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成铁榜样丨杨明礼:工区里的“老杨树”
新时代·成铁榜样
杨明礼,男,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2024年“新时代·成铁榜样”候选人,中专学历,1993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遂宁工务段遂宁桥路车间遂宁桥路维修工区工长,先后获得集团公司优秀班组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一副黑框眼镜,黝黑的肤色,瘦高的身材和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打眼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实干派”。杨明礼,遂宁工务段遂宁桥路维修工区工长,年轻同事们口中的“老杨叔”,他如杨树般倔强挺立、百折不挠的品格也被同事们称为工区里的“老杨树”。
大雨滂沱,工区监测室里雨量报警、超警戒水位报警,蜂鸣音不绝于耳,杨明礼坐立难安。“必须去!大桥必须有人守,决不能出事!”关键时刻杨明礼“一呼众应”,他迅速组织职工携带探照灯、安全绳、防水裤等装备奔赴大桥所在地。
只有这里最适合监测上游大型漂浮物和船舶,但因为观测点被洪水浸没,下到水中是唯一的办法。在大家一筹莫展,寻找下一个观测点的时候,杨明礼主动站出来,他一边系紧安全带,一边告诉身边的同事“我先下水摸摸情况,你们在岸边做好防护。”做好保护措施的杨明礼直接跳入了浑浊湍急的水中。
杨明礼身先士卒、敢为人先的壮志豪情感染了身边同事,大家不分昼夜、轮流上阵,众志成城搏激流,不间断地对涪江特大桥进行监看。三天两夜,经过合力鏖战,随着汛情减弱、水位退下,涪江逐渐恢复平静,大桥在杨明礼和他同事的护航下安全度过洪峰。
施工中,杨明礼发现轨道加装滑动运送框架涵的方法效率低下,投入人工成本过高,且存在很大安全风险。杨明礼创新求变,从涵节运输稳定性是最大难题入手,最后从脚手架上获得启发,创造性提出了“利用叉车伸臂框架涵内部托举运送”的工艺方法。
经反复测量框架涵内部空间尺寸,杨明礼牵头和技术人员研制了框架涵内部托举工装设备,以完美匹配叉车机械运送涵节。经过反复检验论证,首次试用便获成功,该工艺下运输及安装涵管过程相比原始方法节约1.5小时,极大地缩短施工时长,降低对行车运输的干扰影响。并且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作业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现场劳效。如今,该工法已在全局多个通道建设现场推广运用,满足施工现场需要的同时,为集团公司畅通“2.0”工程提供坚实保证。
新时代·成铁榜样丨周甜:“暖心”与“细心”
新时代·成铁榜样
周甜,女,汉族,1997年7月生,共青团员,2024年“新时代·成铁榜样”候选人,本科学历,2018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凯里车务段三穗站车站值班员(副站长),先后获得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第八届“成铁好青年”等荣誉,获得集团公司第十三届车务系统接发列车决赛车站值班员第一名。
刚进入铁路工作的周甜,把这两句话作为了自我励志的成长座右铭,鞭策着她成长进步。如今已是沪昆铁路三穗站车站值班员的她,始终不忘“格言”的教诲,在勇于实践中绽放青春华彩,为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尽智出力。
躬行,以勤勉促提升。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车站女性值班员很少。为了尽快适应岗位,周甜将全部时间利用起来,八小时内勤勉工作,八小时外温故知新,坚持专业知识“多学”“多问”,实践经验“多看”“多做”,在学习中不断地收获技能提升。
学习新《技规》时,遇到复杂难懂的条款,周甜各处“取经”,与同事交流探讨的同时,还专门打电话咨询行业专家,执笔记下每一个细节,厚厚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
周甜把她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白天她穿梭在车站的运转室,双眼如炬紧盯每一台设备;夜静更阑时她选择挑灯夜习,把白天遇到的问题搭配着新的知识再过一次。正是这股子遇到问题就要学深悟透的倔劲,交叠着时光,推动着周甜迅速成长为复合型的铁路人才。
