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非遗之韵,流光溢彩贺新春

时事   2025-01-29 09:40   内蒙古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1月22日晚,华灯初上,内蒙古展览馆广场上一场祭火祭灶活动正在上演,人们围着篝火,欢歌笑语,祈福求愿。

  祭火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祭灶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祭火祭灶表达美好愿望,祈盼国泰民安。

  时光与匠心,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份遗产,是民族的瑰宝、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个“非遗版”春节, 内蒙古大地上流光溢彩、喜气洋洋。


  1月22日晚,“乌兰察布之夜”举行新年亮灯仪式,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这里的民俗项目特别多,“麻糖汇”,请来全国各地的麻糖手艺传承人,用6888斤麻糖制成了麻糖吉祥珠,引得游客争相品尝。

  这一晚的“乌兰察布之夜”可谓一步一绝活,敦煌鼓舞、抖空竹、舞龙舞狮、火壶……传承人带“艺”而来,观赏者拍案叫绝。这一夜的“乌兰察布之夜”全街皆舞台,人们赏花灯、品美食,看烟火,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蛇年春节,全区各地“年味”浓郁,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更是为辞旧迎新增添一抹亮色。

  人们可以去呼和浩特丰州故城博物馆感受“潮玩新春游园会”的热闹,可以去包头“天下黄河第一村”赶一场黄河大集,可以到开鲁白塔公园的秧歌展演里看看秧歌,也可以和赤峰图书馆里的朋友们一起猜灯谜、赢奖品……无论以何种方式过年,春节都是中国人心中最深处的文化胎记和情感根脉,凝结着对团圆的渴望、对亲情的珍视、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教授敖其说:“春节与其它节日不同的是准备时间很长,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岁末是辞年阶段,新年之交是团年阶段,新年到来是拜年阶段,三个阶段中很多活动比如办年货、包饺子、贴春联等等需要全家人一起,春节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实践中塑造出来的文化综合体,体现出中国人对团圆的期盼、安宁的向往与家国情怀的共振。”

  内蒙古有着浩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体现出这片热土上,人们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

  截至目前,内蒙古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8项106处,先后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2人(健在66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87人(健在930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5个908处。

  怎样让北疆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保护优先、整体性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内蒙古的理念。

  本着这一理念,近年来内蒙古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形态及其孕育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实施整体性保护,创建了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创建非遗就业工坊,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非遗特色村镇街区,让非遗变成乡村振兴的有力补充。截至目前,内蒙古各类非遗保护传承阵地达到155个。

  非遗天然具有融合属性,内蒙古也在积极探索 “非遗+”路径,将其与旅游、节会、美食融合,推动非遗深度融入春节、那达慕大会等重要节点,策划举办了一批非遗年货节、购物节、美食节等活动,促进了非遗资源向商品转化,提升了非遗的综合效益。

  多年来非遗保护发展的内蒙古实践,让北疆非遗以更生动、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

  2024年至今,随着北疆文化的广泛传播,北疆非遗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

  1月21日晚,“中国杂技大联欢”在有着“杂技之乡”美誉的河南周口举办,内蒙古非遗杂技《高车飞碗》技惊四座。

  内蒙古艺术剧院的马头琴专场音乐会《万马奔腾》相继走进十几个城市,让马头琴的乐声响彻大江南北。

  传唱在黄河岸边的漫瀚调,亮相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穿透力十足的声音久久回荡塞纳河畔。

  “感知中国·内蒙古文化周”走进蒙古国乌兰巴托,内蒙古传统蒙医药为无数患者带去福音……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在这春天即将回归大地之时,你且细听, 祖国北疆大地上那些古老的技艺、韵律, 正激荡着时代的脉搏。


非遗迎春年味浓

□安华祎


  今天是大年初一。此时此刻的你正在做什么?也许已经拎着满满的年货,和亲友互道祝福;也许穿上精心挑选的新衣,邀着三五好友逛起了新春庙会;也许正领着孩子在博物馆里沉浸式感受特有的年味。


  花如海,灯如昼,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热闹非凡的年味活动,是每个人心灵深处最温暖幸福的记忆。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今年的年味格外受关注。看北疆大地,举办非遗年货节,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非遗社火展演等特色活动集体亮相,展现地道本土年俗;欢乐冰雪节、“歌游内蒙古”畅游黄河九曲,吸引着八方来客……各地纷纷推出新产品、新场景、新举措,让人们在非遗里体验十足年味、在创新中遇见别样春节。


  年味体现在哪里?虽然很难用具体的标准来评判,但五花八门的过年习俗、别出心裁的拜年吉祥话等,都在不知不觉中给年添了几分味道。当然,这年味还在贺岁档的人头攒动、博物馆里的摩肩接踵、非遗展演的沉浸体验,“试试手气”的惊喜、“扫个福字”的互动……让更多的新文化、新潮流、新科技与春节不断嫁接融合,产生新的庆祝形式和文化内涵,这是丰富年味的必由之路,也是让非遗焕发新生、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


  流光溢彩非遗韵,红红火火中国年。带着全家老小逛庙会,邀三五同伴游花市,把传统文化融进日常生活……沉浸在氤氲弥漫的年味里,让我们共享春节非遗文化的美好,一起拥抱春节、奔赴春天。


记者:冯雪玉
新媒体呈现:董柏杰
图片来源:察右前旗融媒体中心

编辑:董柏杰

校对:杨文娟

内蒙古日报
静水流深,感谢您一路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