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相亲已经进化成了一场爆款人设打造游戏。
相亲前先做关键词捕捉:约会app首图放攀岩/徒步照的八成是性格活泼的猴系男孩;6张图里5张西装,另一张是洛杉矶海边腹肌照的,这位大概率是“top985本+美硕”金融男,但可能没找到工作还在实习;如果第一眼看到的是长发、黑白、不完整的脸部特写,自我介绍放博尔赫斯的诗,“今晚的宇宙具有以往的浩渺和狂热的精确”,恭喜你,抽到了经典款文艺男,第一句别忘了夸“你给我一种疏离感”。
但人设化的相亲市场待久了难免令人厌倦。有人发出质问:如今的互联网还有哪片净土不需要凹人设就可以获得相亲入场资格吗?
答案是父母代相亲APP。
管你用的是哪一套网上最吃香的相亲人设,到了父母代相亲app上都给你扒干净,放进“户籍/工作地/有房无房/有车无车”的公式里,一一审视。连照片用的都是过年回家在小区楼下绿化带里给你拍的,没有一丝修饰的余地。
当相亲变成一种社交方式,打工人把它当成coffee chat的另一种变体,没人再对靠约会软件进入婚姻抱有太多幻想,谁还在用婚恋平台认真找对象?
原来还是焦虑的父母们。
世纪佳缘们似乎已经没落许久,但互联网红娘没有消失。相亲平台们靠4亿催婚的家长们在互联网的角落里默默存活,不过这次,“谁着急,谁行动”。
有了代相亲平台,相亲超越了小区公园的地理局限,点燃了大批“苦于附近没有合适公园而在孩子婚姻大事上无法亲力亲为”的父母们的行动热情。
很多人这才意识到:父母进入相亲市场能有多疯狂。
有网友分享自己父母使用了这个平台后的行动力:在她刚得知自己的信息被发上了平台的时候,已经有197个父母查看过她的信息,而母亲也在每天高强度地刷小程序后,和85位“潜在亲家”匹配成功,交换了联系方式,或聊天或电话沟通过了一轮。
图源:小红书@水玲珑
父母代相亲app遵循的逻辑是:父母之间先聊天,互相认可了,子女再见面,发展关系。
2024年,单身青年没想到穿越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大清这么容易。
市面上的父母代相亲平台主要有两个,“完美亲家”和“成家相亲”。光看名字就知道,在这里,快速组建一个“完美幸福家庭”是唯一重要的目标。
界面是彩色大字风,充分考虑到妈妈们的操作简易程度,整个屏幕上除了一排底栏就只剩下字,底栏也只有简洁的四个功能,“相亲”、“更快脱单”、“消息”、“我的”。
考虑到微信是父母们的主要战场,两个平台都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广告也主要打在微信朋友圈里,不少人的父母说自己都是看了朋友圈的广告才“入坑”这个平台的。
两个平台的界面几乎完全一致,登录后第一步先填写“您家孩子”的信息。这里强调的不是你的爱好、星座、自我描述、毕业于哪所学校,而是户籍、收入水平、有无房产(在户籍地还是工作地)、有无车(如果没有,需要填写预计购置时间)。
另外,民族、宗教、属相也都是推荐填写项,很好地避免了双方好不容易聊成,结果发现属相相冲所以结了婚也没有未来的风险。
当然,在所有个人信息前,你需要确认的第一件事是“您希望孩子何时结婚”。选项包括“尽快”,“一到两年”,“孩子满意就结”。注意,问的不是“孩子希望何时结”,而是作为家长的你有多着急。
甚至,在资料页,你还要填写“您家孩子的体型情况”,选项有“苗条;匀称;微胖”。这一条,男性女性都是必填,也算实践了一把性别平等。
有人在看过平台上父母为自己填写的相亲简历后深感荒谬,“先找亲家再相亲,跟给猫狗配种有什么区别?”
