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 三大全球倡议助力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

学术   2024-10-12 17:22   湖南  
中国

作者:赵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同非洲国家本着真实亲诚理念,携手前行,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全球南方合作的典范。202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发表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并明确提出十大伙伴行动,为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推动三大全球倡议落地走实。


图为中国政府援建的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友谊广场。新华社发

  一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是夯实中非务实合作的物质基础。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不仅精准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致力于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也精准对接非盟《2063年议程》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助推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自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支持大量发展项目在非洲落地,深化落实《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30多个中非合作论坛非方成员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和“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网络”大家庭,共同打造对接发展政策、协调发展资源、促进共同行动的高效工作机制和平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发布的《中非关于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内深化合作的联合声明》更是提出,聚焦减贫、粮食安全、医疗卫生、工业化、气候变化及绿色发展、数字时代互联互通、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加强政策对话、经验分享、能力建设和务实合作。

 回顾过往,早在2015年1月,非盟就通过了《2063年议程》,描绘了2063年非洲的宏伟蓝图,其首要愿景就是在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打造繁荣的非洲。但现实却是,迄今非洲依然面临“不发展陷阱”。目前,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不发达且粮食危机持续恶化、工业化进程缓慢等,是制约非洲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中国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在关键处下功夫,基于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着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总体而言,全球发展倡议在非洲落地的鲜明特征是靶向发力、标本兼治、系统推进。

 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是非洲国家的迫切愿望。非洲开发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非洲大陆铁路总里程约8.4万公里,主要集中于北部和南部非洲;非洲道路超过一半是非硬化道路,公路交通承担着80%的货物运输和90%的旅客运输;非洲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此外,缺乏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能源阻碍了民生改善和企业发展。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中国企业为非洲新增和升级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为多国搭建起电力供应和通信网络,为推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次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推进互联互通伙伴行动,在非洲实施30个基础设施联通项目,携手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陆海联动、协同发展的中非互联互通网络。

 非洲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目前,78%的非洲人口无法获得健康饮食,而在全球层面,这一比例为42%。据统计,五分之一的非洲人(近2.82亿人)患有营养不良,这一数字比新冠疫情之前增长了5700万人。解决粮食安全以及营养不良问题,需要加快推进非洲农业现代化。为此,此次峰会宣布推进兴农惠民伙伴行动,打造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网络,援建或升级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不少于10万亩中国农业标准化海外示范区;打造100个农业减贫示范村,向非洲国家派遣500名农业专家,培养1000名农业致富带头人,推进中非菌草合作中心和中非竹子中心建设和发展。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非洲实现包容性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实现国富民强的关键。此次峰会提出的十大伙伴行动,涵盖贸易繁荣伙伴行动、产业链合作伙伴行动、发展合作伙伴行动、绿色发展伙伴行动等,这些行动均聚焦非洲国家的工业化目标,不仅有助于增强非洲自身发展能力,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二

 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是夯实中非务实合作的重要保障。安全是发展的保障,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非洲是一片充满潜力和希望的大陆,而这一潜力只有在获得安全保障之后才能发挥出来。一段时期以来,政治不稳定以及暴力冲突升级严重拖累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高度关注非洲安全问题,通过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以及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等方式提供安全类的公共产品。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中国决定在未来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在具体实践中,针对维和行动缺乏直升机支持等问题,2017年8月,中国军队向非盟-联合国达尔富尔混合行动(联非达团)派出140人的首支直升机分队部署到位,编配4架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主要承担部队投送、行动支援、人员搜救后送、后勤补给等任务;2018年,中国决定设立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基金,支持中非开展和平安全和维和维稳合作。

