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杂志”(ID:YOUTH-POWER)
这是一群从五湖四海而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教的青年志愿者们的故事。
他们有来自高校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跨越山海,这并不是一场“单向奔赴”。在这里,他们融入当地生活,教授课本,也学习着课本之外的功课;改变孩子们,也被孩子们改变。
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说,“支教一年,自教一生”。他们多是来自海边、看过大海的人,也多是第一次如此深度地走进西北的大山。在琅琅书声中,在一声声脆生生的提问中,在一封封字体或整齐或歪扭的信件中,在不知道能否实现但真诚许诺的约定里,在红梅杏的酸甜、孩子们塞进口袋里的糖果温度里,在越写越短的粉笔里,山和海交融在一起。
酸中带甜的李子 是离别的味道
大四毕业时,当周围的同学们都忙着找工作或者准备升学、出国时,我选择加入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再次回到宁夏那片西部基层沃土。
2023年7月,我和同行的伙伴抵达海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关庄乡,我们在这里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七彩假期”暑期兴趣班活动。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我们精心策划了涵盖朗诵口才、科学实验、心理教育等独具特色的18门课程。在这里,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自己的学生,他们是一群7至12岁年纪不等的小朋友。每堂课孩子们早早就来到教室等待,用充满期待的眼神追着我们问“老师,今天上什么课呀?”看着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拘谨到后来的积极参与,我逐渐明白教育的意义。
临走前,关庄乡的书记送给我们一份特别的礼物——带我们去看了大片的油菜花。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大西北也能开出漫山花海。而我们和关庄乡的浪漫邂逅,并没有止于课程的结束。这群孩子当中,有几个孩子小学升初中,来到了我开始正式支教所服务的海原二中就读,孩子们因能够再次见到“厦大的老师们”而感到高兴,我们也因能够继续陪伴孩子们成长而感到十分幸运。
开学后,我担任八年级地理教师,教授四个班级。海原的洋芋是出了名的,我所教授班级的孩子们个头普遍不高,因此我把孩子们称为“小洋芋”,而我也就成了200多个“海原小洋芋”的“小林老师”。
支教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也夹杂着困难与曲折,调皮的学生、不如人意的成绩都让我心里犯嘀咕。八年级下学期,孩子们将面临生物、地理中考,我更加不敢怠慢。我向本地老师请教,探讨更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尽可能充实有趣;让孩子们尝试分组讨论,锻炼思维能力;每次考完试给予正向反馈,让他们懂得努力的意义;试着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自信的力量。
还记得去年宁夏第一次下雪,孩子们兴奋地拉着我这个“南方老师”到雪地里玩雪,只因为我和他们说过“我长这么大还没有看过雪呢”。我们一起在雪地里立下了这一年的奋斗目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所教授的班级在学期末五校联考中,地理学科取得全年级第二的优异成绩。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何尝不是一场心与心的双向奔赴呢?时不时收到的孩子们稚嫩的夸奖、作业本上的“表白”、仅有一颗糖都要和你分享的纯粹的爱,都是我支教这一年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我一直认为我生来在山中,此生一直在山中。”这是我所教授班级里的一位小女孩给我写的信,看完后我心里泛起层层涟漪。在和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是比教授知识更重要的事。
于是,在上好课之外,我时常和孩子们分享“山那边”的故事。我们开设校园广播站,丰富大家的校园生活;依托研支团打造的公益支教品牌项目“南强名师云讲堂”,将优质教育资源带到西部地区,给孩子们打开一个窥探世界的窗口;带孩子们外出参与社会实践,开阔他们的视野。
课堂之外,我是孩子们眼中亲切的小林老师,他们教我海原话、和我分享自己的小烦恼,也总是问我各种关于厦大、大海的事情。令人欣慰的是,第一节课问及“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时,孩子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困惑,而一学期后他们纷纷和我说“我想去看看小林老师口中说的海是什么样子”“我想考一所好大学”“我想把家乡的油泼辣子带向全世界”......从迷茫到怀揣梦想,我想告诉孩子们,山的那边真的是海,是信念凝成的海,只要坚定信念,翻越山峰后一定能看到自己想见的大海。
“老师,我们还没一起去牌路山上摘杏子,你就要走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到宁夏前,我还未曾尝过杏子的味道。于是我和孩子们约定,等杏子成熟时,一起到牌路山摘杏子。只可惜离别时杏子还没成熟,孩子们为了让我在离开前尝到杏子,把家门口还未成熟的杏子摘了下来。杏子的味道,尝起来酸中带甜——酸是离别前的不舍,甜是孩子们淳朴的爱。
下学期,我的学生们将进入九年级,我思考着离开前能多为他们做些什么,于是我组织了“学长学姐面对面”活动,邀请队友们给孩子们分享求学经历和学习经验。在最后一堂课上,我在印有“厦门大学”的明信片上给每个孩子写下了诚挚的祝福。孩子们也在黑板上写下了我们的四年之约——“四年后,厦大见!”比起许诺回来看他们,我更期待在山外的某个城市和他们再相遇。
虽然初到海原时,我在生活上也遇到许多不适应之处,比如听不懂当地方言、难以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但更多的是一种家的感觉。无论是出门坐车还是到超市买菜,海原的人们只要看到我们这一身蓝色队服,总能认出我们的身份。支教一年里,我惊喜地发现,有许多来自福建漳州的老乡和我们一同奋斗在这片土地上,我不禁感叹原来我和海原还有这样一层羁绊。
“一年支教行,一生宁夏情”,海原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许多年后,当我再次回忆起海原,我想我脑海里浮现的会是南华山的风景,会是烤羊排、烫面油香的味道,会是海原人民淳朴而又亲切的口音——“心疼得很”!
