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经典 荐行文明丨悦读者曹秋华:《非遗学原理》

文摘   2024-11-09 20:00   江苏  

悦读者简介:

曹秋华,高级教师,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非遗学原理》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代表作有《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世俗奇人》《艺术家们》等。他创作的百余种作品,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多次在海内外获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冯骥才投身于城市历史遗产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力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他倡导并致力于“非遗学”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全新的“非遗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

内容简介

《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系统地梳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经典书摘

非遗是一个伟大的概念。它的诞生,表明人类对历史遗产认识的一个新高度,一个新突破,一个新发现。它发现了人类在原有的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有一宗极其巨大、绚丽多姿、活态的历史遗产,这便使它得到抢救和保护,免于在时代的更迭中泯灭。

对于非遗学,使命二字尤为重要。它不仅在学者身上,还在学术本身。

非遗学是一门田野学科。在田野中认知,在田野中发现,在田野中探索,在田野中生效,从始至终都在田野。田野就是民间,就是活生生的民间文化。

非遗学有几个关注点,这是非遗学独有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非遗学的学科编码,即:地域性、审美个性、传承人、技艺、活态。当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具备了这些关注点,我们就身在非遗学中了。


阅读感悟

本文作者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区区万言,却是他几十年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无疑将为非遗学者和从业者指出前行的方向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的。它是时代转型期间为田野文化遗产的赓续而产生的科学。它不需要高识阔论,只需要在田野中活生生、能够发生效力的学术与思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非遗学是带着自己独特的学术使命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学科的特征。比如,非遗学与田野的关系。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新学科,一个尚且存在许多空白的学术世界,对于尚不被我们整体认知的非遗,我们唯一的办法是走出书斋,走进田野。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领悟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增强了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尽力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编辑:知昂

审核:林夕

发布:景易





玉祁发布
公益服务、信息发布、民生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