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蓝灰色的服务车、一把深绿色的遮阳伞、一张布满信息的服务证,便是便民服务点全部的“行头”。然而,就在这方寸天地里,却日日鲜活演绎着暖心故事,流淌着浓浓的温情。
38载春秋的坚守
镜头聚焦西湖区弥陀寺公园北门,两辆并排停靠的便民服务车跃入眼帘。车后,一对夫妻档主人公正专注于手中活计。外侧修鞋区,老鞋匠尉师傅端坐于修鞋机前,他粗糙却灵巧的双手拿起一只鞋底开胶的皮鞋,仔细清理着缝隙中的污渍,随后均匀涂抹胶水,固定妥当后放上补鞋机,随着“嗒嗒”声响,不一会儿,原本破旧的皮鞋便完好如初。
尉师傅边忙碌边热情地和我们攀谈:“如今修鞋生意不比前些年咯,大家都时兴穿运动鞋、旅游鞋,好在我老伴那缝补衣服的活儿还挺受欢迎。”内侧缝补区,陆阿姨闻声抬起头,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她接着话茬说道:“没结婚前,他就在北山干这修鞋行当,婚后我也跟着来了,他摆弄鞋子,我缝补衣裳,一晃眼,女儿都35岁啦。”
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陆阿姨的脸庞,但她眼中的光芒与嘴角的笑意却满是对生活的热爱。
“现在会这缝缝补补手艺的人太少啦,家里东西稍有破损,扔掉怪可惜的,幸亏有这个便民服务点能拾掇拾掇。”顾客黄阿姨对便民服务点赞不绝口,言语间满是对它继续存续下去的期许。
社区便民服务点的前世今生
往昔,在城市的道路旁、街巷深处,总能瞥见一些身影在简易摊位前埋头忙碌。他们凭借一手精湛的修补技艺,为有需要的邻里街坊提供帮助,解人燃眉之急。
后来,为实现规范化管理,西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携手街道,深入调研、统筹规划,精心设立了社区便民服务点。这些服务点遵循“规范设置、属地管理、便民惠民亲民”的原则,致力于满足居民修车、修鞋、缝补衣物、配钥匙、维修小家电等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也为辖区内家庭困难人员、下岗失业者、残障人士以及低保户开辟了就业增收之路。
目前,西湖区已布局27个便民服务点,涵盖修鞋类10个、修车(配钥匙)13个、修钟表(配钥匙)1 个、缝补类1个、综合类2个。尉师傅和陆阿姨,正是北山街道首批社区便民服务点的受益者,在这里,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撑起了生活的一片天。
双向奔赴的温暖
为提升便民服务点摊主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街道协同社区,每逢夏日,便贴心送去清凉饮品与防暑物资;寒冬时节,则及时递上保暖用品,让摊主们暖身又暖心。不仅如此,还定期更新摊位上的伞具、雨衣等装备,事无巨细,关怀备至。而社区居民们也毫不吝啬自己的热情,一支护手霜、一瓶矿泉水、一小包零食,时常悄然出现在摊位上,这是邻里情谊的无声传递,更是便民服务点里互帮互助、双向奔赴的温暖见证。
社区便民服务点的陆阿姨感慨道:“真心感激给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地方,平日里在工作和生活上对我们诸多照顾,我们格外珍惜。”提及春节,她目光中满是坚定:“马上就过年了,我和老伴合计好了,今年我们营业到腊月二十八,就盼着街坊邻居都能穿上舒适合脚的衣鞋,欢欢喜喜过大年。”
在城市的脉络中,这些便民服务点宛如一个个温暖的节点,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关怀。它们承载着岁月的温度,见证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每一次修补,是手艺的传承,更是情感的维系;每一声问候,是邻里的寒暄,更是温暖的传递。未来,愿这份小角落里的大温暖,持续照亮城市的每一处角落,让生活的美好在平凡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