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探路 引领示范 “试”出哪些“长江经验”?

时事   2024-10-22 15:05   湖北  

一江碧水,船行如梭,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码头位置间隔90米左右就有一个智能岸电桩,为靠港船舶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船员通过手机扫码,就能实现自助式接电、自动停送电、自动计量、线上结算、自助开票、全要素监测等功能。

湖北宜昌临江坪待闸锚地,一条条待闸船舶按照运输种类依次停靠,井然有序地等待过闸。锚地实现5G专网覆盖,船员通过船载北斗智能终端,就能精准了解哪里有空置锚泊位,然后直接行驶到相应停泊区。

13个政务窗口无差别办理31项海事政务服务事项,重庆海事局“全域通办”实施后,突破了“发证地办理”的传统限制,实现所有海事政务服务辖区“随处可办”“随到随办”,有效解决了船公司、船员办事“异地跑”的问题。

……

绿色的力度、智慧的速度、服务的温度,为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积蓄了能量,发展的活力不断迸发。自交通运输部批复长江航务管理局(以下简称“长航局”)开展“内河航运安全管控与应急搜救建设、长江航运多源时空信息智能服务应用、长江干线绿色航道建设及应用、长江干线智慧航道建设及应用、长江三峡河段智能通航、长江干线港口和船舶岸电创新发展”等6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长航局抢抓试点机遇、勇当开路先锋,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落地实施,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创新示范成果,实现了由先行探路到引领示范的跨越,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积累了长江经验、贡献了长江力量。



主动防控
向“本质安全”升级


古人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治病如此,长江航运水上安全监管工作更是如此。

如何将传统的水上安全监管模式向“主动防控”转型,向“本质安全”升级,向“智慧安全”转变,向“系统治理”突破?长航局以交通强国试点项目破题,积极发挥试点的突破、带动和示范作用。

——智慧监管能力持续增强。

长江航运智能管理驾驶舱。

“人脸识别”在日常应用中非常广泛,那么你听说过“船脸识别”吗?

在长江马鞍山江心洲,正在试点运行又一高科技利器——智能“卡口”监管系统。该系统实现船舶信息跟踪、比对,通过CCTV(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与AI(人工智能)算法融合,经过视频分析仪与图像设备处理显示在电脑后端,自动识别船舶违法行为,同时搭建独立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基站,获取船舶信息更加准确。

“船舶再想‘隐身’遛过辖区可就难了。”芜湖海事局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说,“进来的船什么名称,什么类型,现在在哪,数据一目了然,还能自行判断是否有显性违章行为,可以自动抓拍违章行为并向执法人员预警,我们再也不用盯着屏幕‘大海捞针’了。”

由“传统人眼盯防”向“智慧化监管”过渡,除了长江芜湖段,武汉、九江等水域也在同步试点视频监控智能化应用。

在新兴技术的赋能下,内河航运安全管控正从“精准执法、便捷高效”走向“精准监管、智能高效”——现场移动执法系统在长江全线正式运行,实现了巡航打卡和“派单式”执法;开发建成锚地管理系统,实现AR(增强现实)监控、智能识别、辅助靠泊等功能;无人机在船舶航行锚泊秩序检查、重点水域检查、水上违法行为检查、搜救及应急处置协助等方面逐步应用……

——北斗应用领域全面开花。

江边基站有序布设,水上信号畅通迅捷,船上北斗智慧、便捷……长江航运已迈入北斗时代!