我正想‘批评’ 她却从身后掏出一串槐花
赖志彬在上课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了解到我们学校有一支非常成熟的团队——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于是在后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一直将加入研究生支教团作为自己的目标,也很感谢研支团选择了我,让我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心愿。
站上讲台前,支教团的前辈和学校的老师都曾给我打过“预防针”,然而当我真正进入教室,看到初中的孩子依然对音乐中最基本的音符“do re mi”都感到陌生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将面临怎样的挑战。美育教育的缺失也让他们不敢唱歌并觉得“无所谓”。所以,在教授课本知识外,我还设计了趣味课堂,比如节奏游戏、“黄铎堡好声音”歌手挑战赛、听歌绘画游戏等。渐渐地,课堂上愿意尝试歌唱、表达的孩子越来越多,每次走进教室前的欢呼声更让我感动,我和他们都在美育的成长之路上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同时,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我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放了一个“心语信箱”,告诉孩子们可以把他们想要倾诉的“小秘密”告诉我。本以为这件事会不了了之,但几天后我打开信箱,却发现里面已有一叠信。信上或工整或歪扭地写着他们的烦恼,我通过这些文字与他们建立连接,倾听他们来自家庭、友谊、青春的烦恼,也为他们的故事而落泪。等我回复完第一批信件后,越来越多的信涌入了我的信箱。为了能以更贴近学生的方式回复信件,我也请教了心理学专业的朋友,尽可能地在回信中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成长。
曾有人说,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就是“欢喜冤家”,有时会因为他们的调皮、不认真而生气,有时也会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一次课间,我在操场散步,几个学生跑来问我想不想吃零食,我正想“严肃批评”她们,没想到她们从身后掏出一串刚开的槐花。
“这就是你们说的零食吗,这能吃吗?”学生们似乎看出了我脸上的疑惑,嘟囔着笑道:“老师,这可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操场那边一开我们就去摘来给老师尝了呢。”说罢,说话的同学就仿佛要自证一般掰下来一瓣送入嘴中,随后把剩下的花递给了我便跑开了。我将信将疑地吃了一片,竟意外地好吃,那份微苦的清香随着孩子们的童年记忆进入我的脑海,构成了我宁夏记忆的一角。
还记得有一次,我因和朋友吵架情绪低落,当晚晚自习结束后,我正准备组织学生们回生活区,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小男孩突然从后面拽了拽我的袖子,话也不说就塞了一把糖到我的口袋里。我还没来得及反应,那孩子就跑回了队伍。等我回宿舍翻开口袋,看到棒棒糖上绑着一个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您别不开心了,脸和苦瓜一样,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您,吃颗糖开心一下吧!”本以为自己很小心地掩饰了情绪,但还是被学生们敏锐地察觉到了,那一瞬间,离家千里的我感受到了他们心中那小心翼翼却又真诚无比的爱,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临走前,我收到了两百多封来自学生的信,其中有一封写道:“老师,有次排练完您说我们都是您的‘爱徒’,也许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我当时真的哭了,我好像很久没有被这样重视过了,您是我最喜欢的老师。”
我常常思考,自己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是物质的帮助、专业的知识、成长的经验,还是未来的规划?后来我逐渐明白,真正的支教,不只是我作为老师的单向给予,学生也在一次次给予我。
有人说:支教一年,自教一生。作为老师的我,未来一定会有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也许我可以试错,可以慢慢成长。但他们这宝贵的学生时代是唯一的,我更应该感谢他们,是他们邀请我一起成长。一年的支教生活结束后,我欣慰地看到孩子们的改变,也更惊喜地意识到被改变最多的那个人,是我自己。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刘清华和孩子们
从一名学生到一位支教老师,除了在身份上有明显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心态、思维的转变。我带的班级是小学一年级,进教室的第一眼,给我最直观、有冲击的感受就是,这些孩子好小啊!刚刚幼儿园毕业的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上课,怎么去听课,如何去学习。虽然做足了心理建设,第一节课我还是很崩溃。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小的小朋友,对于一个努力考到教资的我来说,对高中生的一切教学方法都不成立了,在这里纪律才是最需要纠正的。第一周,我和小朋友一起慢慢摸索,一点一点改变,改变我的方式、改变小朋友们的习惯,我们之间慢慢也有了一点默契......
