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而行 弘扬科学家精神︱刘玉光:一个“动脑的人”

学术   2024-10-08 17:34   山东  

编者按: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省科协联合大众日报·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共同开设“逐光而行—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深入报道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故事,展现科技工作者勇当科技强省建设排头兵的精神面貌。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逐光之旅,感受科技工作者的心跳与梦想,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力量。

打眼看去,他的双眼和双手,跟我们平常人也并没有两样。但这手、眼配合默契,敢在病人头上动刀,而且一动就是38年。我们觉得他又跟别人不一样,他的手眼是专业的手眼,他的大脑是专业的大脑,他是专业“动脑的人”。他叫刘玉光,他在自己专业里发光。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每个人最吸引人的时刻,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里发光的时刻。所有人,概莫能外。

“动脑的人”也是刘玉光的微信名。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资深主任医师,他擅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先天性颅脑疾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他的大脑整天思考的是病人的病情,忘记了劳累和烦恼……

职业荣誉感:源自骑白马的白求恩

刘玉光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新汶县(今新泰市)上的,虽然父亲是新汶农机局的职工,但住处跟村庄挨得很近,同学多是农村孩子。所以,刘玉光对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农村来的病号,他都忍不住多盯两眼,也更上心。1980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分数线超了22分,却落榜。第二年再考,顺利敲开了山东医学院的大门。

当时,为什么选择学医呢?

刘玉光说,上初中时,通过学习《纪念白求恩》课文,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向往,“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张插图,是白求恩骑着白马巡诊。当时就感觉,做医生很光荣、很神圣。再说了,古代不是有句话嘛,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在当时,社会上还流行一句顺口溜:听诊器、方向盘、屠夫刀子、营业员。“这是当时公认的好工作。”年少的他认识到,学医是学一门技术,掌握了好的医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刘玉光身上,我们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一种职业荣誉感。“当一名医生,必须要在技术上求真,人文上求善。当为病人解除病痛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他用一颗良心去真诚待人,做到了“朋友遍天下”。二十年前,有一位来自德州平原的病人,家里情况很困难,一共带着6000块钱来看病,这些钱还是村里挨家挨户凑的。“对这种病人,我们设身处地着想,必须给他用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案,也号召科室给他捐款,帮他渡过难关。”

“我们要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当我们自己是病人或病人家属的时候,医生多问我一句话、多说一句话,我心里就感觉温暖。”所以,刘玉光也常跟年轻大夫说,值班的时候,勤跑腿没有错。在沟通中,要融入人文关怀,拿同情心去沟通,设身处地地对待病人。

“有时候,沟通比治疗还重要。”刘玉光把这句话称为“医者圣旨”,“一定要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一定要解释清楚这是什么病,该怎么治,有几套方案,每套方案的优缺点,如何处理不良结果,预后如何。只有沟通好了,大家对预期达成一致了,这个病才好治。”

“过去讲求医,现在说看病。”刘玉光提到。从求医到看病,这个说法的变化,也很有意思,“过去说求医,是因为医疗资源缺乏,比如上个世纪,来齐鲁医院看病必须得有转诊单。现在病人更自主了,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选择医院和医生。这个过程中,医生的角色,反而从主导到被动了,所以沟通也更重要了。”

在科室里工作了几十年,刘玉光已经从“最小的”变成了“最老的”。“传帮带很重要。”刘玉光说,多传授经验、指导学生、培养人才、把握方向,能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做医生,尤其做外科医生,谁都不敢玩虚的,因为手底下是一条人命。”他常常跟学生说,手里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一定要实事求是。治疗中,万一遇到自己把握不准的问题,一定要真心请教。如果你怕丢脸隐瞒下来,这病人可能会丢命,这是行医很重要的一点。

潜心求索:动脑的人,更会“动脑”

“几乎人体所有部位都能长脑膜瘤,除了颅内,颅外也能长,例如,鼻腔、眼眶、中耳、颅骨上都能长,甚至腮腺、颈部、食道、肺、四肢、结肠等部位也会长。越是稀奇古怪的,越值得我们留意。”作为脑膜瘤专家,刘玉光这样描述脑膜瘤:“它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切除的脑瘤。有些表浅小型脑膜瘤,切除最容易。有些深在颅底的巨大型脑膜瘤,切除最难。”

想要研究透彻一个领域,就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全”。30多年来,刘玉光留心收集案例,总结梳理了14类特殊脑膜瘤案例,“这种特殊的案例,需要我们去重新定义、达成共识,也方便后来人参考。”

为随访一个长在鼻腔的脑膜瘤术后病例,刘玉光曾开车去邹平拜访患者。“面对一种疾病,你还没全面认识的时候,你不可能去治疗好它。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诊断能力角度看,这样的案例很珍贵,可遇而不可求。”他主持完成的“脑膜瘤的临床系列研究”,在200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种潜心求索的精神,让刘玉光在青年时期就崭露头角。1988年,刘玉光考上了山东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山东省神经外科专业创始人张成教授。