新一代北斗多功能集成系统MIBT

西起云南水富、东至长江口,长约2800公里的长江干线全面建成长江干线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106座基准站以及56个AIS播发站,实现了北斗地基增强信号全覆盖,可提供最高实时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进一步提升了长江航运“保安全”的能力。

为满足船舶用户需求,系列北斗船载智能终端陆续推出,让用户在“好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爱用”。目前,2.2万艘社会船舶安装单北斗船载智能终端,其中长江干线客船、客渡船实现了全覆盖,三峡过坝船舶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向嘉陵江支流水域推广应用。今年5月,新一代长江北斗多功能集成系统(MIBT)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获得内河首张多功能集成系统认可证书,实现“一机多屏”“一系统管全船”。

北斗的高精度,加入5G的高速度,极大提升了船岸信息交互能力。

针对三峡危岩开发基于北斗的地灾预警信息系统,实现船舶进入崩岩滑坡3公里水域内自动提醒报警;与湖北移动公司合作打造5G船岸通信网,率先实现长江湖北段5G全覆盖……“北斗+5G”在安全监管、航道维护、船舶过闸、桥梁防撞等领域应用不断深化,为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协同管控机制走深走实。

围绕“全流域管控”,与沿江7省市建立水上交通安全与应急搜救联席会议制度,与云贵川渝4省市建立长江上游水域执法联勤联动机制,与九省二市建立船员管理工作协同机制,并率先与长三角区域共同实施高质量选船机制,选船结果互信互认,区域协作大格局加速形成。

——安全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海事政务服务实现“全域通办”,推出首批34项通办事项,56个通办服务窗口;长江海事政务服务“客服”正式运行,统一接收企业和群众咨询、意见建议,受理投诉举报……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工作人员在船上安装MIBT
创新赋能
深耕智慧长江建设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2023年以来,长航局将智慧长江建设作为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提出“131”智慧长江建设路径,以信用管理体系推进全行业共治,以智能管理平台实施全流域管控,以综合保障平台构筑全方位支撑,以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全链条服务,加快先进信息技术与长江航运基础设施的融合和应用创新。

可以说,智慧长江建设本身就是长江航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

今年7月19日,长江航运信用管理与服务系统——“信用长江”2.0版全新上线运行,截至目前已覆盖5.7万艘船舶、36.4万名船员、5700余家经营主体,信用结果逐步融入码头选船、船员招聘、普惠金融、船舶过闸等市场领域。该系统归集行业信用数据550余万条,产生信用评价记录20余万条,形成航运行业中规模最大、数据最全、服务最广的信用数据库,为长江航运步入信用时代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积厚成势。截至目前,建成上线并持续迭代升级“长江e+”公共服务平台,汇聚7大类80项服务功能,日均点击量稳定在30万次,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建成智能管理平台2.0版,集成打造风险管理、动态监控等九大应用场景,初步实现“一图看长江、一图管长江”;建成综合保障平台,开发完成融合“三船”信用、航道运行、智能客服等典型场景的资源图谱。

船员打开“长江e+”系统

以科技创新赋能为引领,长航局的智慧化成果应用更是让内河航运“血脉”畅通。

立足长江、辐射全国,以长江水系“一张图”带动全国内河航道“一张图”建设,支撑引领内河航道数字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

聚焦“感知长江”,基本建成全要素、全天候、全流程的长江干线航道动态监测体系,实现了长江干线5400余座遥测遥控航标、160余座自动水位站、33个通行信号台等航道要素实时感知,航道管养能力全面提质增效。

着眼“决策长江”,研发长江航道大数据平台,“水动力学数学模型+大数据分析模型”的航道演变预测预报系统在长江干线近1000公里航段开展示范应用,水位预测误差在0.5米以内的占比80%以上,航道养护管理决策更加精准。

瞄准“服务长江”,基于数字孪生推进新一代电子航道图应用,为“长江e+”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数据底座。长江航道局与20家港航单位、科研院所共同成立了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服务联盟,加快电子航道图资源共享共用,推动构建全国内河水系电子航道图“干支联动、水系联网”。

“3、2、1!长江与京杭运河航道网电子航道图干支联通……”2023年4月26日,长江与京杭运河航道网电子航道图正式实现干支联通,为电子航道图在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的全面覆盖、联通运行提速加码。

截至目前,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覆盖里程近5000公里,形成涵盖内河航道要素感知、电子航道图生产发布、航道精细高效管养与便捷优质服务的成套“长江方案”,并推广到信江、赣江、金沙江等重要支流,为内河航道数字化转型提供高质量样本。