至于相亲者的照片,在平台这里反而是可选项。即便放上了照片,也需要双方父母先联系、申请互换后,你才能看到。在此之前的筛选环节,照片在平台上会模糊显示。
显然在平台和父母们心里,“硬条件优先。”
按照完美亲家app的介绍,2024年的平台用户数已经超过了3000万。但对于免费用户,每天能看到的“推荐嘉宾”数极其有限,上限只有18个,成家相亲则是15个。
每天,平台会按照你填写的择偶标准给你推荐一批对象,其中只有前8位你可以点进去查看详细信息,后10位作为“精选嘉宾”,只开放给“年度及以上会员”。8位中,又只有2位可以查看联系方式,多看一位就要额外交钱。
我在两个平台上分别注册了一个24岁的女性账号,和34岁的男性账号。平台的推荐根据我的简历年龄呈现不同的跨度,我发现大批00后出生的年轻人在这里“被相亲”,最小的,一位2002年的男生出现在我的首页。
也有人反映自己的妈妈充值会员之前,平台上刷到的对象全是“有房有车180高质量男性”,充了会员之后,看到的相亲简历质量反而断崖式下跌。她怀疑,充会员之前看到的可能都是“假人”。
平台还自带一个“精准搜索”功能,你可以设置房产、学历等等筛选条件,每天“优中选优”找出5位“亲家”——但得充更高级的会员才能使用。
用多了,你会发现代相亲平台的一切运作都围绕“会员充值”的目的进行。比如当你进入“谁看过我”页面,“开通会员”的按键会在每一次试图查看对方详细资料时弹出,告诉你“平台严格保护用户隐私,开通会员后可查看对方详情”。
隐私是要保护的,交了钱的会员是凌驾于隐私保护之上的。
付费项出现在更多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完美亲家的实名认证,需要缴纳88元的认证费,或者开通年度会员。
会员体系不是简单的按时间计算,而是分为四档:399元的普通会员、699元的年度会员、1299的永久会员,和1999“诚意会员”。后两者可以得到“情感管家陪伴指导,结婚为止”。会员费高低还直接影响你被系统推荐的概率,诚意会员会被“同城置顶曝光资料”。
除了会员费,成家相亲平台上的其他增值服务还包括:499的1小时情感咨询,6888元的“红娘帮忙联系”,针对“不知道如何询问对方家庭情况”的家长。还有11800元的“红娘1对1精准匹配”,“手把手指导你推进恋爱过程”。
“从界面到充值,代相亲平台浑身透着杀猪盘味儿。”
事实上,这些增值服务也是平台们能赚钱的大头。
《潇湘晨报》曾报道过完美亲家平台涉嫌霸王条款的问题。一位母亲在平台上充值了诚意会员,又购买了1.5万元的VIP服务后,管家为女儿推荐了三位相亲对象,但女儿并不满意。
当母亲事后告知女儿自己交了近2万元,她去查看合同,才发现服务合同里写着“乙方为甲方子女匹配名额达到以上标准且甲方与对方交换微信的(或其他联系方式),即视为服务完成。”
“怀着‘包成功’的期待,1.5万元换来3个微信号,小红书评论区捞人都比这效率高。”
发现怎么都拦不住父母给相亲平台充钱的儿女们,急得像十多年前那批为了拦住儿女充值游戏而焦头烂额的父母。
“让我妈不要交钱,她像中了邪似的拦不住。”
在“父母瞒着自己充值代相亲平台会员”的帖子讨论区,有人发现妈妈充了会员费之后,还偷偷向自己少报了几百块,遮遮掩掩的态度颇有点像曾经你妈妈问你桌上那一套塑料乐高飞船多少钱,你平静地回答“不超过30块”。
连事成败露后的指责都颇为相似:
“我妈花1000多充了会员,然后给我找了个月薪5000的男生,她是真觉得钱没用啊。”
通过设置复杂的付费项目,诱导父母们充值会员费,接着安排管家提供所谓的婚恋指导,再以“包相亲成功”的话术,向父母们兜售高额的增值服务,这一套继承自世纪佳缘们的“高价红娘”模式,成为了代相亲平台的主要盈利方式。
世纪佳缘从2012年开始发展“高端猎婚”的服务,也就是现在行业普遍存在的人工红娘服务。2017年,包括人工红娘在内的“在线服务收入”占到世纪佳缘营业利润的接近50%,成为营收大头。与此同时,世纪佳缘因为让红娘当“婚托”、泄露会员隐私、用“包结婚”虚假宣传诱骗消费者、签单价格因人而异等等违法经营行为而饱受诟病,几乎成了“诈骗”的代名词。
据澎湃新闻报道,12月,一位在世纪佳缘平台累计充值18万元的消费者,因为“相亲对象与承诺的条件差距太远”,试图申请退款,但迟迟没能得到回复。
“为了让我买下28888的会员,自称北大男红娘的销售搞了两个小时PUA和心理催眠。”一位世纪佳缘的会员在《BT财经》的采访中总结,销售们的第一步是制造焦虑,进行PUA;第二步,抛出诱饵,怂恿客户提高择偶要求;第三步,建立亲密感,突破目标对象心理防线;最后再简化要求,用“只要分期支付28888元进行签约,相信我可以让你一年内嫁出去”。
代相亲平台则把相同的套路用在了更加不设防的父母辈身上。
平台会以直播课的形式教父母们如何与孩子沟通。说是技巧,选择的话题和内容更像是帮父母倾吐心声——“孩子不想结婚是假的”、“女孩子年龄决定相亲质量”、“告诉女孩子不要过分重眼缘”。与其说是相亲建议,更像是把焦虑父母们的幻想用“权威”的口吻具象化了。
直播切片还被做成了30秒的短视频,于是你可以想象到这些视频被你妈转发到家庭群里,配上一句“专家都这么说了”,让你哑口无言。
父母代相亲平台同样有“相亲管家”,高强度、有针对性地向你兜售付费服务。
添加“相亲管家”后,我平均每天会收到1-2条消息,用各类不同的话术催促点击链接购买至尊会员——包括隐性pua,“如果觉得其他事都比帮孩子脱单这个事重要,那真的就是会耽误”;或是告诉你剩下最后一个“重点帮扶脱单名额”,要你抓紧今天报名——不过发来的“后台通知”p图技巧略显拙劣。
我每一次点击链接的动作也会被对面的管家捕捉到,紧接着发来追问,“看到您点了链接但没有加入,是有什么顾虑呢?”
