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公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天津好人榜”中,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浮体设计部经理杨小龙凭借多年如一日的敬业奉献精神入选榜单。从业15年来,他先后参与了荔湾3-1、“深海一号”能源站、“海油观澜号”等多个重大项目建设,牵头完成生产及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34篇、编制标准18个、申请专利18项,累计获得各项奖励33项,曾获得2020—2022年度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对于此次获评敬业奉献“天津好人”,杨小龙感觉既激动又意外。“这项荣誉是对我的激励,也代表了大家对我的信任。我所从事的行业还有很多需要攻关解决的问题,我会把这份认可带到以后的工作中,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杨小龙说,“我所从事的是能源安全行业,在做项目的时候都会怀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这份工作也是我自己热爱的、愿意为之奉献的。”
凭借刻苦钻研、永不服输的精神,杨小龙已逐渐成长为中国海油最年轻的浮体技术专家之一,为提升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和海洋装备制造能力作出重要贡献。
攻克技术难关 “潜龙”战“深海”
2018年,杨小龙被任命为“深海一号”能源站船体设计经理。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9大技术难关,完成上百个技术方案制定,创造了在5个月内完成24万块结构件、上万个开孔的建模和出图纪录,有效保障了项目建造的顺利进行。
“深海一号”能源站船体与上部平台的合龙是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上部平台超过2万吨,国内唯一具有合龙能力的“泰山吊”所在船坞深度不够,平台一旦触底,损失不可估量。杨小龙带队攻关,经过近半年的建模分析与现场实测,大胆打破常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半漂浮式坐底合龙方案。合龙现场,杨小龙4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全程监控作业环节,有效保障船体与平台精准合龙。
在“深海一号”大气田近5年的建设历程中,杨小龙出差900多天,始终坚守一线,随时为现场施工提供技术解决方案。2021年1月,杨小龙随“深海一号”能源站踏上了海上拖航与安装的征程。当时正值农历新年,已经几个春节没有回家的杨小龙,毫不犹豫地接下了总指挥的重任。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他带领团队克服了国内技术经验空白、交叉作业等困难,不仅顺利完成了聚酯缆张紧作业,而且使作业效率提高近40%,提前4天让“深海一号”能源站在1500米深海“站稳了脚跟”。
实现多个“首次” 白纸绘“观澜”
2021年,刚完成“深海一号”大气田项目的杨小龙又挑起新担子,担任“海油观澜号”总工程师,带领设计团队向着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发起了冲锋。
“海油观澜号”所在的海域最大风力接近17级,如何让一个30层楼高、扫风面积约2.7个足球场的“大风车”在面对17级狂风时倾斜不超过10°?这是杨小龙面对的最大难题。
“国外能做出来的,我们也一定可以!”杨小龙决心啃下这个“硬骨头”。
他带领团队通过不懈攻关,对设计方案进行了8轮迭代优化,创新性地提出了高效阻尼结构,发明了鸭蹼式垂荡板,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完美解决了风机在恶劣海况下摇摆幅度过大的世界性难题,赋予了“海油观澜号”在17级台风中昂首屹立的强大能力。
在整个设计建造过程中,杨小龙及其团队实现2项“国际首次”、4次“国内首次”的新技术原创应用,掌握了13项浮式风电领域关键技术。2023年5月20日,“海油观澜号”提前40天成功并网投产,标志着我国深海浮式风电技术迈出坚实的一步。
荣誉纷至沓来,杨小龙却始终保持着谦虚严谨的作风。“每个优化创新都是崭新的起点,每个关键技术突破都是底气的累积。”他正带领团队向着更高的目标全力进击,让更多的浮式装备扎根祖国“蓝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学习强国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