围绕国家战略安全、物流通道畅通和沿江百姓民生,打造三峡智能通航全要素智能监测网,在内河枢纽通航管理领域形成辐射示范效应——

在三峡通航指挥中心大厅,数据大屏实时滚动,动动鼠标,即可调看上至万州驸马大桥、下至荆州石首大桥573公里联动控制水域的任何一艘船舶。

“只要进入联动控制水域,就自动进入调度系统排队,根据三峡通航发布的滚动预计划分区锚泊,便可有序向两坝枢纽方向移动,时间可预测可把控,再不用提心吊胆担心误船期了。”“隆盛永运”轮船长李昌柱说。

三峡通航智能调度系统具备远程申报处理和滚动预计划、安检计划、锚泊计划、过坝作业计划等多种计划协同作业功能,满足长距离联动控制通航调度需求。

头雁引领,“雁阵”齐飞。

一组科创“组合拳”接二连三打出——建成三峡河段综合监管系统,打造实施过坝船舶全流程新型监管机制;建成三维可视化船闸运行管理系统,实现船闸和升船机设备设施在线自动监测和协同运维,助力检测维修能力提升……

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在三峡水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提炼形成的内河通航枢纽运管维成套技术,在西江、金沙江、乌江、汉江等内河通航枢纽推广应用,为我国乃至世界水利枢纽通航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生态优先
提高“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航局通过航道建设、岸电应用做生态加法,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赋能。

建成生态护岸15.4公里、生态固滩146万平方米,修复水域面积60平方公里,将204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荒滩”变成“绿洲”……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顺利运行以来,向长江沿线人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绘就了一幅人水和谐共生的缤纷画卷。

放眼长江,无论是航道技术、标准还是建设实践,“绿色”是一以贯之的坚持和方法论。

21项绿色航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在生境营造、生态治理、生态结构、环保清礁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基本形成具有长江特色的绿色航道建设成套技术。

主导制定《内河航道绿色建设技术指南》等3项行业标准,编制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生态设计指南、绿色施工指南、环保监理指南等,绿色航道建设更加规范。

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运行良好

试点,是育苗成林的试验田。通过长航局多年孜孜不倦地推广,岸电已风靡长江沿线港口,受到广大船员欢迎。

先行先试,沿着长江布岸电。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港口岸电全线布局,实现沿江主要港口岸电设施全覆盖,非液货码头泊位安装率达94%,2000吨级以上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100%。

示范引领,推动船舶改造升级。有序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累计完成长江经济带1.7万余艘运输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升级,1200总吨以上船舶基本改造完成。其中,长江干线省际游轮、内河商品汽车滚装船、载货汽车滚装船、集装箱船、川江及三峡库区大长宽比示范船、通过三峡—葛洲坝枢纽通航建筑物的600总吨及以上干散货船和多用途船、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受电设施改造完成达100%。

技术创新,实现多项重大突破。形成《港口岸电设施术语》等4项岸电国家标准,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绿色航运岸电系统”项目更是获得世界绿色设计组织颁发的2023年“绿色设计国际大奖”。

工作人员指导船员使用岸电装置

便民利民,提高岸电使用率。推动国家电网及浙江、上海等省市出台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补贴政策,进一步降低岸电使用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建成并运行长江干线港口和船舶岸电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提升了岸电使用便捷性,实现了船舶岸电使用全过程信息化监管。

数据显示,2023年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达1.2亿度,相当于替代节省燃油2.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4万吨,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目标。

随着一台台高标准的配电箱和充电桩出现在码头前沿,长江岸电已成为生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

今年,随着智慧长江建设与应用试点、长江干线船舶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与监控体系建设、长江口韧性航道建设及应用3项新增试点项目全部获批,长江航运试点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必将提炼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江经验、长江方案”,也必将通过试点引领创新突破,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全媒记者 陈珺 特约记者 刘尊稳 通讯员 郭君

摄影:汪睿翔

责编:杨瑾

审核:洪波


重点推荐

中国水运报
《中国水运报》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