旁人问“不累吗”,周甜回应“必须弄明白”,从精准详细的《站细》、不断更新的《技规》,到日益复杂的接发列车作业流程,从“我要学会”到“我能胜任”,周甜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沉稳,以细致保安全。在福泉站,周甜的“稳”众人皆知。“外勤,27060次接近,2道接车;3道出站进路好了……”接发列车岗位连接着列车运行的“神经中枢”,周甜深知安全的重要性,担任车站值班员以来,她更是以身作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带头做到无疏漏无事故。自2023年以来,周甜已安全接发列车1万余趟,为东西连贯沪昆通道的顺畅绷紧了“安全防线”。
“冷静不躁,细致精确”是周甜的工作箴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福泉站企业自备机车作业随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影响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周甜利用休息时间,连续在货场进行现场写实,收集自备机车作业的每一个环节流程,经过多次分析检验,对福泉站企业自备机车作业流程进行了规范,确保行车有规有序,从源头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护航保障“站企大安全”格局形成。
同事所见到的,是研精勤思“事事干在先”的周甜,调任三穗站任副站长后,她带着职工聚巧思集众智,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竭力打造优质出行环境;旅客所感受到的,是周甜所在团队的“暖心”与“细心”,遇到老年旅客迷路,周甜不怕麻烦,带其找到正确候车区域,并安排工作人员重点照顾,在她的带动下,“问所需”“问冷暖”成为三穗站工作人员的共识,同心实干,绘出“技能创效、服务升级”的铁路运输新图景。
无惧山海路遥,不怕苦累繁琐,长长的铁路线,承载着周甜作为铁路人的使命与担当,致敬青春与梦想,谱写着助力西南铁路发展的壮丽华章!
新时代·成铁榜样丨余建宏:怀揣工匠之心的专家号“钢轨医生”
新时代·成铁榜样
余建宏,男,汉族,1972年12月生,中共党员,2024年“新时代·成铁榜样”候选人,本科学历,1993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成都工务大机段检测车间探伤数据回放工区工长,先后获得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工班长等荣誉。
一排显示着钢轨检测波形数据的电脑前,黑框眼镜下,一双眼睛紧盯着屏幕画面,他右手握着鼠标在桌上轻轻滑动,空气仿佛静止,只有偶尔传来“放大缩小”鼠标滚轮拨动的声音。他就是成都工务大机段检测车间探伤数据回放工区工长余建宏,他正在专注分析钢轨伤损情况,回放检测数据。
匠心独运、微处见精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高质量发展需要团队支撑。为了培养更多的钢轨“神探”,四年来余建宏把每一次疑似伤损复核作为指导教学的好机会,开展现场传帮带教学218次。他注重收集教材里没有提及的钢轨伤损现象,坚持用好《典型伤损图谱》一一拍成视频、制作PPT,作为职工业务学习教材。
现如今,在钢轨伤损陈列室展示区,一件件伤损轨件实物模型被搬上“展台”,并在前面贴上了一张“二维码”,拿手机一扫,不同伤损轨件对应的“伤波”便显示在手机屏幕上,清晰明了、生动有趣,非常便于学习。余建宏常说,探伤工作不可能仅靠几个人,而要让每个探伤人都练就“火眼金睛”,成为钢轨诊断“B超师”,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查出钢轨损伤,消除隐患。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成都工务大机段解决了近年来探伤人员判伤经验少的现状,为集团公司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已经成为钢轨探伤防断事业的中坚力量。
“技能人才是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将聚焦铁路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继续组建一批有能力、有干劲、有担当的人才梯队,为钢轨探伤事业永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谈及团队的未来发展方向,余建宏信心满满。
31年,余建宏用青春和行动,在西南这片大地上,诠释了“把脉问诊服务万里铁道,精准分析守卫平安血脉”的使命担当,用时光守护着1.2万公里钢轨的安全健康。
