,没有“摸着石头过河”“快速走完几百年的路”这一说。

“自下而上”的教训,来自普罗大众的思想和行动。

大众要把自己置于平等的地位上,而不是在老板和领导面前默认自己“低人一等”,连大气都不敢出。

面对压榨也得有所表示,至少无声抗议和划水摸鱼大家能做到,倒逼上流社会作出改变。

大众这种思想和行动上的转变,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没有捷径可走。



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咱们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咱们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的时间还太短,这次“内需不振”算是咱们真正意义上经历的第一个经济周期。

这显然不足以让上流社会认识到分配和社会福利的作用,上流社会更多的在尝试“降低福利”、“提升竞争”、“做大蛋糕”、“创造蓄水池”的做法。

普罗大众的思想水平也是不到位的。

很多打工人会故意放低姿态,一味讨好自己的老板领导,希望借此作为投名状获得他们的提携,就像王自如讨好董小姐那样。

而且我敢肯定,咱们父母一辈,包括八零后一代的打工人,非常认可这套“讨好上司”的做法,将其视为职场的生存之道。

“整顿职场”只出现在个别人身上,它们大概率做了“出头鸟”和“倒霉蛋”。

有人寄希望于“出头鸟”争取权益,自己捡现成的;有人冷眼旁观,觉得他们是在“无理取闹”;还有人偷偷打小报告,用举报出头鸟的方式递投名状,换取老板和领导的认可。

总归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吧,至少现在,敢于发声和行动的人越来越多了。



四、“内卷”的尽头是“躺平”?



本文的最后,咱们讨论一种最坏的情况:

如果“过度内卷”始终持续下去,人们会变成什么样子,社会变成什么样子?



无论多么吃苦耐劳的群体,努力也都是有限度的,毕竟人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弦一直紧绷,总会有断的时候。

普罗大众在“过度内卷”的社会中,会经历几个阶段:

1、内卷社会刚开始,人们仍然沉浸在过去高速发展的乐观中,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成就梦想。

这个阶段的人们非常有干劲,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乐观,三年组长,五年主管,十年经理不是梦。

996,只要有前途完全能接受,我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原始积累和阶层跃升,别拦着我。

房子嘛,价格虽然很高,但是问题不大,十年我就能攒出全款,再不济首付肯定没问题,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好,贷款三十年问题不大。

体制内,没有活力,一眼望到头,才不去呢。

2、内卷前中期,人们发现了阶层固化的倾向,不过仍然趋于乐观,开始透支自己换取前途进步的可能。

996,能拿命换钱就行,主管职位不指望了,不过小组长熬一熬还是能够到的,我得加班加点努力,争取最后的机会。

房价,太高了,但为了家庭和孩子也得买啊,咬咬牙上车吧,三十年房贷总归能还完的。

体制内,好像整体节奏比较慢,适合养老,我还年轻,先拼搏几年再说吧。

这个阶段也是内卷程度极速爬升的阶段,各种“职场糟粕”和“花拳绣腿”的东西,大概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3、社会进入“过度内卷”的阶段,人们的心态和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

人们发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达不到内心期望的结果,甚至自己努力的速度远远比不上门槛上升的速度,越努力结果却越差。

无偿加班和中年危机开始泛滥,人们开始厌恶加班文化和职场糟粕,把上班视为“拿钱干事”而非“成就一番事业”。

人们的心态和价值观,开始从“开拓进取”变成“求稳为主”。

房子价格太高,先观望一下吧,确保现金流要紧,双十一少买点东西,手机电脑能用多久就用多久。

体制内,几十甚至几百比一也太困难了吧,我想上岸。

4、躺平和摆烂

最终,“过度内卷”带来的工作负担和生活压力,彻底压垮了一代人的身体和精神,人们觉得理想的工作生活简直是难以触及的梦。

算了,那就彻底破罐子破摔,怎么舒服怎么过。

买房是不可能买房的,有钱就存到银行里,万一老子被裁了,或者老娘工作干够了,大不了靠着存款活一辈子。

结婚生孩子,没兴趣,下班后要么窝在家里打游戏刷视频,要么约三两个朋友逛街吃东西,一个人自由得很。

身体在摆烂,思想倒是在提升,看到对加班和房价的吐槽,必须得进去评论发泄一下;对“消费主义”愈发免疫,任凭商家的促销多么诱人,只要手里的东西没坏就凑活用。

外部宣传,通通不相信,人们开始构建自己的世界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社会,无论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最后是一种“看烟花”的热闹心态,希望山呼海啸快点到来,甭管山呼海啸中的自己会怎么样,大不了别人跟自己一块儿倒下。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躺平摆烂”的心态对个人并没有什么好处。

少了很多享受商品消费的乐趣,保持一种低欲望低功耗的状态,连“繁衍后代”这种生命的本能都放弃了,怎么看自己都是受伤害的人。

结果自己不急,专家媒体反而着急了。

或者说,人们并不是真正的躺平摆烂,只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希望社会有所察觉呢?


处芯积律
处芯积律,而后知所至。一个芯片人的技术和行业研究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