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正
人物介绍 PROFILE
张志正
汉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
通过选调生的方式,目前在河南省共青团汤阴县委工作。
采访
Q
选择基层就业的初心是什么?
A
现实的原因是要回到家乡,因为我本身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所以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力所能及的为家乡做点贡献,让自己的家乡更好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Q
在基层工作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A
首先,对基层的了解不够深入,是最大的挑战。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对基层概念理解的不是那么深入,这个理解不是说我不知道农村的现状,我不知道农村要干哪些工作,而是我在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在基层我能做些什么,他们需要我做些什么,以及我能做到哪一步。
其次,我内心对基层既充满好奇又有所担忧,不清楚政策落地的具体操作方法。其实我经历了一段阵痛期,面对工作,面对我要做的一些事儿,当我发现我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做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曾经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东西好像没有用。我曾经有巨大的抱负,但是当我发现我并没有办法去把它落地的时候的时候,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我特别喜欢林维校长在今年毕业典礼上说的那句话,他不希望我们在岁月中磨平棱角。所以我也一直在调整,让自己的这种情绪不那么强烈,依旧对生活抱有希望,每天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解决焦虑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干,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你只有去干了,你才会知道你哪里有问题,你只有去干了,你才能知道你哪里推不动,然后再去问问前辈、领导、老师,我甚至还跟咱们学校的老师沟通过,多方面的去寻求答案。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扛下去,就是不管多难,扛过去了它就过去了,扛不过去便永远是你的一个坎。
Q
师兄是如何融入基层并开展工作的?
A
因为我是在异地,所以我这一年回家的次数真的屈指可数。而且这一年我的工作量用我曾经的领导的话来说,是别人5年的工作量。有一段时间每天平均熬夜到一两点,更有甚者会到三四点。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协调我需要干,材料我需要写,汇总我需要去做,包括发通知的工作我全都需要干。我会不断的去挤压自己休息的时间,尽最大努力去把工作给做好,把任务给完成。遇到困难就自己消化,通过努力实干融入到基层中去。
Q
你对基层工作有什么看法?
A
首先是态度。因为当大家都拖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的时候,选择在基层就业本身就是一个蛮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可能只有在基层工作过的人才会理解基层的难。如果你的态度在一开始就是抵触的话,那么在遇到现实的困难的时候,你会更加的排斥。所以在面对基层时,首先态度要端正,还有就是在对待基层工作的时候,要调整一下我们的站位。就像我刚刚所说的,基层作为中国社会最小的单元,它虽然很小,但是却有着很丰富且很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你在之中可以看到人情冷暖,看到人生百态,会给你的人生观一个蛮强的冲击,所以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其次是能力。可能很多人觉得在基层工作不需要什么能力,但是我觉得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就像我刚刚所说的基层的事情是非常复杂的,基层工作会面对许多矛盾,那么你在平衡这些社会矛盾的时候,是要非常讲究方法的。因为基层是非常鲜活的,所以如何平衡,如何运筹帷幄,其实是非常讲究能力的。当然我们所说的沟通,在事件处理中仍然适用,只不过在基层中会把它体现得更加的淋漓尽致。
最后是心态。我刚到基层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很大落差的。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改变,我发现我是村子里少有的年轻人,当我走在县城里的时候,我会发现作为这个小地方的一个青年人,我能为这里带来什么?或者说我能够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什么价值呢?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没有说是我举办了什么级别的活动,那么的耀眼,但也正是无数个在基层扎根的青年人,不管是回乡创业,还是在家乡打工,他们确确实实在用自己的双手去过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在建设着自己的家乡,可能我们没有上升到建设家乡的高度上来,但或多或少他们都在为这个地方去出一份力。
所以当我看到基层的人和基层的空间这样一种互动的时候,虽然觉得在我回来之后,可能很难有什么特别大的耀眼的地方,但是我会做好平凡的小事,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然后在奋斗中去推进基层焕然一新。
Q
师兄对未来的基层工作有什么规划吗?
A
未来的工作就是在我有限的能力之内,去做更多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有用的事情,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这样一种初心和使命。我相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青年,也作为一个有热血,并且希望保持热血的青年人来说去做一些事儿,这份冲劲和这份心情是很宝贵的。虽然我也不知道我的这份冲劲和热情能持续多久,但我希望不管什么时候,在我心里都能有那么一隅小天地,能让我真正的去做一些事情。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不断的追寻自己的主体价值,我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小事,通过工作去实现这样一种主体意义存在的追寻。
出品 | 西政马院融媒体中心
采写供稿 | 李澄
编辑制作|杨月宁
稿件校对|钱依林/杨唯
责任编辑|石光雄/付承为
稿件审核 | 马丹青