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救助体系提质增效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国务院胜利召开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必须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沿着总书记指明的前进方向、提供的根本遵循,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投身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洪流,不断作出新贡献、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时代的新征程上,社会救助始终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兜底性制度安排,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精准把握社会救助工作的职责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会救助体系提质增效、迭代升级,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政策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只有用好用足这些政策资源,才能让顶层设计更好的落地见效,才能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要尊重客观实际。根据基层的不同实际情况,在读懂领悟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及时修订贯彻落实的实施细则和措施。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将地方探索的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做法纳入实施细则,让政策红利最大限度的为民所享。要坚守政策初衷。面对有些困难群众的特殊情况,如果紧扣政策字眼,只从条款出发,的确享受不了政策。这种时候需要将政策刚性和工作柔性有机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政策初衷出发,综合认定条件,就能把该保的保进来。比如,对于刚性支出过大的家庭、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认定,就应该坚持这条原则,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实现应保尽保。要为民担当作为。乡镇、村级民政助理员(专干)是兜底政策落实的神经末梢。市县应分级分类举办兜底保障的业务培训,提升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履职本领。同时要激励他们在从事社会救助工作中担当作为,健全完善尽责免职的保护机制,让他们无所顾忌地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推进扩围增效。而现实中,一些困难群众缺乏主动申请救助的意识和能力,迫切需要得到他人帮助和政府帮扶。要动员群众主动发现。近年来,衡南县的“屋场恳谈会”,组织群众坐在一起敞开讨论,把群众困难情况摆到桌面上,让真正困难群众进入视野。耒阳市发挥“湾村明白人”知民情、懂政策的优势,平时跟乡邻拉家常,了解群众疾苦,宣讲救助政策,及时帮助有困难的群众获得社会救助。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广这些好的工作模式,让主动发现更及时更精准。要数据赋能动态管理。充分利用社会救助核对平台系统进行信息比对,向城乡居民开展家庭状况动态变化的防风险监测预警,构建低收入人口常态监测、及时预警、快速响应的一体化系统,及时根据困难情形按程序纳入相应社会救助范围。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救助保障要从满足“有没有”向追求“好不好”“优不优”转变。要推动基本保障与社会福利相衔接。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更加惠民、更加便利的基本生活保障。比如,积极实行殡葬惠民政策,减免兜底保障对象殡葬费用,近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市殡葬服务机构收费进行了全面审查,取消收费项目36项,降低收费标准30项;实行困难群体水电气补贴制度,降低日常生活成本;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困难老年医疗和照护服务能力,等等。要落实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相配套。发挥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对社会救助政策覆盖不到或覆盖后仍然出现困难的对象,引导慈善资金给予补充救助,实施针对贫困家庭、空巢老人、困境儿童、贫困学生等特殊困难人群的慈善救助项目,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差异性救助需求。要坚持政府兜底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引导和倡导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推动由“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比如,链接专业社工机构和志愿者资源,为困难群体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上门服务,满足困难群体多元化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衡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 彭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