新时代·成铁榜样丨刘晓丽:用心守护健康 用情服务职工
新时代·成铁榜样
刘晓丽,女,汉族,1990年5月生,中共党员,2024年“新时代·成铁榜样”候选人,研究生学历,2016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成都疾控所健康管理科科长、主管医师。她先后荣获全国铁路“向上向善”好青年、四川省健康管理师技能竞赛二等奖、四川省十佳优秀健康管理师等荣誉,兼任四川省健康管理师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艾滋病协会理事会理事、四川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委员等职务。
精进专业,做勇攀高峰的“攀登者”。时针拨回201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刘晓丽,来到铁路疾控单位,面对陌生,甚至并不被理解的岗位,她陷入了迷茫。
“铁路疾控”是什么样的工作?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任务?并非“铁二代”的刘晓丽带着满满的疑问,开始了对这份事业的探究。工作后,通过深入铁路基层单位,以及媒体报道和工作简报,铁路健康管理工作渐渐在她心中被勾勒出来。
“火车司机因为值乘时间不定,餐食不规律,饱受胃病困扰”“站车客运员因频繁地沟通交流,咽喉声带时常出现炎症”“工电职工隧道作业粉尘严重,肺部疾病预防非常重要”……用己所学,为铁路职工做些什么,这一念头如同一颗种子,在刘晓丽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一次调研中,刘晓丽目睹了一位火车司机在工作间隙急促地进餐,紧接着便匆匆返回工作岗位。她注意到,这位司机显然已将饮食不规律当作了“常态”。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她,这种被职工忽视的“习惯”往往就是健康最大的隐患。为此,她决心要找到方法,提高职工的健康意识,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刘晓丽结合专业知识和调研成果,总结了一套适用于铁路职工的健康管理工作方法。她创新提出“健康同行”的工作理念,并为此制定了一套机制措施,广泛运用在生产现场的职工健康管理中。她的努力和倡议,为职工健康促进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情系职工,做高原健康的“守护者”。“郭站长,我看你脸色不好,是不是又头疼了?我给你拿点药。”清晨,阳光透过山谷洒在川青铁路的镇江关站,刘晓丽关切地询问着职工郭琦。
镇江关站地处高原,海拔2500多米,空气稀薄,气压低,紫外线强烈。这里的铁路职工,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承受大客流组织的工作压力。
早在镇江关站开通之初,刘晓丽就向单位提出申请,主动要求担任该站的健康管理员,为了做好高原铁路健康工作,刘晓丽积极联系大学老师和同学们“取经”,学习高原病防治的经验和方法。
“由于镇江关站的特殊性,刘医生刚到车站也险些发生高反,但她凭借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很快适应了环境。”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刘晓丽的场景,时任镇江关站站长郭琦至今记忆犹新,由于常年患有高原型偏头痛,在刘晓丽的指导下,郭琦养成了多喝水、多吃蔬菜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现在头痛发作的频率明显减少。
针对高原职工普遍存在的厌食问题,刘晓丽建议食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以满足职工在高原环境下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在高原出差的日子里,刘晓丽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
在一次笔记中,她写到:“今天又遇到了一位头痛的职工,经过仔细询问和观察,我意识到这可能不仅仅是高原反应,而是长期疲劳所致。我决定为他制定一个更全面的健康维护计划,包括改善饮食和增加休息时间……”积沙成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日记渐渐成了刘晓丽为车站职工整理的“健康档案”。
一路相伴,做健康成铁的“见证者”。汗水与成绩的背后,不仅是刘晓丽个人能力的展现,也是西南铁路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映现。