“多查资料,才能有思路,才能找到好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读研期间,导师常对刘玉光这样说,所以刘玉光常去北京、上海、长沙查找资料。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编辑部在长沙,所以去长沙次数最多。那时候没工资,就带着济南的杠子头火烧,坐20多个小时的硬座去长沙查阅资料,腿都坐麻了。最终确定了自发性脑室内出血为我的硕士研究方向。”刘玉光回忆说。

围绕这个方向,刘玉光的研究成果,在1993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内外评价很高,“记得当时用的方格纸,一页300多字,手写的研究技术报告。”33岁的他,也因此破格晋升了副教授。

2001年,刘玉光读博期间,内窥镜神经外科学开始兴起。当时国内资料少,他检索到一本加拿大专家出版的书籍,于是通过亲友辗转联系,最终以1000加元买到了这本书,“创新摸索的时候,总会有失败、有挫折。有了这本书作为参考,我能明确方向,知道哪些手术可以这样做。”

带着潜心求索的精神,刘玉光总能迅速扎根一个领域,并结出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主持完成的“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分级与最佳治疗方案”,1993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脑胶质瘤的系列研究”,1998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脑组织与转基因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02年获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主持完成的“神经细胞及转基因细胞脑内移植的基础与临床”,2003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的著作《临床神经外科学》,2003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主持完成的“脑积水手术治疗的系列改进研究”,200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体系的基础与临床,2013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完成繁忙的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本科班、七年制硕士班、硕士、博士研究生、本科护理系、进修生的神经外科学授课任务,作为导师培养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58名,其中与美国联合培养博士生3名。

动脑的人:是技术控,也是细节控

与其他外科手术不同,脑部手术更精细,多数瘤子不能整个切下来,要一点点分块镊出来。“比如长在颅底的瘤子,不能过度牵拉脑组织,有的甚至看不见全貌,我们只能是从缝里找,一点点地切。”刘玉光提到。

“过去的设备比较简陋。我们要用米粒大小的刮匙,刮上千次,才能把瘤子切除干净。这种手术,考验医生的耐心与耐力,耗时也长,通常要从早上做到下午三四点钟。”刘玉光说,耗时最长的手术能超过24小时,“有的瘤子,会侵犯到颅底和五官,需要与耳鼻喉科联合做。”

开颅手术这种切除一部分的颅骨,进而对其内大脑进行治疗操作的一种手术方法,往往对技术的要求更高。

“以前,我们都是手动开颅,用一个类似于木工用的钻,先钻透脑壳。”刘玉光对记者比划起来,“这是个技术活,全靠手感和经验。”

刘玉光经历了开颅手术从手动操作到电动操作的过程。“2000年以后,我们开始用的电钻开颅,这更安全了,一旦前面没了阻力,电钻感应到就自动停。效率也高了,现在一个大夫一天做三台没问题,这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刘玉光提到。

“干医生,是个技术活,是靠手上功夫吃饭的。”刘玉光说。技艺的习得需要时间。刚工作时,老师曾对他说,半球开颅,一年就行;后颅开颅,三年就行。那时候,科室人少,刘玉光熟能生巧,没到老师说的时间,他就很熟练了。

“干几年后,我心里有一个立体的脑部图,哪个地方能动,哪个地方不能动,要从哪个地方穿行,哪条血管重要,神经是怎么走行的,闭着眼也要知道的,这才是专业的。”刘玉光说。

“那时候没有双极电刀,止血靠银夹,基本都靠手感。有些几毫米的血管,力度大了会被拽断,力度轻了摸不到。”刘玉光说。别的科室大夫做手术都是站着做,但他们是坐着做,这样才能稳。

刘玉光说,自己不仅是一个技术控,还是一个细节控。

做开颅手术,第一个要注意的细节是缝合。“缝脑膜,比做针线活,要精细多了。脑子有水,一有缝隙就往外漏,容易感染。”他提到,缝合是先缝脑膜,再缝两层头皮。针间距是8mm到10mm,行间距根据不同部位来决定,一般成人是7、8mm左右,远了不行,近了也不行。

第二个细节是止血。“止血方面,我们比任何外科科室都严格。止血完,还要用水冲。一盆水,只要有一两滴血,就会变颜色,用这种方法来保证完全不出血。”

“上世纪80年代,麻醉用呼吸机缺乏,没法全麻,只能是局部麻醉,病人清醒着被开颅。”刘玉光深切感受到,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让病人减轻了痛苦,让手术提高了质量。

曾经,脑科学被称为死亡学科,因为死亡率高。“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差不多做十个手术,就要死一个,死亡率达到10%。现在做一百个,几乎死不了一个,死亡率不到1%。”刘玉光提到,以前我们认为脑干是手术禁区,随着技术进步,禁区已经不是禁区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科学,要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用脑:脑子越用越活

提到如何科学用脑,刘玉光回答,“脑子越用越活,没有用坏的脑子。就像是汽车,越是常开的车,越好开;要是放着不用,没多久就坏了。人脑才开发利用了不到10%。”

“但是,这个越用越活,不是用在娱乐上。有些年轻人,沉迷于短视频和游戏,或是打麻将、打掼蛋,晚上也不睡觉,这肯定不是科学用脑,这给脑子造成了负担,不会让脑子更好用。”刘玉光强调说,睡觉是大脑最好的休息。