一面用比4s销售更精妙的话术催你充钱,平台们一面还帮自己立起了“牌坊”,让家长们交钱交得更安心。
两个代相亲平台分别给自己挂上了“中国婚姻家庭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副委员单位”的title,结果你去搜索,发现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其实也就是一个社会团体,人家官网上也根本不存在“委员单位”这一说法。
平台打广告,蹭的也是高铁、xx卫视,甚至“中央领导”。“热烈庆祝:完美亲家冠名和谐号高铁列车”,结果点开视频原来是在高铁椅背上投了广告。
懂了,氢商业去年花599元买过15秒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下回也可以在招商手册里写“曾冠名纽约时代广场”了。
父母代相亲真的有用吗?
和我聊过的四位“被相亲”的年轻人,大部分相亲都止步在了“微信聊两句”。他们甚至无法描述相亲对象的具体性格,因为在父母把联系方式给到自己时,双方所知的只是性别、房车、收入,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父母都还挺满意,结婚不会遭到阻拦”。
“感觉更像是父母培养多年的商品拿来打折出售,不管是‘扶贫’还是‘改善别人家基因’,或是网络诈骗杀猪盘,先能嫁出去就行。父母过于干涉私生活,心的距离却更远了。担心以后的生活,会不会依然被父母牢牢锁住。”
另一边,对于把结婚当目标的单身打工人,“完美亲家”们也不是完全没用,你可以把它当成另一种“青藤之恋”,只是准入门槛从卡学历到了卡父母,帮你降低了另一半的筛选难度。
小李和一位通过“完美亲家”认识的女孩见过一次面。他说,父母代相亲相当于帮你完成了相亲中的“海选”这一步,提高了你的见面效率。
另一个好处是,父母们把那些你碍于面子不好如何问出口的现实问题——比如着不着急结婚、有几套房,先帮你问了,你再与对方发展关系,压力和不确定性也减轻了很多。
不过,相亲讲究“效率”本身就是悖论:相亲相得太多,小李逐渐感到麻木,见面、吃饭,同一套流程重复几十遍后,反而挑不出谁才是合适的“结婚对象”了。
虽说“相亲和教育的本质,都是筛选”,但你很难把相亲视作一道严格计算投入产出比的考试题。
父母代相亲平台甚至成为年轻人“反催婚”的武器。
小李说,代相亲平台给了自己的父母一个发泄焦虑的出口。平台出现前,爸妈只能口头上催,直到他们也上手实践了“帮忙找对象”,他们才终于明白什么叫“年轻人找到一个合适的不容易”。
于是,在每天用完美亲家app给小李推荐对象大约半个月后,小李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下文,怒而留下一句“全怪你要求太高”的批评后,就再也没有给他推荐过一个女孩了。小李怀疑他们已经忘掉了这个软件——连充值的699年度会员也没能挽留住他们被互联网相亲市场冲击后的失落。
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代相亲”的强大副作用:
“我妈线下去参加了代相亲活动,见识了一圈里面的男生,回来跟我说,这个婚也没有必要结了。”
当“东亚父母”成为一个标签,说明他们一定有某些相似之处。
日本前几年也发展起了父母代相亲产业。据《日经中文网》报道,日本有专门的“白发相亲公司”,在日本各地组织“良缘父母会”,参加费为1万3千日元。这些“白发相亲者”会先在一起吃饭,然后由主办者提供写有孩子们学历、职业、居住地等的匿名资料,每个来相亲的父母胸前都带着号码牌,如果在资料上发现比较合适的对象,就会按照编号,寻找佩戴这个号码的父母深谈。
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的婚育率快速下跌,少子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难”。另一方面,根据日本人口问题研究所《第十五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认为“总归还是要结婚”的18岁到34岁的未婚者的比例,男性为85.7%;女性为89.3%”。日本年轻人还是想结婚,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对象,于是抱有同样“子孙同堂”梦想的日本父母们积极承担起了儿女们的婚姻未来。
无论国内国外,父母对子女的婚嫁焦虑有很多种理由,而最佳生育年龄限制,似乎总是排在第一位的冲突:
“30岁前是女人生孩子的黄金期,现在再不结婚就晚了。”
可是妈妈,不要忘了30岁前也是女人事业发展的黄金期。
本文系授权
发布
, by
肘子
,From
Vista氢商业
,微信号:
Qingshangye666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