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华宁县宁州街道城关社区——各族“菌搭子”同奔致富路

文摘   2024-10-17 18:01   云南  



  近年来,华宁县宁州街道城关社区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不断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成功打造食用菌发展“产、供、加、销”全产业链,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华宁县宁州街道城关社区居委会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城关社区位于华宁县县城中心,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下辖10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4434户13456人,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白族、纳西族等9个民族在这里交融共居。城关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带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近日,在华宁城合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食用菌基地,工人们正在打包刚收获的榆黄菇,准备送往北京、上海等地。“2019年,我们抢抓食用菌市场前景好、收益高的时机,成立专业合作社,解决城镇化推进中失地群众的就业问题,推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城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何永辉介绍。2022年,由城关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社控股51%的城合农业成立,该公司集食用菌菌种选育扩繁、菌袋制作、示范栽培和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高峰期能带动80多人就业。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学到了技术,工资还比以前打零工翻了一番。”53岁的彝族群众杨会芬说,2019年,她就来到基地,学会了种植、管护羊肚菌、金耳、花香菇、榆黄菇、红托竹荪等特色食用菌。


  通过组建乡村振兴帮带团,城关社区引导合作社、产业大户和致富能人以“一帮一”“一带多”等方式,帮助800余名各族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辖区内总体就业率达98%。同时,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主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寻求合作,采取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方式,将产业发展思路、生产技术能力传授给各族居民,带领群众增强产业发展信心,融入共富产业链,社区居民人均收入由2021年的1.58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2.13万元。


  如今,社区以“集体股+居民股+社会股”模式成立6个村办企业,带领各族群众发展以食用菌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探索形成“食用菌+电商直播+旅游观光”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2023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1300万元,有效反哺了社区事务和民生改善,使社区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


  目前,城关社区内建成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4个、各类菌棚20余座,占地600余亩,引入羊肚菌、金耳、花香菇、榆黄菇、红托竹荪等特色品种,2023年各类鲜菇产量达1500余吨。通过菌包直销、提供全产业链跟踪技术指导,实现品种、技术、设备、平台等全方位共享等方式,辐射带动县内外38个村(社区)从事食用菌产销一体化经营,已推广到江川、峨山、通海等地,就近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带动当地彝族、白族、哈尼族、蒙古族等民族群众共同致富。


  “要想产业走得远,我们就要抱团发展。”何永辉说,抱着菌产业带来的致富经,城关社区联动周边村(社区)党总支,组建产业链党建联盟,连片发展集体经济。“去年12月,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种植户专门邀请我们去和他们一起过那达慕大会。”城合农业技术负责人何永丽说,兴蒙乡是城关社区的“菌搭子”之一,由城关社区提供的羊肚菌菌包以及技术指导让当地的群众也搭上了“增收快车”。


  紧盯“产兴、治优”的民族共富目标,城关社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先后荣获了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全国和谐社区、云南省绿色社区、省级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来源:云南日报、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发布

转自:西双版纳发布



勐章巴勐混
勐混,素有“鱼米之乡”“古茶圣地”的美誉。这里有“中国美丽田园”—贺开古茶园,有香软的滇泷“201”大米,有一批以贝叶文化、佛教文化、手工造纸文化、手工竹编文化、傣鼓制作文化、拉祜茶艺文化等为依托的特色文化名村。让我们带您走进勐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