增加记忆蛋白,也对脑子有好处。“传统的一些说法,比如吃脑子、吃核桃来补脑子,没有科学依据。”刘玉光提到,目前没有能立竿见影地提高记忆力的食物、药物,只能说优质蛋白是记忆蛋白的重要来源。

人类对大脑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其中,优势脑半球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可。

大脑优势是指大脑皮层对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控制和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性分化特征。“例如,左半球主要涉及语言、文字和计算等功能,而右半球主要涉及图形、音乐和空间知觉等功能。左半球因与心理活动中重要的言语功能关系密切而有‘优势半球’之称。”刘玉光提到。

但依然有些现象,不好用科学解释。“比如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性痴呆的形成机理,现在还是不明。”刘玉光提到,有些年纪大的人,会忘事糊涂,甚至有些看起来诡异的行为,比如过度吝啬、多疑、爱囤积等等,都是老年痴呆的早期迹象。

“梦游和做梦一样,也是机理不明。”刘玉光提到,有的研究指出,梦分为两种,黑白色和彩色的。往往脑子好用的人,能做出彩色的梦。

技术的进步,会给医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医学和所有科学一样,都是永不完美的学科,也是永无止境的学科。现在做不到的,不等于将来做不到,一定要相信技术发展的力量。”

脑科学是一个“神奇”的学科

大脑非常复杂,涉及约100亿个神经元和广泛的神经网络,但是,仅有少部分神经元在负责处理从基本生存反映到高级认知功能的所有事务。可以说,脑科学是一个“神奇”的学科。从医几十年,刘玉光也有过不少“神奇”经历。

十几年前,曾经有一位淄博的颅脑外伤病人,本来说的淄博方言,开颅手术醒来之后,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是刘玉光亲身经历的,“看上去很神奇,但从医学角度解释,就是在受到外伤之后,她的脑语言功能得到重塑。”

又一次,刘玉光在广播中听到,有一个小孩,得了一种“一笑就晕倒”的怪病,广播里讲得绘声绘色、神秘至极。他说,“我一听就知道,这是发笑性癫痫。不是因为发笑而晕倒,是因为癫痫而发笑,然后抽搐晕倒。癫痫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他还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调皮捣乱,被家长扇了一巴掌后,就不会走路了。大夫了解情况后,告诉孩子,自己有一个敲膝盖的神锤,一敲膝盖就动的话,你的腿就好了。孩子很信任大夫,看到膝跳反射后,接着就能站起来、会走路了。“看着很神奇,但这就是癔病性瘫痪,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刘玉光说。

“有一种特殊的瘤叫垂体瘤,这种肿瘤的一种亚型,一旦发病,就会呈现一种特殊面容。”刘玉光说,“有时候,我一看患者面容,就能诊断出来,但病人会觉得这特别神奇。”

仁心厚德:以专业服务社会

第一届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第一届耳鼻喉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第一届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成立选举会议、第四届神经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次第二学术会议……这是山东省疼痛医学会今年6月份的学术活动预告。

“没有强大的会员,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学会。”作为山东疼痛医学会会长,刘玉光介绍说,该学会是经山东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核准登记、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业务主管的5A级社会组织,成立于1990年,会员已达两万多人,分支机构113个,学术业务领域覆盖了50多个临床与基础二级学科。

今年1月,山东省疼痛医学会落户济南市槐荫区,成为入驻槐荫的首家省级医学会。“这几年,槐荫区持续打造医养健康高地,加快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我们选择落户于此,正是看中了槐荫富集的医疗康养资源和便捷的区位优势,当地政府也给了学会很大的支持,提供了最暖心的服务,营造了最舒心的环境。”刘玉光说。

这些年来,刘玉光作为山东省政协常委,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比如,他今年提交的政协提案,是要关注精神障碍老年人,加大医保支持力度。精神障碍患者属于社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如何妥善地安置、治疗、服务、管理好这类特殊群体,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刘玉光认为,严重精神障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养老服务中“最痛点”。对此,刘玉光建议,有关部门应联合出台严重精神障碍老年人医养保障优惠政策,将严重精神障碍老年人治疗全额纳入医保范围或增加报销比例;试点建立政府与患方联合购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第三者责任险机制;探索在医养机构内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医养康复专区或建立精神病托老院。同时加强医养机构精神卫生人才的培养。通过增加精神卫生专业招生人数及现有执业医师转岗培训等方式提高精神卫生专业医师占比,通过在薪资、晋升政策等方面强化基层医养机构精神卫生执业医师、护士、护理员队伍的建设。

他还经常参加下乡义诊、技术帮扶、公益巡讲、捐款捐物等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跨省帮扶、疫情防控督导、乡村振兴、健康科普及助力基层等活动,其中2023年组织参加社会服务活动24场。

30 多年行医经历,刘玉光不忘初心,坚持职业道德底线,固守职业人格,保持职业尊严。可以说,他是一个心中有光的人。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逄春阶 王新蕾 胡羽)

山东科协
介绍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情况,更好地联系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