作为集团公司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健康同行”党员服务队中的一员,刘晓丽同队友们始终活跃在防病教育、健康保障、职工健康关怀的最前线,与许多职工结下了不解之缘。
“病急乱投医”和“讳疾忌医”是刘晓丽工作中最担心的事。面对每年集团公司为干部职工开展的健康体检,她逮住机会总是热心、耐心、积极、专业地为职工解答各项指标,提示各类异常。也正是这样,刘晓丽的工作赢得了职工无条件的信任和深深的尊重。在刘晓丽的心中,每一次为职工解决健康问题,都是对自己职业价值的一次确认。
“以前都是自己对着数据查抖音、查百度,在刘医生的讲解下才发现这种简单的诊断并不科学。”2023年参加健康体检的一名车务段职工深有体会地说道。
今年6月,集团公司2024年第三趟健康列车开进成昆铁路,开进沿线彝族村落,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检查。一位年迈的彝族老奶奶,拉着刘晓丽的手,用当地语言点赞道:“健康火车瓦吉瓦、铁路医生卡莎莎。”
“看到村民们的健康状况逐渐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刘晓丽说。她深知,健康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建设美好的家园。
险阻不改初心,笃行方见远方。刘晓丽将继续扎根铁路健康事业,用她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为职工的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代·成铁榜样丨祁天:匠心问轨道 初心谱华章
新时代·成铁榜样
祁天,男,汉族,1990年10月生,中共党员,2024年“新时代·成铁榜样”候选人,本科学历,201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凯里工务段探伤车间凯里焊缝探伤工区工长,先后获得全国铁道团委“尼红奖章”、第二届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集团公司劳动模范、青年之星、优秀共产党员,第六届“成铁好青年”等荣誉。
更上层楼书旋律
回顾祁天的成长,27岁那年当上工长,面对工务检查模式改革、工区人员年龄结构失衡,现场服役期较长的钢轨存在诸多伤损隐患等一项项接踵而至的挑战,独当一面的他并没有被困难和恐惧所吓倒。
“难事怕细活”,山区铁路钢轨长期因隧道滴水锈蚀,胶垫内钢丝长期受摩擦力,钢轨轨底横向裂纹伤损始终不好掌握,也曾发生过年轻探伤工现场经验不足,漏检导致钢轨折断事件。
2022年10月底,祁天经过现场反复扫瞄检测,成功判定一处4平方毫米夹渣伤损,为后续探伤工作的开展扫除障碍。多年一线行走,他坚持“手摸,尺量,镜照,双机校对”大胆预判、细心求证,探索总结出钢轨轨底裂纹七字法,从仪器合规使用到锈蚀与轨底横向裂纹的区分,提供了可鉴可靠的探伤经验;他坚持“想在前,干在先”,带领工区每年完成沪昆线大龙至凯里区间9600余头焊缝探伤任务,近8年来,没有出现一次漏检断轨,成了这条铁路动脉安全畅通的“稳固剂”。
“细中出精活”,祁天随时用这句话敲打自己,让自己保持头脑清醒。工区管理最大的问题在于管理,祁天主动放低姿态,主动与职工交心谈心,尊重老同志意见、听取年轻职工想法,大家的关系变得融洽起来,也为工区创造了更加团结稳定的内部环境。
韶华不负谱初心
“工作和家庭的天平永远不可能公平”,祁天深知想要兼顾工作又要尽到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的责任太难,家庭与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既要”“又要”的关系。
2023年,沪昆线迎来大修集中修施工,连续奋战60天,祁天和他的同事加班赶进度,人手不足时,他一人要承担打磨除锈和焊缝探伤两个角色。分身乏术,让祁天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最好时光。
有愧,却无悔。短短五个字,见证着祁天的工匠初心,见证着轨道与岗位磨砺的同步而行。对于祁天来说,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当一天工长、带一方安全、建一方文明”的沉稳踏实不会改变,一程接一程的步履以往不会停歇,以此为音符,迎接未来,致敬梦想,谱写岁月如酿的醇美华章。
来源:成铁微家园微信公众号
往期精彩推荐
↑↑↑首次亮相!看看这20天,他们都干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