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昌县举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启动仪式暨石榴红研学活动,来自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和新昌县梅渚小学的80余名青少年代表,参观了石榴红家园梅渚古村、丰艺农业基地,沉浸式体验特色竹编、梅渚剪纸等非遗项目,在研学活动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在两地青少年心中埋下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种子。
近年来,新昌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青少年这一关键群体,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为抓手,持续深化校地共建,用好用活“三个课堂”,打造“共学”平台载体,以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交流活动,努力把各族青少年培养成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扎根学校主阵地
学校是青少年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新昌县结合本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较多的情况,全面推进集中办学、混班教学,鼓励县内有条件的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各族学生互助共学模式,搭建县域内外各族青少年交流平台。
新昌县民宗局负责人介绍,新昌梅渚小学、城南小学等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有机融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进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文艺活动、运动会等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着力营造各族青少年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嵌入式育人环境。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昌县梅渚小学各族青少年在老师的指导下,耗时一年完成了巨幅剪纸作品《中华民族一家亲》,该作品采用非遗剪纸技艺,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壮美画卷。
城南小学则通过开展田径运动会促进各族学生交流与融合。“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运动会,开幕式上热烈的气氛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我还结交了不同民族的好朋友。”城南小学三年级学生田雨欣说。
为推动跨区域交流,新昌鼓山小学、城东实验学校与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等地中小学校签订结对协议,开展“书信手拉手”“翻‘书’越岭 让孩子们看见更大的世界”等一系列帮扶交流活动。一本本承载着丰富知识的书籍、一封封凝聚着真诚善意的信件,从新昌乘坐快递车,一路向西,来到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阿瓦提,架起了跨越地理空间的民族团结之桥。
深耕社会大课堂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新昌唐诗之路博物馆里,一群身穿汉服、唐装的青少年吟诵着唐诗,开启石榴红研学活动之旅。
近年来,新昌县创新“研学+”模式,将各族青少年交流载体从学校主阵地延展到社会大课堂,立足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内涵、工业科技优势,大力培育研学交流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目前已形成“红色文化+”“诗路文化+”“农耕文化+”等形式多样的交流研学项目。
新昌现有研学线路5条,培育外婆坑村、十九峰诗路研学基地等6家研学交流基地。今年以来,新昌累计接待研学人员1.35万人次,为各族青少年在校园外的交流交往交融畅通了渠道。
“我们因地制宜,依托自身文化基因,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研学路线,打造和优化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有效发挥“诚茂砖茶”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打造交流活动“套餐”升级版,以场景式、互动式、沉浸式的体验,生动鲜活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昌县民宗局负责人表示。
延展网络新天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媒介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各族青少年沟通交流的新兴载体,结合当代青少年生活与数字媒介紧密交织、相伴成长的特点,新昌县搭乘“互联网+”快车道,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突破时空的限制,由“线下”路径转至“线上”平台。
“老师,海伦·凯勒为什么想要3天的光明呢?”在孩子们好奇的提问中,新昌县鼓山小学与阿瓦提县巴格托格拉克乡中心小学线上开展的读书分享会、同屏联欢会拉开帷幕。两地的孩子们共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表示要向海伦·凯勒学习,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无独有偶,新昌县知新中学美术班与阿瓦提第四中学美术班依托线上平台,跨越了4000多公里的距离让两地青少年共上一堂课。两地青少年在共学中互助交流、增进友谊,在共学中探讨知识、凝聚共识。
下一步,新昌县将持续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构建学校、社会、网络三位一体的交流网,广泛开展交流研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主题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在真情交流和融情交往中增强“五个认同”,扣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粒扣子。
(供稿:新昌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