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下)

文摘   2024-10-17 18:01   云南  

西双版纳州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载体建设为目标,推动就业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打造家门口服务站点,引导劳动者提升技能水平,让更多群众就好业多赚钱。

今年7月,景洪市零工市场正式揭牌运营,选址在城中心人流量大的区域,网上零工市场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同步启用。

景洪市零工市场运营主管刘艳玲说:“我们创新举办了招聘夜市、妇女专场和校园专场等特色招聘会,实现了岗位信息线上和线下同步发布,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景洪市零工市场采取“政府主导、人社管理、第三方实施运营”的模式运行,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劳动维权等服务。运营以来,零工市场共登记求职近4500人次,实现就业2500余人次。

勐腊县勐腊镇龙林村委会回沛村民小组村民陈德莲说:“像我们这种年纪大了,也不好找事情做,我就去零工市场登记,他们给我推荐了酒店保洁这个工作,待遇一个月3000元,我觉得还可以。”






西双版纳州积极打造家门口服务站点,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村、社区建设就业服务站点306个。在农村劳动力较多的乡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嵌入式建设零工驿站,打造“数据收集—人岗匹配—推荐就业”链条式“即时快招”服务模式,基本搭建起了覆盖县(市)和劳动力富集乡镇的公益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让劳动者与工作机会更便捷地实现匹配对接。

勐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赵云燕说:“上半年我们累计发布76期就业岗位信息,举办线上线下岗位招聘会55场。在组织化转移的就业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村就业信息员的作用,全覆盖摸排务工人数、意向、工种等情况,动态建立了用工意愿清单,并且依托乡村技能人才库以及各乡镇的劳务队作用,组织化地把零散务工人员和农业企业用工需求有效对接起来。”






在勐海县,当地以“党建+”的形式,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实际,构建“用工主体+幸福里社区+务工群众+乡镇、村(社区)”就业服务体系,运营管理公司统一开展劳务派遣、薪酬代发、代缴各项社会保险等服务,让零散务工人员的就业更有保障。截至目前,勐海幸福里社区与31家企业签订劳务协议,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累计实现就地就近就业3038人次,发放务工人员工资1291.4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2.6万元。

勐海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高显超说:“紧紧围绕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档升级,补齐基层公共教育服务能力短板,持续推进就地就近组织化就业工作,解决区域内人力资源供需矛盾。”


送岗位也送培训,西双版纳州在全州推广实施项目制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将茶叶种植管护、乡村电子商务培训等15个工种新增纳入重点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将傣族特色菜制作等4个职业(工种)新增纳入政府补贴性培训目录清单,以“订单式”发布项目制公告,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补贴性技能培训4.68万人次,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让培训为就业赋能,实现一技之长促增收。



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召村民小组的村民玉叫,是最早加入曼召傣族传统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的人。通过培训,她学会了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每年可以为家里增加三至四万元左右的收入。在玉叫等人的带动下,现在村里已有150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

曼召傣族传统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副理事玉坎恩说:“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就是把原料发放给村民,大家做出来的纸我们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此外,我们合作社每年也会举行两次培训,提高村民们的造纸水平。”





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增收的还有勐腊县勐腊镇补蚌村委会会龙村民小组的村民杨解芬。参加了烹饪培训班后,她凭借着学到的精湛厨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结合哈尼族的特色美食文化,在家开起了哈尼族风味农家乐,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周边居民前来品尝。

勐腊县勐腊镇补蚌村委会会龙村民小组村民杨解芬说:“自从我家开业以后生意很好,特别是春节的时候,有时候桌子都不够用,平常每天最少也是两三桌。”

工作不必去远方,家门口就业就很“香”,赚钱顾家“两头甜”。“家门口”就业折射出的幸福感,反映了当地紧抓就业这一最大民生的力度。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政府部门牵线搭桥送岗位、送服务、送培训,“家庭作坊”“社区工厂”遍地开花,让群众端稳了就业“饭碗”,带来了稳稳的幸福,也擦亮了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

转自:西双版纳发布


勐章巴勐混
勐混,素有“鱼米之乡”“古茶圣地”的美誉。这里有“中国美丽田园”—贺开古茶园,有香软的滇泷“201”大米,有一批以贝叶文化、佛教文化、手工造纸文化、手工竹编文化、傣鼓制作文化、拉祜茶艺文化等为依托的特色文化名村。让我们带您走进勐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