 此次峰会强调,要推进安全共筑伙伴行动,“向非方提供10亿元人民币无偿军事援助,支持非洲国家军队建设,为非方培训6000名军队人才,邀请500名非方青年军官访华,开展中非军队联演联训、联合巡航,实施‘助力非洲摆脱雷患行动’。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交流与合作,为非方培训1000名警务执法人员,共同维护合作项目及人员安全”。通过上述实践,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合作示范区。其中,清除地雷是一项高度危险的工作。非洲被称为“世界上最密集的雷区”。据统计,非洲19个国家境内埋设着总计约3700万颗地雷。全球地雷布设数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非洲占了四席。旷日持久的地雷问题,成为困扰非洲安全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其对人身的伤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不容小觑。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中方通过物资援助、人员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同非洲国家加强扫雷合作,帮助非洲早日摆脱地雷威胁,实现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国家安全不仅包括军事、国土等传统安全,也包括公共卫生、生物等非传统安全。目前,不少非洲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仍不健全,且致命性传染病频发。针对此问题,此次峰会提出卫生健康伙伴行动,中方将同非方成立中非医院联盟,共建联合医学中心,向非洲派遣医疗队员,实施医疗卫生和抗疟项目,推动中国企业投资药品生产,继续对非洲遭遇的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断提升非洲各国公共卫生能力。由此可见,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建设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安全合作是真诚且全方位的。

  三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不断扩大教育、科技、卫生、旅游、体育、青年、妇女、智库、媒体和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携手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是厚植中非友好事业的社会根基、建设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条件。

 纵观全球,中非打造了“一国+一洲”整体性文明交往的成功案例;“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则树立了国际对非合作的时代标杆。对待非洲朋友,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讲一个“诚”字。正确义利观讲求的是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政治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经济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国际事务中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不仅需要中非之间文明相待,也需要中非在全球治理中展现文明力量。在国际社会,中国和非洲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非双方共同弘扬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互相支持,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2024年3月8日,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在坦桑尼亚举行,来自中非50国的智库学者在前期充分酝酿、广泛征集双方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发布“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针对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展现中非共同智慧。

 文明互鉴伙伴行动、人文交流伙伴行动是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有力实践。文明互鉴伙伴行动排在十大伙伴行动的首位,可见其特殊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峰会上提出:“中方愿同非方打造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设立中非发展知识网络和25个中非研究中心。依托非洲领导力学院培养治国理政人才,邀请1000名非洲政党人士来华交流,深化双方治党治国经验交流。”推进人文交流伙伴行动,核心是要增强命运与共的黏性。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建设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不仅要通路、通电、通水、通航,更要通心。重点面向非洲妇女和青年,提供6万个研修名额;深入推进“未来非洲职业教育”计划,共建工程技术学院……面向关键人群和关键领域,人文交流伙伴行动的开展有助于充分发挥非洲人口红利优势,为非洲的产业腾飞夯实人才与技能基础。

 三大全球倡议是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三者相互支撑,从抽象理念变为鲜活实践。面向未来,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必将凝聚起28亿多中非人民的磅礴力量,以中非现代化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1日 06版)






关于我们


      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系由湖南省委常委会提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提出的“八大行动”,立足湖南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个国家级平台,推动中非经贸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的智力支撑平台。


      研究院是在湖南省商务厅业务指导下,由湖南大学牵头,吸纳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共同组建,旨在为推动建设中非地方经贸合作新高地提供决策支撑,为解决中非经贸合作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为中非经贸可持续发展输送和培养复合型经贸类人才(含本硕博/留学生/高管培训等),为中非经贸合作企业现实需要开展咨询服务。


      研究院设有秘书处、专家委员会以及4个研究基地。其中,湖南大学研究基地侧重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的研究,中南大学研究基地侧重中非矿业、铁路及医疗合作研究,湘潭大学研究基地侧重中非法律与人文交流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基地侧重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研究院常设行政地点位于湖南大学“两山一湖”双创基地。




经贸

往来

中非

共赢


 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


转载|光明网

编审|刘闻嘉

责审|肖皓




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
专注中非经贸主题,了解中非经贸相关信息,分享中非经贸相关智库成果及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