这是我大学毕业的第一年,而支教是我十年的憧憬。于我而言,从青岛科技大学到月牙湖学校,教育的闭环终于在这方土地闭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不一定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但一定是心怀感恩、积极向上的学生。他们迈进这个校园的第一天,当我从他们父母手中接过他们小小的手时,他们还在哭闹,到现在,都能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想起这些我觉得自己的到来就有意义。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说,教育更是一场双向奔赴。孩子们下课会围到讲台前,不停问着,“老师,青岛是哪里呀”“老师,青岛有什么”,就像我对宁夏的好奇一样,孩子们也在好奇我的家乡。孩子们脸上充满了童真,他们在心底里早已经把我当成了他们信赖的老师,而我也全力以赴,从这个秋天开始,用这一年不长的时间,陪伴、帮助他们成长。
我能为这里带来什么?
纪文慧与同学们合影
在这个偏远的西部乡村,红梅杏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这里的骄傲和文化传承。与红梅杏一样,这里的孩子们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同孩子们携手成长的我,将像农户呵护红梅杏树一样,悉心呵护他们,帮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2023年7月,我背起行囊跨越1600多公里来到了宁夏彭阳。站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震撼和使命的压力,因为我知道,深沟巨壑中的孩子们期待着外面世界的光亮。
与孩子们的“正式会面”是在开学后的第一次晚自习,似乎他们早就知道我来了,一踏入教室,我就被热烈的掌声所包围。没等我在讲台上站稳,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老师,你是哪里人?”“老师,你会给我们上什么课?”“老师,你吃过红梅杏吗?”“老师,你会教我们一些有趣的东西吗?”“老师,你为什么来支教?
我站在讲台上像曾经的老师一样讲着课,下面的学生不是我,却又像极了我。我们无法共享同一段青春,但幸运的是,我有了这样的机会融入他们的青春,感受他们的青春。正如同红梅杏象征着这片土地的收获,这些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眼中闪烁的渴望和憧憬,让我坚信他们就是这片土地赖以生存的希望。
“我能为这里带来什么?”这是入选研支团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我发现这里虽对美育教育有一定重视,但师资力量不足、基础薄弱。
因此,我始终做着这方面的努力,在现有课程基础上为学生开拓更多美育教育实践课程。同时,将美育教育带入社团活动,带领学生体验活字印刷术、手绘团扇、设计字体感受文字的演变......我将课程与彭阳当地特色融合,以红梅杏为切入点,将商标设计融入课程活动,让学生在设计商标的过程中不仅学会技能,更加深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了解。
“老师,你的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啊?”
“老师,我去青岛能见到你吗?”
“等红梅杏熟了,我给你们寄!”
......
每一朵花都是对过去努力的回顾,也是对未来日子的展望。支教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经历,更是一段永恒的记忆,我们的故事会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闪耀,留下永恒的痕迹。红梅杏树下的故事,一定会被一批批的孩子和志愿者们书写下去。
粉笔越来越短 记忆越来越长
白金梅在课堂上
2023年7月,我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在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马场管理站服务。一天,在和同事聊天中,我了解到云雾山管理局正在组建支教团,于是欣然报名。8月中旬,我正式加入了云雾山青年支教团。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由长期在云雾山从事科研监测工作的博士生导师、博士、硕士,云雾山管理局的青年干部职工和西部计划志愿者组成,平均年龄26岁,专业覆盖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数十种,承担了寨科乡两所学校90%的教学任务。
8月30日,是我来到阳井沟支教点的第一天。一望无际的田野,一间孤零零的教室,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8个眨着星星眼望向我的孩子......童真的笑颜让我很快从来时车行山路带来的不适中缓解过来。
这是个并不完整的小学,学校里只有学前班和二年级,一间教室容纳了两个年级,一名老师承包所有课程和角色。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课堂,承载着8个孩子走出大山、拥抱世界的梦想。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心尽力。
孩子们总是顽皮天真,尤其体现在英语课上。山里的孩子们对英语学科表现得十分迷茫,我一开口说英语,他们就咯咯笑,各种中途开小差。我意识到,简单地纠正行为和强调课堂秩序是无济于事的,得让孩子们融进来。于是我一次次冥思苦想,一次次备课至深夜,一次次磨课认真修改,想方设法将知识点融入课堂互动中,让孩子们知道英语、了解英语、爱上英语。现在,他们见了我还经常用“hello”打招呼呢!
我还一对一帮扶了一名家庭困难的孩子,每周末电话、每月底家访,我用这种方式深入了解她,给她辅导功课、与她交流谈心,我清晰地感受到小姑娘与我越来越亲近,在我面前更加活泼开朗了。每逢节日,我还会满足她一个“微心愿”——或是一个小洋娃娃,或是一本故事书、一包零食,看她开心,我也感到很幸福,仿佛是满足了小时候的自己。
孩子们也会以纯粹热烈的方式向我们表达感谢:一根从洋娃娃头发上解下来的小皮筋,一封写着“我爱您”“我想您”的信,一幅稚嫩的画,一个飞奔而来的拥抱......
往期回顾
▶《中国共青团》关注:中宁共青团打造青年友好型商圈 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